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大肠息肉,留着很危险!”

53岁的李先生,5年就开始出现便血,当时到医院经肠镜检查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经切除活检为腺瘤样息肉,直径超过1cm,而且有侧向发育,极易发生癌变,医生建议及时切除。但是害怕手术的李先生怎样说也不愿意手术,医生只得叮嘱他定期来医院复查。

回去之后的李先生并没有将医生的叮嘱放在心上,转眼就抛在了脑后。直到两年后病情再次加重,再次来到医院,经过检查,之前医生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息肉已经发生癌变。

“这种大肠息肉,留着很危险!”

什么样的息肉易癌变?

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最为常见,尤其是直肠及乙状结肠。根据息肉的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林百洁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

其中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较多,一般较小,直径也很少超过1cm,其外形为粘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突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也比较常见,增生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炎症性息肉又称为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所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一般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cm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炎症性息肉通常在炎症治愈后消失。

腺瘤样息肉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不会自行消失,最易发生恶变,临床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混合性腺瘤。

“这种大肠息肉,留着很危险!”

腺瘤性息肉多久会发展成肠癌?

首先我们了解下腺瘤性息肉的恶变过程,一般情况下,腺瘤性息肉发展成为肠癌,需要经历:

小息肉→大息肉→严重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的过程通过时间,通常是5-10年。尽管这个时间段因人而异,但“腺瘤直径越大,癌症发生率越高,超过2cm的腺瘤仍将继续。大多数发展将变成癌症”。数据显示,临床上80%以上的大肠癌是肠息肉转变而来。

“这种大肠息肉,留着很危险!”

另外,更值得大家警惕的是,多数息肉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常在做内镜检查时发现。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还有一部分患者可出现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明带血,多为鲜红色,易于痔疮混淆。如果继发炎症感染可伴粘液便或粘液血便,有里急后重、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长蒂或位置靠近肛门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腺瘤是确认的癌前期病变,因此在这期间能及时发现腺瘤,一定要及时治疗,从而就能够及时阻止癌变之路,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因此,肠息肉也强调“及早诊断和早期治疗”,越早发现,越早切除,患癌的风险越低。当然,切除后定期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息肉复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