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建設這張“考卷”,如何作答?

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構想,要求全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伴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質量提升、政府機構改革,融合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空間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推進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和基礎設施集約建設,提高部門業務協同水平,從信息化到數字化構建統一的“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數字中國新格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一場大考,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一場大考,也是對“數字中國”建設的一場大考。

原文 :《“數字中國”建設正面臨一場大考》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鄧立麗

圖片 |網絡

数字抗疫 |“数字中国”建设这张“考卷”,如何作答?

疫情下中國數字化建設面臨四大瓶頸

數字經濟以數字科技發展為支撐,數字經濟助力疫情防控,展現了我國數字科技發展的成就和前景。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191家公立醫療機構及近100家企業互聯網醫院,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在線義診疫情,緩解線下醫院壓力。各地數字防疫系統、“智能疫情機器人”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專欄正式上線,為用戶提供防疫知識、智能問診、就醫指南、官方發佈等信息和線上諮詢服務。“數字健康碼”有助於平衡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助力分類有序復工復產……同時,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中國在數字化建設方面的問題。

數字政務質量有待提升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充分暴露了我國數字政務總量不足、分佈不均、質量亟待提高等問題。當前,數字政務主要分佈在440餘個地級以上城市且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西部有2000多個縣域服務欠缺,其中約2/3為空白區。

跨部門數據亟待打通

精準防疫的手段依賴於大數據的應用,而大數據的核心就是互聯互通。但受到條線分割、各自為政的制約和數據採集深度、廣度不夠,數據標準規範不統一的束縛,跨部門的數據互通共享困難。如在投疫初期,武漢醫院數據、人群流動數據、醫療物資數據、救援物資數據都掌控在各個部門或相關企業手中,物資分配、後期保障等問題紛紛暴露。隨後,在中央政府的指揮下,31個省區政府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依託城市大腦匯聚各類防疫信息,著力打造統一的疫情防控指揮中心,多個互聯網平臺與政府部門合作上線抗擊疫情專題,推出聚合服務入口,讓用戶便捷獲取政務等服務,全力防控疫情蔓延。

數字身份統一信息有待完善

疫情防控期間,居民僅買口罩、出入小區、單位報備、學校統計就要重複登記信息。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企業也面臨政府各條線的檢查指導,相似卻又不同的表格也增加了工作量。在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碼模式後,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支付寶、阿里雲的技術優勢,也在加快研發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疫情防控健康碼系統。受條塊分隔和信息安全等要素影響,居民數字身份數據也是分佈在各個政府、互聯網信息平臺,無論是居民還是企業的數字身份信息仍需進一步統一完善。

基礎設施尚未實現全面數字化

數字中國的建設需要數字化基礎設施(雲計算、智能終端等)的支撐,也需要高性能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的數字化進化和配合。此次疫情防控對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考驗。如疫情下武漢“封城”,異地物資運輸成為一個大問題。物流信息混亂,不少物資不能及時送達。智慧物流雖負起了打通疫區物資與後勤通道的重責,也為無人車配送、智能配送機器人、無人倉、智能快件箱等新功能投放使用提供了量版式的應用場景,但這還遠遠不夠,目前的智慧物流還不夠“智慧”。其它基礎設施的數字化也面臨同樣問題。

数字抗疫 |“数字中国”建设这张“考卷”,如何作答?

疫情後全面推動“數字中國”建設

以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為基礎,加快地方政府尤其是縣級城市數字政務建設進度,並由基礎型1.0版向智能化2.0版加快轉型,全面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做到“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創新”,全面提升中國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與水平。

加快推進政務大數據公共平臺建設

支持互聯網平臺參與政務數字平臺建設,借鑑英國的gov.uk、美國的usa.gov、韓國的gov.kr、澳大利亞的australia.gov.au經驗,鼓勵平臺利用統一入口,推動全國政務大數據資源“統聚通用”,有效支撐新型智慧城市、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人工智能”建設。一是,梳理各相關係統數據資源的關聯性,編制數據資源目錄,建立信息資源交換管理標準體系,消除異構性,推動數據標準化建設。二是,加快暢通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推進信息公開,實現數據信息共享,也提升公眾使用的整體感。三是,聯合互聯網平臺或企業,合理合法地加工、挖掘、分析和運用大數據資源。

建設統一身份認證體系

建成覆蓋電子政務網及互聯網的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建成基於自然人身份認證號以及企業法人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為民辦事的線上線下互認的統一身份認證中心,實現一個身份對應一個賬號, 一次授權、一次登錄,漫遊所有業務系統的“一點登錄、多系統漫遊”需求,對新建的信息化系統要求全面支持統一身份認證。借鑑新加坡SingPass賬戶經驗,只要年滿15週歲的公民便可擁有自己的“電子公民賬戶”,隨時通過網站獲取服務。

推動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

在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快基礎設施的數字化進程。以交通設施為例,要貫徹《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全面推動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造、養護、運行管理等全要素、全週期數字化;佈局重要節點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網絡,讓“啞設施”具備多維監測、智能網聯、精準管控、協同服務能力;推動載運工具、作業裝備智能化。

全方位保障數據安全

進入數字化時代,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經濟、社會、國防軍事等領域,數據信息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運行、國家治理、國防和軍隊建設等產生重要影響,數據安全是頭等大事。一是積極探尋隱私保護的關鍵路徑和法治手段,將安全作為大數據立法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為數字中國數據開放共享創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對所有數據進行分類分級脫敏,實現從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儲、處理、交換、銷燬等方面,對數據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規避大數據時代安全風險。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96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数字抗疫 |“数字中国”建设这张“考卷”,如何作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