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不足既有氣虛,又有血虛之症;補氣血到底是食補還是藥補好

俗話說“補足氣血,健康大吉”。中醫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它對於人體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種生理功能。張景嶽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氣血不足既有氣虛,又有血虛之症;補氣血到底是食補還是藥補好

氣血不足的表現

氣血不足是指既有氣虛之象,又有血虛之症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先有血虛無以化氣所致。主要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質淡嫩,脈細弱。

氣血兩虛的病機分析:本證以氣虛證與血虛證並見為診斷依據。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脈弱等是氣虛的主要表現;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脈細等是血虛的主要表現。心悸失眠,為血不養心所致。在辨證時,除掌握氣血兩虛的證候外,尚須結合臟腑辨證,察明病變與哪些臟腑有關,尋找原發病,以揭露病變本質,才能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與血之間具有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一旦氣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臨床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失和和不榮經脈等幾方面的症狀。

氣滯血瘀,是指由於氣的運行瘀滯不暢,以致血液循行障礙,繼而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多由於情志內傷,抑鬱不遂,氣機阻滯而成血瘀。亦可因閃挫外傷等因素傷及氣血,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

氣不攝血,主要指氣虛不足,固攝血液的功能減退,而致血不循經,逸出於脈外,從而導致各種失血的病理狀態。多與久病傷脾,脾氣虛損,中氣不足有關。臨床常見便血、尿血、婦女崩漏等症,還見於皮下出血或紫斑等。

氣血兩虛,是指氣虛和血虛的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耗傷,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衰;或先因氣虛,血無以生化而日漸虧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病證。臨床常見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症狀。

氣血不榮經脈,主要指因為氣血兩虛,以致氣血之間相互為用的功能失於和調,影響了經脈、筋肉和肌膚的濡養。常見肢體麻木不仁,或運動失靈,或皮膚瘙癢,或肌膚乾燥,甚則肌膚甲錯等症。

氣血不足的原因

1.脾胃虛弱 氣血不足主要與脾胃、腎有密切關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通過脾胃的運化,化生水谷精微轉化為氣與血。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腎主藏精、精生髓、精血再生。脾胃功能不好,吸收和化生不足,久則出現氣血不足。

2.思慮勞神太過 大病、久病消耗精氣;強力勞作耗傷氣血;思慮勞心太過,既傷脾又暗耗陰血,均可導致氣血不足。

3.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常見有潰瘍病、痔瘡出血、女性月經量過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證皆可造成血虛證。

氣血不足既有氣虛,又有血虛之症;補氣血到底是食補還是藥補好

補充氣血的2大方法

補充氣血一是食補,二是藥補。這兩大法寶都必須抓住一個核心——健脾胃。一些人患有慢性病,症狀很多,從頭到腳,好像就沒有舒服的地方,病雖不是很危重,但總是遷延不愈,時好時壞,令人煩惱不堪。其實這樣的人當務之急是要培補氣血,氣血充足了才有抵禦病症的資本。而如何補氣血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呢?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氣血充沛,必須要先把脾胃調養好才行。

臨床上見到有些人吃一點東西就飽脹不適,難以消化;還有人吃下東西卻不能很好地吸收,或腹瀉或便秘或不生精微而生痰涎,或不長氣血而長贅肉。諸般問題,皆因脾不健運造成。所以,補益脾胃是改善氣血不足體質的關鍵和前提。有些人因體弱多病而濫用補藥,但補藥多味厚而難於消化,結果是氣血沒有補上,卻成了脾胃的沉重負擔,最後補藥停滯不消而成為毒素,即所謂“虛不受補”,便有脾胃虛而難於消化之意。還有人心肝火旺,常年需服用寒涼之藥以清熱解毒。

豈知寒涼之藥最傷脾胃,這就像常年把自家的莊稼地當作戰場一樣,最後就算不被敵人打敗,也會因無糧草而餓死。所以,我們一定要給自己一些儲備——氣血的儲備。只要糧草充足,我們就沒有什麼可怕的。怕只怕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製造新鮮的氣血了。很多病人只因脾胃虛弱而不能納食,無法吸收營養而喪失了最後反戈一擊的機會。因此,健脾胃是補充氣血的關鍵和核心。

氣血不足既有氣虛,又有血虛之症;補氣血到底是食補還是藥補好

氣血不足在藥補方面,既要用補氣藥,又用補血藥

因為氣血相依相生,“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指的就是血能幫助氣的生成,氣能帶動血液的循環。只有氣血這兩大循環系統調和通暢,血虛才能有效改善。而氣血的生成,一是靠營養物質的攝入;二是靠脾胃的運化功能。因此,改善血虛,預防貧血,不但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還要健脾助運,提高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利用,促進氣血生化。因此,氣血雙向調理是遠離血虛,贏得健康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