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道德經11-15》好好學習

《道德經》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易解】
三十根輻條彙集於車轂而造車,有了其中的虛空,才發揮了車的作用;糅和陶土製作器皿,有了器皿內的虛空,才發揮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虛空,才發揮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給人以便利,是因為它營造的"無"發揮了作用。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道德經11-15》好好學習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易解】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因此,聖人致力於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於感官的享樂。所以要有所取捨。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道德經11-15》好好學習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易解】
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為什麼說得寵也像受辱一樣使人驚擾呢?因為:就其對人的驚擾程度而言,得寵更為下劣:得到它的時候為之驚喜難安,失去它的時候又為之驚慌恐懼,所以說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為什麼說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呢?因為:我之所以會看重大患,是因為我有這個非顧慮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連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麼,還會有什麼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擾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樣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護天下;像愛養自己的身家一樣愛養天下的人,可以託付天下。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道德經11-15》好好學習


《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易解】
看它看不見,就叫"夷";聽它聽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著,就叫"微"。從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渾融無名的元始。居於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現實世界是清晰具體的。它本身渺渺茫茫,無以名狀,不同於現實的具體存在。這就叫做沒有確定形狀的形狀,不可歸結於具體組分的顯象,它是不確定性的表徵。圍繞著它團團轉,我們永遠也搞不清它的模樣。維繫於古已有之的道,以駕御現實的具體存在。能懂得返本復初,是維繫於道的基本點。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道德經11-15》好好學習

《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易解】
古來善於當士的人們,微妙、幽深而通達權變,深邃得令人難以測識。正因為難以測識,所以要勉強作形容:有時候,他們遲疑審慎得像是在冬天裡涉足江河,警覺戒備得像是隨處都有強敵環俟,恭謹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時候,他們又像冰塊就要崩解融化一樣松跨散漫,敦敦樸樸的,看不出什麼突出的能耐,曠放豁達得就像虛空一樣;他們的那些似乎不相調諧的多面目表現使他們顯得很渾濁。
哪些人能在混濁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靜就能漸趨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穩得到長久的維持?懂得靈動權變就能漸得長久的安穩。保持這種生存方式的基本點就是不去追求"無不具足"。正因為沒有"無不具足",所以能歷久而常新。



富人都在學習的傳統文化 《道德經》 成功之道 藏餘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