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的歷史知識

南安市的歷史知識

1、南安歷史始於何時?

考古發現,南安豐州、侖蒼、水頭、溪美、英都等地有12處新石器時代遺蹟,說明了遠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南安東、西溪及支流兩岸地區勞動、生息、繁衍,也就是說南安從那時開始有了文明歷史。1999年8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豐州廟下發現了舊石器遺存,此發現把南安的歷史推到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2、南安建制始於何時?

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析侯官縣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豐州,南安之建制自此而始。

3、南安之名始於何時?

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治所在今豐州鎮,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南安之名自此始。

4、何時命名"南安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南安郡改為南安縣,縣治在今豐州,南安縣轄地為今泉州市(德化除外)、莆田市、廈門市的大部分及長泰縣。

5、南安地名寓何意?

古時福建政局穩定,偏安一隅,而泉南一帶更為安定。"南疆安定"是當時人們公認的歷史事實,因而梁天監置南安郡時,即以"南安"為名。

6、先秦及秦漢時南安歷史沿革如何?

夏商兩代南安地理區劃屬古揚州之域,西周時為七閩屬地;春秋末期為越國屬地;戰國中期為楚國屬地;秦朝時屬閩中郡地;西漢時屬閩越國地;東漢時屬南部都尉的侯官地。

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南安歷史沿革如何?

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置東安縣;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隸屬晉安郡;南朝梁初(502-519年)置南安郡,下領晉安等三縣。

8、什麼時候在閩南設"豐州"?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在南安縣分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鎮,並析南安縣置莆田縣。豐州下轄莆田、南安尤溪三縣。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銷,所轄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設今福州)。

9、什麼時候設"武榮州"?

唐朝初年(684年),析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南安、莆田、龍溪三縣地設武榮州,州治設在今南安豐州鎮。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又於南安縣置武榮州,州治遷往縣東南十五里處(今鯉城),下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流四縣。

10、晉江、同安、永春、安溪、長泰等五地何時脫離南安而設置?

唐朝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西南四鄉置大同場。長慶二年(822年),析南安西北二鄉置桃林場。鹹通五年(864年),析南安西二鄉置小溪場。乾符三年(876年)析南安縣武德鄉置武德場(後改武勝場、武安場)。上述四場為立縣之雛形,仍屬南安縣管轄。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桃林場為桃源縣(938年改為永春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1121年改為安溪縣);升武安場為長泰縣。

11、五代時南安建制如何?

唐末光啟二年(886年)八月,王潮據泉州,南安屬焉。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封王審知為琅琊王。翌年四月,梁封王審知為閩王,泉州為閩王國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九月,王繼勳以泉州降南唐,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955年),清源郡因有場升縣增至轄有九縣:南安、晉江、莆田、仙遊、同安、德化、永春、清溪、長泰。

12、宋朝時南安建制如何?

宋乾德二年(964年),隸屬由清源郡改為平海郡。太平天國三年(978年),陳洪進佔據閩南,乃復為泉州,屬威武郡。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屬福建路,南安隸焉。

13、元明兩朝時南安建制如何?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泉州路總管府,下轄南安等七個縣。大德元年(1297年)改福建行省為平海行中書省。至正十八年(1358年)設立泉州分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泉州路為泉州府,南安仍隸泉州。

14、清朝時南安建制如何?

清初仍置泉州府,仍領有南安等七個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縣升為直隸州,轄有德化、大田二縣。南安仍與晉江、惠安、同安、安溪等縣合為泉州。

15、宋、元、明、清時南安的行政區域設置如何?

據縣誌記載,宋時南安分為八個鄉,下轄三十一個裡。八鄉即唐安、從政、德教、懷德、金雞、歸墓、唐興、太平。元朝改"鄉里"為"都",全縣設46都;明洪武年間,城內設三坊,城外縮為44都(即六、七都合一,九、十二都合一);明萬曆年間又恢復46都。清朝沿用明制。

16、民國時南安建制如何?

民國元年(1911年),廢府設道,南安屬南路道(民國3年屬廈門道)。民國14年,廢道,南安直屬福建省。民國23年,福建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南安屬第5區;民國36年屬第4區。

17、民國時期南安行政區劃如何?

