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每年的氣候變化都有兩個過渡期:第一個是春季,由冷過渡到熱,由冬到夏;第二個過渡期是秋季,由熱過渡到冷,由夏到冬。而早春3月則是第一個過渡期的起始階段。在這個起始階段,它的氣候變化有許多獨特之處,直接影響、制約著早春魚兒的活動、覓食,也影響著我們的魚獲量。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那麼,早春3月氣候變化的獨特特點有哪些呢?主要有三個:

首先,“乍暖還寒”。“暖”是暫時的,短時間的;“寒”是基本的,長時間的。

其次,早春3月的氣溫常常是驟升驟降、忽高忽低。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相鄰兩天的最高氣溫常常在15℃左右;相鄰兩天的最低溫度往往溫差也很大,只要最低溫度相差4℃,魚兒就不吃不動了;一天中晝夜溫差也很大,有時超過20℃。

最後,在我國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三北地區(東北、華北、西北),從西伯利亞來的冷空氣常常是一陣接一陣地入侵我國,使得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氣溫一連幾天連續下降。等冷空氣影響過後,從西南方向來的暖溼氣流就來“填空”,使得氣溫一連幾天連續回升。這樣氣溫的連續下降和連續回升就形成不同的時間段,對魚兒的活動死食產生著不利或者有利的不同影響。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對於早春“乍暖還寒”、“忽高忽低”,從不同方向來的氣流相互交叉,所形成的氣溫週期性變化,魚兒是怎樣適應的?又是怎樣在氣溫的劇烈變化中,找到適宜自己活動覓食的機會呢?

方法有兩個:一是,在早春,魚兒把它的趨溫性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趨溫性的作用。二是,在早春的氣溫驟升驟降,魚兒體溫不適應的情況下,採取了不吃不動的對策。但是氣溫的驟升、驟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氣溫驟升的不吃不動,是魚兒離底上浮,在水溫較高的上層水中調節自己的體溫;而氣溫驟降的不吃不動,則是因為水溫太低,魚兒會趴在水的底部不吃不動,等待氣溫回升時,馬上到水溫適宜的水域。

魚兒調節氣溫的辦法有兩個:一個是物理調節,就是利用水體中較高水溫來暖高自己的體溫;另一個辦法則是從生理上進行調節,就是魚兒強制自己放慢新陳代謝的速度,使得體內的溫度慢慢降下來。在早春氣溫驟降時,魚兒一般不進行生理調節,主要是進行物理調節,只降低魚兒的體表溫度,以便在氣溫回升時,魚兒就能馬上適應這種變化從魚兒為了適應早春獨特的氣候變化所採取的對策中,可以看出,凡是在氣溫發生急劇變化時,魚兒都可以找到適當的時間和機會。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早春氣溫變化的獨特特點有三個,魚兒就有三個活動覓食的機會,所以我們在早春垂釣野鯽時,也就產生了“三釣”。

一釣枯草叢

在早春,“乍暖還寒”的獨特氣候條件下,這裡是魚兒最活躍,最集中的地方。多年來在早春垂釣的實踐告訴我們,在早春開始階段的3月10號前,在水深1米以上的水體較深處或深處,魚兒們沒有一條會咬鉤,都在處於水體淺水區的稠密枯草叢中,只要我們在密草叢中一下竿,就會有魚咬鉤。

為什麼在早春開始階段,大小鯽魚都不在水體的較深處活動,相反,紛紛到水較淺的稠密枯草叢裡活動、覓食呢?

這是因為在早春開始階段,嚴冬時蓋在水面上的堅冰剛剛融化,將整個水體暴露在刺骨的寒風裡,“還寒”的氣溫使得整個水體水溫極其低下,特別是在較深處的水域,水溫甚至比嚴冬時還低,大小鯽魚在這樣的溫度下沒辦法生存,自然就向此時水溫較高的枯草叢裡去。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那麼,為什麼在此時枯草叢的水溫最高呢?這是早春氣溫的“乍暖”形成的:

首先,早春的開、始階段,斜射太陽光較弱,照不透水體水深1米以上的較深處,使其得不到陽光的熱量,水溫低下,所以魚兒不去那裡活動。而此時的枯草叢裡則不同,因為枯草叢的水淺,較弱的陽光會把它照透,所以枯草叢水溫升高很快,極大地吸引魚兒來這裡活動覓食。

