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個“時代”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個“時代”

在成都公交集團

有這樣一家三代公交人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

到改革開放40週年

他們的“足跡”

跨越了大半個世紀

同時,也經歷、見證和參與了

成都公交的三個“時代”

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

1952年7月成都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成都人民有了真正意義上屬於自己的公共交通工具。

第一代成都公交人陳瑞書,懷揣著青春的夢想踏入公交大門,走出了祖孫三代的第一步公交路,祖孫三代人也用親身經歷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成都公交的滄海桑田。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個“時代”

(右一 參加工作時的陳瑞書)

那時的線路很單一,主線就是從鹽市口到梁家巷,陳瑞書就在這條線上當了8年的售票員,後來調到13車隊當調度。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個“時代”

(左第二排第四位 陳瑞書)

陳瑞書說,那個年代調度室都是臨時用木板和塑料板搭的,冬天像冰窖,夏天似蒸籠。她每天早上到崗的第一件事,不是發車,而是先用木柴生火、燒水,發車間隙還要隨時加碳、通灰,經常被煙燻得兩眼流淚,那個滋味不擺了....

同時還要忙著填來車、發車的路單表,算好發車時間。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個“時代”

(第一排左一 陳瑞書)

那時候沒有微波爐,吃飯是把鐵皮飯盒拿到公交車上,借用發動機的蒸汽把飯焐熱,陳瑞書說,那時候整個作業環境“很苦澀”。

那個年代雖然車次不多,道路狀況簡單,但是調度的事情卻很雜,用陳瑞書自己的話說就是,生活和工作“打絞絞”,保姆調度一起當了。

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

陳瑞書的兒媳,鄧敏,目前已退休,退休前是405車隊一名機動調度。

鄧敏說,她當調度的時代,比起婆婆陳瑞書,作業環境好了太多。調度室是專門修建的,功能性初顯,裡面配有空調、有冰箱、有微波爐..生活條件逐漸好轉。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個“時代”

(左一 鄧敏)

鄧敏說她發車時,成都的道路建設已經日新月異,傳統的發車模式,滿足不了城市的發展和乘客的需求,所以成都公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營調方式革新。

再回首,鄧敏說,她們這代調度就是承接、延續、傳遞的紐帶,是公交從紙質發車轉向電腦發車承上啟下的一代。

其實,鄧敏這一代調度面對電腦很多都算“半路出家”,學習電腦操作是她們這一代調度的工作轉折與突破,她說,那時調度都利用休班時間,參加公司組織的培訓課。

“學習電腦操作的時候,真的是時間緊、任務重,頭一天早上6點上班,晚上10點下班,回去後還要學習電腦發車的理論知識,第二天休班又到公司參加營調系統培訓。”因為要讓每個人都認可和適應,確保平穩過渡與改革,鄧敏回線路後還要給夥計們宣傳即將啟用的新系統。

她說,電腦發車普及開後,工作比起以前輕鬆了很多,發車時間間隔也更加科學,乘客的乘車體驗更好了。

繼往開來,我們意氣風發邁向新時代

鄧敏的女兒,劉茂芝,是407車隊60路的調度員,90後的劉茂芝,是公交調度幸運的一代。

劉茂芝說,奶奶和媽媽經常說她趕上了公交發展的好時代,是享受公交改革成果的一代,她和奶奶、媽媽同樣是一線調度,但是看的風景卻大不相同...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個“時代”

劉茂芝所處的是公交智能時代,這一代的調度專業性更強,時代對他們的賦予的要求更高,他們有知識、有思想,有眼光,有技能,有個性,是成都公交新鮮的血液,比起奶奶、媽媽,劉茂芝這代調度走的是“高端”路線。

硬件上,現在的調度室大都寬敞明亮,錯落有致,格局分工明確,生活輔助品齊全;軟件上,新的調度發車系統更加完善,擁有GPS定位、發車可視化、數據化、無線聯繫線路司機等智能化功能。

現在,一個調度員可以同時操作幾條線路,對每條線路運行情況瞭如指掌,投放車輛也能更加精準、科學。

“現在當調度雖然辛苦,但是也比我媽媽、奶奶那時候好多咯~”

劉茂芝說,自己身在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公交時代,工作時充滿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這一家三代公交人

都是成都公交蝶變道路上的履步者

他們帶著公交人的吃苦、創新、拼搏精神

和敢為天下先的實幹衝勁

見證和經歷了成都公交的蓬勃發展

而像劉茂芝這樣的,新一代公交人

也必將經歷和參與

成都公交集團新時代的革新和跨越!

END

供稿:北星公司407車隊 樊敏

整理:蒲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