民國初期,沿用清朝的鄉、裡、都的區劃。民國17年,實行區鄉(鎮)制,劃為4區45鄉(鎮)。民國23年劃為10區、336保、3379甲。民國 25年劃為4區53聯保。民國31年實行區鄉鎮制(設四區)。民國35年,實行縣轄鄉鎮制,設30個鄉鎮(其中9個鎮)。

18、南安解放以來的隸屬關係如何?

1949年9月起屬福建省第5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4月至1967年中,公署先後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晉江區專員公署、晉江專區專員公署,南安分別隸屬之。1967年中至1985年底,南安分別隸屬於晉江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晉江地區行政公署。1986年1月以後,南安隸屬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

19、新中國建立以來,南安行政區劃如何 ?

1949年9月,全縣劃分11區,轄30鄉鎮。1950年4月,撤銷金門縣工委,所屬大嶝區劃歸南安縣,增至12區。1951年10月,鄉鎮細劃,增至191個鄉鎮。1952年8月,調整為19區、207鄉鎮。1955年10月,全縣重劃為16區、213鄉、6鎮。其後尚有多次變動,如撤區並鄉;成立人民公社;恢復(後又撤銷)區公所。1981年劃22個公社、1個鎮。1985年轄11鎮11鄉。1988年轄15鎮7鄉。1992年轄20鎮2鄉。1999年,全市共劃3街道21鎮2鄉。

20、新中國成立後,南安版圖又有何變動?

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間,豐州招賢點的糖房、潘山、西埔、燒厝、京墉,岐山點的新浦、延陵、坂頭、岐山、東邊、黃石頭、金浦、大錦田、華巖,浮橋街頭等地劃歸泉州市(今鯉城區及豐澤區)管轄。1960年,組建晉江縣國營紫帽山農場,又將官橋鎮的紫星和霞茂等大隊劃歸農場。1971年1月,將大、小嶝及蓮河劃歸同安縣。

21、南安撤縣設市後,下屬區域有何調整?

1993年5月12日,國務院批准南安撤縣設市(縣級,由省直轄,委託泉州市代管),以原南安縣的行政區域為南安市的行政區域。同年10月16日,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9年,撤銷溪美鎮,成立溪美、柳城街道;撤銷美林鎮,成立美林街道和省新鎮;豐州鎮析出霞美鎮;羅東鎮析出樂峰鎮。全市轄3個街道、21個鎮、2個鄉,33個居委會、380個村委會。

22、南安縣治何時曾遷洪瀨?

1931年,南安縣治曾遷於閩南重鎮洪瀨兩個月之久。後又遷返豐州。

23、南安縣治何時遷溪美?

1937年初,南安縣治由豐州遷至南安中部的溪美。溪美鎮從此成為南安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24、南安的原始居民是什麼人?

南安的原始居民即古南安人,屬古閩越人。漢武帝時,因閩越族反,朝廷派朱買臣興師滅東越、閩越,把大批閩越人遷至江淮一帶。後來躲進深山僻地的古閩越人又出來重建家園,自立治縣。晉代以後,大量中原漢人南渡,古閩越人漸漢化。

25、"晉人南遷"對南安歷史有何影響?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衣冠望族紛紛南遷,沿南安江而居,與古閩越人雜居生活。南遷的晉人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加快了南安的歷史發展進程。

26、南安境內居住著哪些民族?

南安境內以漢族為主,歷史上曾有畲族、回族、壯族、滿族、蒙古族、苗族、水族、布衣族等25個少數民族,多已漢化。目前,在南安境內人口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畲族,碼頭坑內、豐美、錦林、鋪前、店口、竹子腳和溪盈的雷姓;省新鎮滿山紅村林口和侖蒼鎮大宇村的藍姓;石井鎮埭頭自然村的鐘姓。滿族,霞美鎮埔當梧坑的粘姓。回族,官橋鎮新街周圍、成竹村下寮的丁姓和周厝的郭姓。

27、你知道南安人口數的變化嗎?

有文獻可查,南安戶口資料自宋代始,有58802戶、82257丁。當時未計女性,若以女性佔總人口49.5%估計,人口為162885人。明末人口27892丁,估計總人口55231人,大量減少。清道光九年(1829年)普查,49745戶。民國37年,人口數為508841人。1949年為112541戶、526852人口。1959年,增至133854戶、673293人。1969年為154628戶、846769人。其間1958年及1960年還劃出近30個村。1979年為196653戶、1032612人,突破百萬。1989年為249504戶、1320906人。截止到2011年,全市人口達已達150萬人(市統計月報數據)。

28、我市共有旅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多少人?