其次,稠密的枯草叢草多草密,不僅可以給魚兒擋風遮寒,讓魚兒感到溫暖,而且枯草本身的溫度比水溫要高。

最後,與水體中無草的較深處相比,淺水區的枯草叢還有很多利於魚兒活動覓食的條件。一是由於水溫高,水體中各種微生物、各種昆蟲等小生物都紛紛在這裡活動,給魚兒提供了豐盛的美餐;二是稠密的枯草叢草多,魚兒感到很安全,可以滿足魚兒趨安的需要;三是因為水淺,水的溶氧量較高,在這裡生存,魚兒感到舒服,活動覓食十分活躍;四是因為枯草叢草多,可以當做魚兒生兒育女的產床。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要想在稠密的枯草叢多釣魚,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準備一個長、短適宜的手竿。4.5米和5.4米的手竿很合適。竿短了,垂釣範圍小,夠不到枯草叢中間部位;竿長了,操作不便,拿在手裡太重,不適宜釣草叢。

第二,用星漂垂釣,不宜用立漂。枯草叢中雜物較多,又高低不平,用星漂垂釣,可以避免不斷調漂的麻煩,還可以避免驚動草叢中的魚兒。

第三,長竿短線釣法。主線長2米即可。這種釣法一是容易將鉤餌準確投入釣點;二是便於鉤餌在草縫中直上直下活動,減少掛鉤機會。

第四,不用打窩,走著逗釣。在枯草叢中“見縫插針”,一面走一面逗,過兩三分鐘,只要這個草縫中無魚問鉤,就要另找他處。

第五,用紅蟲下鉤好,細紅蚯蚓也可,但釣餌的體積一定不能大。釣餌一大,早春的魚兒行動不便,口張不大,不能一下子將釣餌吸入口中,會出現一些假信號。因此,紅蟲用大個單蟲掛鉤,細紅蚯蚓用一小段掛鉤,便於魚兒一口吞下。

第六,因是站在枯草叢邊垂釣,釣者注意隱蔽自己。走動、拋竿都要輕,避免驚動魚兒。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二釣水體的邊淺處

在早春中期,隨著氣溫不斷升高,生活在枯草叢中的魚兒僵硬的身軀靈活起來,新陳代謝速度加快。在這種情況下,魚兒要到更大範圍內去尋找更多食物,以滿足生理上的需要。而枯草叢裡草多草密,魚兒活動空間小,大部分魚兒就會離開枯草叢,另尋他處。

那麼水體什麼地方能夠滿足魚兒的這些要求呢?

在此時,水體最吸引魚兒、最能滿足魚兒要求的就是水體中枯草叢旁邊、有草或草少的邊淺處。因為這樣的邊淺處,具備了許多魚兒活動覓食的有利因素:

一是有草或草少的邊淺處,魚兒的活動空間大,魚兒可以在這裡無阻無礙地活動和覓食。

二是這樣的淺邊處,距離枯草叢很近,魚兒可以隨時隨地到枯草叢去守護自己的產床,為自己繁衍後代做準備。

三是水體邊淺處因水淺,水的溶氧量高,再加上邊淺處無草或草少,水體表面與空氣接觸面大,而風的吹動,使邊淺處的溶氧量更加豐富。就是在氣溫驟升,水中缺氧的情況下,這裡的魚兒也沒有氧氣不足的感覺。

四是水體淺邊處,因為離岸邊較近,各種蟲卵死屍,各種莊稼種子,各種草籽等,都被春風颳入水體的邊淺處,堆積在那裡;尤其是這裡水溫高、含氧量足活動範圍大,水體內各種微生物、昆蟲等各種小生物也會成群成團到這裡來活動,給魚兒提供了美餐佳餚。

五是這裡離枯草叢較近,在遇到天敵攻擊時,魚兒很容易躲進枯草叢中,所以在這裡活動覓食感到很安全。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那麼,在早春中期,什麼樣的天氣才是魚兒活動覓食的好日子呢?

在早春中期,凡是“驟升驟降”、“忽高忽低”魚兒不吃不動的時期以外,都是魚兒活動覓食的好時間。尤其下列四種天氣比較穩定,是適宜我們出釣、魚獲多的好天氣,所以我們這裡的釣友把這種情況叫做“四抓”:

一抓,抓晝夜溫差小的天氣出釣。晝夜溫差是大是小,各地情況不同,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在我們這裡,凡是溫差小於10℃,特別是4℃到8℃時,魚兒就活躍,咬鉤就積極;晝夜溫差高於10℃時,一早一晚還有魚咬鉤;溫差達到15℃時,無論什麼時間就沒魚咬鉤了。

