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宅家這麼久,小肚腩越長越大,Genebox基因寶這裡有幾個甩掉小肚腩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摸著肚子上的肥肉,我再次開始思考,我什麼時候才能克服“腩”題呢······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在我的減肥生涯中,減肚子這件事,已經耗費了我人生中八九成的耐心。尤其是天氣回暖,看著朋友圈裡那些曬馬甲線、曬腹肌的,簡直是羨慕嫉妒恨。


我就納了悶兒了,“憑啥我不能擁有?”


甚至我的朋友,也一臉疑惑,“看著你也不胖啊,咋這小肚腩這麼明顯呢?”好吧我承認,這是——直擊靈魂深處的拷問。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說來也奇怪,同樣的減肥操作,我的朋友們可以比較容易地瘦下來,而我,小肚腩依舊頑強地挺立,對我不離不棄。


那怎樣可以攻克“小肚腩”呢?秉承著“用科學排列生活”的基因寶,帶你開啟新一期的“走近科學”,解決這一難題!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一、關於小肚腩


首先小肚腩在體態各異的人身上,會出現不一樣的身材。


如果只是小肚腩“表現突出”,但整體並不胖甚至偏瘦,那該怎麼形容自己呢?醫學研究者們稱這種身材為“蘋果型身材”、“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或者“內臟型肥胖”。


相反,如果四肢、臀部都比較豐腴,則可以稱為“梨型身材”或者“周圍性肥胖”。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寶寶們請對號入座!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二、肚腩可怕在哪?


不要小看脂肪分佈位置的小小差異,從美觀角度看,健康均勻的身材對於異性非常有吸引力,許多男性甚至毫不諱言自己鍾愛“豐乳肥臀”——而鬆垮的肚腩只會令人想到衰老和油膩。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從健康角度來看也是如此,研究認為腹型肥胖是比肥胖本身更為可怕的健康殺手。這類肥胖者在未來發生心臟病2型糖尿病癌症

中風的幾率都更高。


來自美國癌症協會的大規模人群跟蹤調查甚至認為腹型肥胖者即使BMI指數並不超標,其未來的死亡風險也是非腹型肥胖者的2倍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三、肚腩與遺傳


一個人的身材毫無疑問與遺傳基因有很大關聯——有人怎麼吃都不胖,有人怎麼減都減不下來,還有些人哪裡都瘦,就是肚子大。


當然,許多老外擁有驚人的臀部,這也是與他們的基因有關的。


2015年,《行為遺傳學》雜誌發表了一項中國人群的雙胞胎研究,一個人的肥胖程度與遺傳密切相關,其遺傳度高達70%,而腰圍腰臀比也有中等程度的遺傳度,分別達到了53%48%


並且,研究結果還表明在年輕時,遺傳因素對於身材的影響更為重要,而隨著年齡的增加,

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等所起的作用則越來越大。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四、中年“腩”題


人到中年時,腹型肥胖是許多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中國健康營養調查的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09年的17年間,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從18.6%增長至37.4%。也就是說,平均每3個成年人,就有一個“大腹便便”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上面這張圖標展示了中國城市居民的腰圍是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這些來自2010-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的數據表明從18歲到50歲期間,人們的腰圍是如何“與日俱增”的。


需要說明的是,40~49歲時,人們的腰圍平均值已經達到或接近男性85cm、女性80cm的“腹型肥胖前期”的紅線標準。


2019年,著名科學雜誌《自然·醫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則更好地展示了我們是如何淪為大腹便便的中年人的。


這項研究通過C14標記法追蹤甘油三酯在脂肪細胞中的“儲存年限”,從而分析人體的脂肪細胞“儲存”和“消耗”甘油三酯的速率。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人體的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主要是“白色脂肪組織”,負責儲存身體富餘的能量。


當飲食中的熱量超過身體需要時,這些熱量會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起來,等到人體處於熱量不足時再利用它們提供能量。如此一來,白色脂肪組織中的甘油三酯就處於“儲存”和“消耗”的動態平衡中。


不過,這項研究發現,隨著研究對象年齡的增加,他們脂肪組織“清除”甘油三酯的能力也逐漸減弱。


這就意味著,中年後,人體脂肪組織這一“儲存”和“消耗”的動態過程逐漸失去平衡。


失去平衡的脂肪細胞仍然源源不斷地“儲存”能量,卻不能以同等速率將其“消耗”出去,這就導致了脂肪堆積。在長達13年的追蹤過程裡,研究對象們平均增重了20%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過去人們還有一個誤區,認為脂肪細胞只在嬰幼兒時期分裂,而在成年後保持數目恆定。不過這項研究發現並不是這樣。


隨著年齡增加,脂肪細胞的數目也在增加,而且新生的脂肪細胞體積較小,對脂肪的“儲存”遠遠多於“消耗”,於是這些脂肪細胞也會更快地“脹大”。這可實在是太糟糕了!