我市是福建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臺同胞達300多萬人,超過了本土人數。

29、南安新石器時代遺蹟是在什麼地方發現的?

195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曾在豐州的獅子山、鳳母山、前鞍山、金雞山(葵山),英都的石獅祠山上福社尾,侖蒼的芸尾山、寨仔箍、浚下沽,水頭的坑尾山和刺尾山,溪美的蜘蛛山和寨寮仔等12處發現了南安人生活的遺址和生產工具。據測定,屬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三、四千年。

30、豐州新石器遺址是如何發掘的?

1950年、1956年、1977年先後有省地縣文物部門、廈門大學歷史系和人類學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單位,多次來豐州考古,在4處遺址發掘出的石器有石戈、石、敲砸器、三稜刮削器等,陶器有紡輪、罐、盆、釜、缽、鬲等,獲得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料。

31、豐州雙溪井兜村前鞍山麓,曾發現大面積的貝丘。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貝丘為考古學名詞,指江海河湖附近居民遺留以貝殼為主堆積的垃圾地層,往往雜有陶器、石器等新石器時代遺物。此發現證明金溪和東西溪匯合處一帶,曾住著古人類。附近翠屏山(福清寺後)所發現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古文化遺物堆積層,亦證明這一點。

32、在豐州曾發掘出什麼重要的古墓葬?

1953年,廈大考古隊在今豐州蓮花峰發掘了西晉至唐代墓葬群,其中有紀年的是隋開皇十二年古墓一座;1957年豐州華僑中學建校舍,在獅子山發掘到晉至唐墓幾十座,其中保存一穴完整的南朝古墓;1982年,豐州旭山廟下農民又挖掘到一座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墓葬。這些古墓葬的發掘,對研究南安的古代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3、南安出土了什麼典型的商周時期的文物?

1974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水頭的蔡盈村發現一座古墓,墓內有一批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共20件。這批青銅器的發現最為重要,因其為西周時代文物,且具有福建地方特色,對研究福建古文化具有很大參考價值。

34、南安發現哪些青銅時期的遺址?

英都石獅祠山和大新村洞後寨,侖蒼寨仔山和古村寨、寨箍尾山,美林崎梯山,溪美困狗山,官橋和埔村鋤頭山、泗溪村龜山,以及水頭蔡盈寨等10處遺址。

35、南安古城和古寨在何處?

明嘉靖年間建築豐州石頭城牆,四城門名曰熙和、平城、文明、拱華,後城牆被倭寇攻破。清順治年間重修城牆,四城門改名為富春、豐樂、武榮、長壽。1939年,日寇飛機兩次轟炸豐州,據傳是緣於日寇不知南安縣治早於1937年遷至溪美,誤認為豐州還是縣治之故。

石井銃城遺址在石井鎮石井居委會東面海口,僅存殘牆一段。

水頭鎮勞光村小盈嶺有墩臺遺址。

英都鎮大新村有洞後寨。

詩山鎮聯星村有玉華寨。

東田鎮鳳巢村大旗尾山有黃巢寨。

36、南安有哪些古港?

泉州在宋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南安轄地有金雞、水頭和石井三個古港。

37、古南安江如何演變為晉江?

泉州的母親河,古稱南安江。"永嘉之亂"後,晉衣冠士族大舉入閩避亂,沿南安江聚居下來,披荊斬棘,開疆拓土。後人為紀念晉人開發有功,故把南安江易名為晉江。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時,縣以江名,故名"晉江縣"。但歷史上晉江河流各段仍保持其特定名稱,如上游的蘭溪(安溪境內)、桃溪(永春境內)、東西溪(南安境內)。雙溪口以下又有金溪、黃龍溪、筍江、浯江、溜江之古稱。

38、清康熙年間南安沿海為何遷界?

清順治末年,清政府為禁絕沿海人民對鄭成功的支援,開始實行"遷界"政策,下令沿海居民一律內遷三十至五十里,嚴禁船隻出海,並毀衛城、燒房屋、沉木船,造成赤地千里。遷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當時南安經濟的發展。

39、南安與海外交流的最早歷史記載是什麼?

