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丹留下一個習俗,“禍害”婦女數百年,東漢以後才被逐步取消

關於這個習俗,《中國婚姻史》認為可以遠承上古“群婚制”,然而,醜陋就是醜陋,又何須粉飾,何須諱言呢。

燕丹,姬姓,燕氏,燕國第43任君王燕王喜之子,燕王喜就燕丹一個兒子,燕丹自然是妥妥的燕國太子,太子,一國之儲君,表面上看好像尊貴的不得了,但事實上呢?


燕丹留下一個習俗,“禍害”婦女數百年,東漢以後才被逐步取消

燕丹

燕丹的命運是很坎坷的,小時候在趙國當人質,因為同為他鄉淪落人的緣故,與同在趙國當人質的嬴政關係很好,在兩人都撒尿活泥巴的年紀,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大約那時候,他倆是發過誓的,發達之後要相互提攜。

大家都知道,後來嬴政當了秦王,成了秦王嬴政,可燕丹呢,質子的身份沒有絲毫改變,不過換了個地方,在秦王十五年,也就是前231年的時候,又到秦國當了人質。

到秦國當人質,估計燕丹心裡還是比較慶幸的,為什麼?打小就跟秦王嬴政關係很好,這回到了秦國,估計嬴政也不會太難為他,然而還是那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事實證明,人的想法是會隨著身份改變的。

原本都是質子,大家需要抱團取暖,但現在呢,燕丹依舊是質子,嬴政呢,卻當上了秦王,地位天地懸殊,更何況還牽扯了點兩個諸侯國之間的利益,因此,《史記·刺客列傳》上說,燕丹到秦國後,“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嬴政對燕丹的態度相當惡劣,燕丹因此懷恨,逃歸燕國,四處尋找報復秦國的辦法。

燕丹留下一個習俗,“禍害”婦女數百年,東漢以後才被逐步取消

嬴政

可問題是,秦國國力強大,燕國國力弱小,在這種情況下,燕丹怎麼向秦國報復呢?

不得不說,燕國還是有高人的,不是別人,太傅鞠武,此人是一位洞若觀火的智士,當燕丹上門向他求教時,鞠武針對燕國局勢,給燕丹提了個很聰明的建議,曰:“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其後乃可圖也”

什麼意思?

國內儘量緩和矛盾,不給秦國出兵燕國提供藉口;然後利用爭取下來的這點時間,西盟三晉,南連齊楚,向北與匈奴交好,主要依靠匈奴的力量,保存燕國,讓秦國有所忌憚。

《孫子兵法·軍形篇》有云:“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軍國大事,先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去尋找打敗敵人的機會。

如果燕丹真按鞠武的方略去做,說實話,秦國一時半會兒還真拿燕國沒辦法,燕國自然能得到喘息以及壯大的機會,可燕丹呢?鞠武當他是太子,他卻拿自己當輕俠,聽了鞠武的話,那是連連搖頭,曰:“

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

主意不錯,但需要的時間太長,我一刻也等不了。


燕丹留下一個習俗,“禍害”婦女數百年,東漢以後才被逐步取消

荊軻

鞠武萬般無奈,只能推薦有“節俠”之稱的田光,你非要當俠客,那你就找俠客想辦法吧。

田光果然夠義氣,又推薦了荊軻,雙方一拍即合,於是,便一切朝著刺秦努力了,鞠武的主意是替燕國造勢,燕丹的主意呢,卻是拿燕國賭博,兩人之間的差距就能有這麼大。

後人還稱讚燕丹是英雄,如果他只是一介匹夫,自然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英雄,可燕丹不是匹夫,是身系國家興亡的太子,整個兒燕國的命運都寄託在他身上,他辦事卻如此草率,這是哪裡的英雄呢?

於是呢,就在籌備刺秦的過程當中,一個“禍害”婦女數百年習俗,就被燕丹給留下來了,究竟什麼習俗,影響居然有這麼深遠呢?

古代,女人地位雖低,但燕丹之前,還是有點底線的,燕丹之後呢?

《漢書·地理志下》有云:“太子丹賓養勇士,不愛後宮美女”,“賓養勇士”,以上賓之禮對待勇士,“不愛後宮美女”呢?


燕丹留下一個習俗,“禍害”婦女數百年,東漢以後才被逐步取消

美女

燕丹豢養的勇士當中,荊軻自然是他最欣賞的,為了討得荊軻的歡心,《史記·刺客列傳》上說:“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車馬美女任荊軻隨心所欲,以便滿足他的心意,這裡的美女不是普通美女,而是 “不愛後宮美女”當中的“後宮美女”,她們還有一個身份,燕國太子燕丹的姬妾。

為了討荊軻以及諸多勇士的歡心,達到“賓養勇士”的目的,燕丹就這樣把自己和自己身邊的女人都豁出去,讓勇士們“恣其所欲”,他對女人就是這麼輕視。

其後,荊軻刺秦當然失敗,結果正如鞠武所預料,因為刺秦給嬴政提供了出兵燕國的藉口,秦國大兵壓境,燕國力不能支,只能狼狽而逃,就連燕丹自己,也被燕王喜割了腦袋,以平息秦國的憤怒,他死的很慘,也因此成了反抗暴秦的英雄,人們傳頌他的事蹟,模仿他的做法,燕丹 “賓養勇士”的習俗,猶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迅速流傳到燕國民間,即:“

民化以為俗,至今猶然”。

成了燕地民間的招待賓客的一種風俗,詳細內容是:“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家裡來了客人,就要以婦女侍宿,怎麼以婦女侍宿,“恣其所欲”而已。

而且還“至今猶然”,《漢書》成書於東漢,燕丹留下的這一習俗到東漢還“至今猶然”,足以證明,它“禍害”婦女數百年,東漢以後,再沒見到這種習俗的影子,已充分說明,這種習俗到東漢以後,才被逐步取消。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中國婚姻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