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孝的四个层次

第一、无违

子曰:“无违。”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孝的四个层次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张,属于家庭伦理范畴的孝道,不能越出作为政治伦理原则的“礼”的规定。可见,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制,依礼而行才是孝。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他遵循父亲的遗嘱向孔子学礼,自以为这样就做到了孝,便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告诉他,孝亲之道,只在于无违而已。

第二、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孝的四个层次

从古到今,做父母的最根本的愿望是孩子能健康成长,最担忧的事情就是儿女有了疾病。所以,做儿女的能够让父母放心的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是尽孝了。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当然,做儿女的能够体会父母的这种心情,也应该知道如何去关心父母。身有伤,贻亲忧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做人子女的当能体会父母的用心,想到生命是父母赐予的,自己是父母守护长大的,念及此,怎么会不去加以珍惜呢?然而世情却正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云:“世入只晓神仙好,只有子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孝是对生命的一种报,乌鸟尚有反哺之心,羔羊尚知跪乳,何况是人呢孝实在是为人之本,所以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强调。

第三、要敬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孝的四个层次

这是孔子进一步阐述了对于“孝”的观点,他认为老人不仅需要奉养及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尊敬和精神上的满足。人们对于犬马及宠物都能尽心尽力地饲养,如果对于父母只知奉养而不尊敬,那就不能称为孝了,人有精神的需求,故有别于犬马。孝顺父母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的层次上,还要在内心深处,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奉养,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真正地孝敬父母,要去体谅父母的感受,敬重父母的意愿,不然即使是饥饿的乞可也不愿意吃别人施舍来之食物,何况是对待父母呢?如果没有敬重之心,那样养又有何意义呢?

第四、色难。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孝的四个层次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只是替长做些事情,而是要有爱父母,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只有对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才能时时处处在眉宇之间、言行之中表现出和悦的神色和敬意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辈们去效劳;有酒食,长者先享用”,那些只是表面的敬爱。真正的孝是要有爱,内心要始终充溢着敬爱的情感,表现在外就是对父母始终是和颜悦色的。《礼记·祭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不是真正的孝者,很难在父母面前保持一贯的和悦之色,故孔子会在弟子子夏问孝时,深有感触地说出“色难”二字。

孔子关于孝的四个层次是通过与四个人的对话阐述的。

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二、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四、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