五、化解“腩”題?


既然知道了肚腩產生的原因,那麼我們是否能夠開發出一些藥物來提升脂肪利用的效率呢?


很遺憾,目前還沒有什麼藥物能夠加速脂肪的消耗。


所以想要減掉肚腩,就只有從源頭入手,減少飲食中的熱量攝入,使“儲存”到脂肪細胞的甘油三酯少於“消耗”掉的。


也就是說,想要消滅小肚腩,最重要的還是“管住嘴”啊!


當然“邁開腿”也是有用的,不過需要記住的是,內臟脂肪是非常頑強的,沒有哪種運動可以輕而易舉地減掉肚子。


只有通過長期的有氧訓練,再配上嚴格的飲食計劃,使全身的體脂率下降到一定水平後,肚子才能逐漸減小。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六、我該警惕了嗎?


說了大半天腹型肥胖,但究竟自己是不是邁入了“大腹便便”的行列了呢?


最簡單的方法是照照鏡子,看看鏡子裡的身材自己是否能夠滿意。


當然,這不準確,有很大的主觀性。比如有些模特們明明已經骨瘦如柴,卻還是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而另一些人則可以對自己蜜汁自信,即使已經有將軍肚也可以選擇性忽略。


因此,我們還需要一些客觀指標來衡量一個人的肥胖程度。


下面列出幾種最常用的指標:BMI

體脂率腰圍和腰臀比


現在,不妨來對照一下這些指標,看看自己是否已經亮起了肥胖的紅燈呢?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1.BMI


目前,最常用來指示一個人胖瘦的指標是BMI(體質指數),其計算方法是體重(kg)÷身高(m)²。


按照WHO標準,BMI≥30時屬於肥胖,不過亞洲人群特別是中國人群的整體身材與歐美人士存在較大差異,BMI在≥28時即出現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風險的大幅增加,因此中國目前將BMI≥24定義為超重、BMI≥28定義為肥胖。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不過,BMI並不是一個很精確的指標。它不能反映身體的脂肪含量是多還是少,也無法反映脂肪分佈於何處。對於那些因為長期運動而肌肉發達但體脂率低的人士,BMI甚至還會將這些人“誤報”為肥胖。


2.體脂率


另一個常用的指標是“體脂率”。顧名思義,體脂率是隻身體中脂肪占身體總質量的比值。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目前,健身房和許多家用體脂秤都會給出體脂率的結果,甚至會分析出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的比例。


不過這類基於生物電阻抗法的體脂率測量並不準確,體內水分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其結果的高低,因此喝水、出汗、水腫等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


想要準確知道人體各部位的脂肪分佈情況,最準確的方法是“雙能X射線吸收法”。


這種檢測需要用X射線對人體進行透視,並通過記錄兩種X射線能量被不同組織吸收後衰減的不同程度來計算各種組織的含量。不過顯然,這種檢測方法需要昂貴的設備,並且也不適合在生活場景中使用。


3.腰圍和腰臀比


如果用軟尺在腰部水平圍繞一圈,那麼所得長度就是人們常說的腰圍。腰圍是用來判斷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標。


根據2013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 428-2013),腹型肥胖的判斷標準如下。

那些輕鬆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麼辦法?

僅僅用腰圍的絕對值不能反映腰和臀的相對大小,因此用來判斷腹型肥胖並不完全準確。


也有一些研究將“腰臀比(WHR)”作為判斷指標之一。腰臀比是腰圍除以臀圍的比值,非常容易計算。


顯然,腰越細、臀越肥,腰臀比也就越小(據說女性的腰臀比為0.7時對男性最具吸引力)。健康的腰臀比是男性≤0.9,女性≤0.8。


關於我們:

Genebox基因寶

是中國領先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品牌,

專注於為消費者提供準確、有用、便捷的

個人基因檢測產品和服務。

讓基因融入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