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纠葛这个词,在诗三百里即有痕迹,比如“纠纠葛屦”。葛,跟麻一样,是纤维用植物。葛藤或者葛藤的纤维,错综杂陈,让人头疼。所以,“纠葛”的屁股后面,就跟了个堂兄弟,“麻烦”。厌弃混乱,古今皆然。然而,尽管如此,古人、今人皆不能免,沉沦其间兀自麻烦、不可自拔。

柳河东说晋地,词曰“表里山河”。气势雄浑,有时也多琐屑,似是偶合,提及葛的7篇诗,有3篇跟山西丝缕牵绊。最鲜明的,自是《唐风·葛生》。唐风是唐地的诗歌,周成王封弟叔虞为唐侯,地在《禹贡》冀州之域,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正在今日山西省的腹地。《葛生》,《毛诗序》说,刺晋献公也。后来者如高亨先生等,持悼亡说者居多,引两句,供品咂: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从葛藤满覆荆条、莓草延蔓野地,而思及角枕、绣被,没有爱人,谁与共睡,最后约以百年同归。不只悼亡,是男诗人的可能性更大。

另一首在《魏风·葛屦》。诗有两段,仅录其首:“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所谓葛屦,《毛传》解释说,“服之至贱者”,但后面的话就有点欺负人了:魏地狭隘,其民技巧趋利,其君俭啬偏急,而无德以将之。朱熹更过分,将《葛屦》连着后面的《汾沮洳》《园有桃》并称,“皆言其急迫琐碎之意”。魏地的人小气吗?舜、禹故都,南枕河曲、北涉汾水,河中府解州即其地也,以今日而言,晋南盆地水土还算丰沃,至今也是山西省最重要的农作片区。“有圣贤之遗风”那是必然,而“民贫俗俭”以至“谋利之心始急”,则更像是对子夏、李悝,乃至肇端荀子、韩非子的这个法家发源地的道德追索。以诗本义来说,新解以为“女手”之“缝裳”,乃是为奴隶主或封建主的“好人服之”,阶级固森然、压迫固深苛,又何来“俭之过”?

还有一首,藏在《邶风》里,是为《旄丘》。葛在首句,“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据说,狄人灭黎,黎侯逃至卫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未及救,黎臣责晋。晋自不必说,黎侯故地,在今山西黎城一带。黎侯之臣骂人很有水平,斥责晋公说,高丘上的野草葛藤都长了好几节了,还叫你叔叔伯伯呢,要拖到啥时候啊?骂自己君主也很有力度,《旄丘》的前一首《式微》更为著名(有人说是奴隶诉苦之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其实,“诗三百”首篇《关雎》之次,即是《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传统上以这两篇均为“后妃之德”,此篇更因“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以讲女工为主,被封为“后妃之本”。方玉润有胆色,说这两首都是“房中乐”,《关雎》初婚,《葛覃》回门。日本学者白川静专从民俗切入,说这个“归宁”吧,要新妇亲手织衣以献家庙,葛藤茂密、黄鸟于飞,都暗含神灵享礼的意象。

葛之织物,“精者曰絺,粗者曰绤”,《周书》言,得其材以为絺绤,以为君子朝廷夏服。是以,俞樾先生《群经平议》说,“可以缝裳”“可以履霜”里,“此两可字皆当读作何”。在等级渐严的时代里,劳作也必然带上阶级色彩。《小雅·大东》,就是这么一首强烈的控诉之辞。令今人惊讶的是,中国的先民皆知天象,但畏惧之义初即淡然。“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就如同“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一样,其声振振,穿云裂帛!

在这些背景里,再看男耕女织,《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不知道传统的“惧谗”从何而来,但换作痴男的视角,那采葛的女子,一天没见就像过了三个月——嗯,是不是更有那种朝代初兴而王畿风淳之意!

跟麻不同,豆科的葛,全身是宝,至少在中医眼里如此。葛叶可为蔬,葛花可解酒,更厉害的是葛根,磨粉之后,跟三七、石斛同流,直销、传销、会销进入千家,顿成秘宝。长生之欲,较之男女、财富、阶级,更为炽烈,真真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无比纠葛!

彭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