二抓,抓當天最低氣溫較高時。當天的最低氣溫較高,說明夜間的水溫高,白天氣溫比較穩定,適宜魚兒活動覓食。

三抓,抓多雲、陰天、下小雨的天氣。這樣的天氣,一般是天氣相對溼度較大,夜間地面上的熱量不易散發,夜間氣溫較高,而白天陽光不太強烈,最高氣溫也不會太高。

四抓,抓氣溫開始回升的日子。氣溫開始回升,說明昨天的氣溫較低,魚兒會調低體表溫度,吃食不積極,氣溫回升,正適合魚兒調高體溫的需要,因而魚兒十分活躍,千萬不要錯過這樣的好機會。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但我們不要忘了,這是在水體的邊淺處下鉤,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水體的邊淺處應當離岸多麼遠,多麼近、水多麼深,多麼淺,才叫邊淺處呢?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但有個比較籠統的說法,那就是不論離岸邊多麼遠、多麼近,也不論水多麼深、多麼淺,只要魚兒不害怕,敢到這裡來活動覓食,這裡就是我們所說的,可以下竿的水體邊淺處。一個水體的邊淺處究竟離岸多麼遠、多麼近,水多麼深、多麼淺,這是由這個水體的水質決定的。因此不同水體有著不同的可以下竿的邊淺處,不可能人給定一個統一的標準。

注意事項:

首先,在早春的3月中旬,到以個野釣釣場去釣魚,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確定那個水體的邊淺處究競離岸多麼遠,水多麼深。確定的辦法,自己熟悉的釣場好辦,伸竿就行了;自己不熟悉的釣場,可向先到的釣友打聽,或者是看釣友下竿的位置來確定。

其次,如果水體的邊淺處離岸較近,那我們就不能在自己的正面水域下竿,應該斜著身子在旁邊較遠一點的地方下竿,避免岸上的人影、水中的竿影,影響水中魚兒的大膽咬鉤。

最後,一定要保持釣場的安靜,避免魚兒受驚而逃之天天。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三釣氣溫週期變化不同時段的不同點

到了早春晚期的3月下句,一股又一股從偏北方向來的強冷空氣,和一股又一股從西南方向來的暖溼氣流相繼,使氣溫在段較長時間裡降降、升升,形成周期性的變化。這種氣溫週期性的變化從早春晩期開始一直延伸到仲春4月、甚至暮春5月中上句。在每個週期性變化過程中,不同時間段魚兒的反應不同,因此如何抓對、抓準不同時間段裡魚兒積極覓食的時間“點”,就成了在早春晚期能否多獲魚的關鍵。

在早春3月下旬,釣友們對氣溫這種週期性的變化有著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應該是“抓兩頭、棄中間”,即抓住氣溫降到最低和氣溫升到最高這兩頭,將中間幾天的過渡期棄掉;有的主張“棄兩頭、抓中間”,即去掉氣溫降到最低時下和氣溫升到最高時這兩頭,抓氣溫中間的過渡咬期。不過總結眾多釣友的經驗發現,這兩種做法都是片面的,都與實際情況不符,都是不可取的。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根據垂釣實踐,也為了對這個問題敘述上的方便,把氣溫這種週期性變化分成不同的三個時間段:

一是把氣溫連續下降到最低的當天及其前一天,和氣溫連續下降到最低後開始回升的當天及其前一天,叫做氣溫週期變化的“低谷期”。當氣溫連續下降到最低時的前一天,魚兒預感到明天氣溫還要降低,需要調節體溫,所以魚兒會抓緊這一天積極覓食;等到了第二天,氣溫再降低時,魚兒就不吃不動了。在氣溫開始回升的當天,哪怕只回升一點點,已經調低體溫的魚兒,就會感到溫暖到處覓食;等到了氣溫回升的第二天,魚兒為了使自己體溫和今後連續升溫的幾天相適應,它就不吃不動了

二是把氣溫回升到最高時的當天連同其前一天,和氣溫開始下降的當天及其前一天,叫做氣溫變化的“高峰期”。“高峰期”與“低谷期”時間一樣長,都是4天,而且在魚兒活動覓食的時間上也基本相同。在“高峰期”,氣溫連續回升到最高時當天的前一天,魚兒預感到第二天氣溫還將升高,魚兒需要調節體溫,所以在這一天,魚兒也是非常活躍,積極覓食的;等到第二天,氣溫回升到最高時,魚兒也就不吃不動了,在適宜的水層、水域,集中力量調節體溫。

三是把氣溫變化的“低谷期”和“高峰期”以外、氣溫降降升升的中間幾天,叫做氣溫變化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氣溫連續回升的中間幾天這幾天魚兒活動積極,適合出釣;另一方面是氣溫連續下降的中間幾天,魚兒會感到很不舒服,不願意吃餌。

初春野釣鯽魚,知道這“三釣”

在早春3月垂釣,需要提醒釣友們的是,早春氣溫的“乍暖還寒”、“忽升忽降”、“週期性變化”這三個獨特特點,在早春3月的上、中、下旬不同時間段裡,各有側重,但它們又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們在早春出釣時需要事先注意聽天氣預報。看看氣候變化的哪個特徵更適合我們出釣時的需要,事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我們才能在氣溫變化複雜的早春,抓住主動權,達到多獲魚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