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有西天竺(印度)僧人拘那羅陀,乘海舶至九日山麓的梁安港(即金雞古港),登岸掛錫延福寺,前後居住3年,將梵文《金剛經》譯成漢文。後人於九日山上鐫刻"翻經石"為志。這是南安與海外交流的最早歷史記載。

40、南安與臺灣何時開始有歷史聯繫?

南安與臺灣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唐宋以來,南安人陸續移居臺灣,開發臺灣,與臺灣建立了歷史聯繫。石井《雙溪李氏族譜》載溪東李在元代有先民三房下柱的遠祖移臺經商。明清時期,南安人遷居臺灣達到高潮。民國時期,東渡臺灣的南安人仍絡繹不絕。

41、南安人何時開始僑居海外?南安人遷臺灣開發,有何依據?

據《南安縣誌》載,唐龍朔元年(661年),旅居菲律賓的南安縣人鄭國希卒,葬於菲律賓禮智省馬亞辛,為史載南安最早出洋唐人。

清康熙年間,美林人黃怨等人渡海到臺灣嘉義定居,稱"廬山派"。清乾隆間,美林人黃好慮攜其子黃犁、孫黃沙遷入臺北萬華開基,稱"南安美林派"。1661年,鄭成功部總兵李林等石井人72名,在鹿耳港附近住墾建村。《蓬華郭氏家譜》載五代人中有20人去臺灣定居的名單及職務。《武榮詩山霞宅陳氏族譜》載從九世至二十世竟去臺灣定居多達1143人,自清康熙年間到民國期間歷300多年,代代有人遷臺,無法枚舉。據《尋根攬勝話泉州》著者所見過譜統計,南安去臺1530人中有陳、梁、李、張、黃、洪、郭、周、侯等40個姓氏。南安許多鄉民移居臺灣後,大都取故鄉地名為定居地村鎮名稱。如屏東縣南州鄉南安村;高雄縣田寮鄉南安村;彰化市南安裡等冠籍地名。又如照用母地名有:石井的院裡、溪東、安園;水頭的新營;康美的玲蘇;碼頭的楓樹村;詩山下宅的深泉村;羅東埔頭鄉;豐州長壽鋪及環山胡厝;蓮塘鄉等。

42、南安緣何別稱"柳城"?

豐州古城,系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南安知縣夏汝礪為防倭寇而築。築城之前,環城植柳為界,故別稱"柳城"。縣治遷溪美后,溪美別稱沿用"柳城"。

43、南安最早的徵稅機構是什麼?南安郵驛始於何時?

唐乾元元年(758年),在武德場設鹽監,管理鹽稅事務,這是南安最早的徵稅機構。宋建炎四年(1130年),南安重要港口的石井地區,始設固定稅務機構,稱"石井鎮",委"鎮監"一名。宋朝,南安就有郵驛,舊為"大盈驛"。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縣令宋鈞改建"康店驛"(今水頭康龍)。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成立大清郵政,驛政廢弛。

44、南安工業製造史始於何時?解放前,我縣工業狀況又是如何?

南安的工業史,可追溯到唐朝。當時有製鹽、製糖、燒製陶瓷、織布以及鐵(木、竹)制傢俱等。到解放前,南安製糖業主要用手工、小機械土法制糖;私營作坊的土布廠、麻紡廠,靠手工木製織布機操作;食品業都是私營加工生產,有糕餅、糖果等;釀造業有小酒廠、醬料廠。生產工藝落後,都是一些輕工行業,沒有重工業生產。據縣統計資料,有私營工業企業29家,產值220萬元;個體手工業1924戶,產值119萬元。

45、民國年間,南安縣政權機構如何?南安縣公署改縣政府後首任、末任縣長是誰?

民國初年,南安設縣公署,置縣知事一人,下設兩科(後添設教育局)。民國十六年(1927年),縣公署改為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除督學、技術員直屬縣長指揮監督外,再分設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四科。以後機構多次變動。1946年,分設科室十一個,即一科、二科、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公糧、地政、軍事等科及會計、統計等室。1927年,南安縣公署奉令改為縣政府,由蘇濟時代理縣長。1949年8月間,南安碼頭人劉筠生任南安縣長,任期僅18天。不久南安即獲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