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周克庸传统文化研究:臆说龟蛇(之十六)


故事:周克庸传统文化研究:臆说龟蛇(之十六)


龙马:据《宋书·符瑞志》的说法,龙马为“河水之精”。

《太平广记》卷四三五引《洽闻记》云,唐高祖武德元年,景谷有龙马出,其状为“龙身马首”。《山海经·北山经》:“求如之山,滑水岀焉……其中多水马”,郭璞注:汉武帝时“敦煌渥洼水出马以为灵瑞者,即此类也。”郭氏又作《水马赞》云:“马实龙精,爰出水类。渥洼之骏,是灵是瑞。昔在夏后,亦有河泗”。

马与水神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山海经·海内经》里有这样几句话,说是:“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段简短的文字,看上去颇为怪诞不经,但倘若换一角度,就音韵关系考察,我们便会发现,此处的“骆明”二字,乃是“龙黾” 二字之讹变,“骆”“龙”音近(二者来母双声,铎冬旁对转),“明”“黾”音近(二者阳蒸通转,明母双声);而“白马”实乃“伯黾”二字之讹变,“白”“伯”音近(二者并帮旁纽,铎母双声),“马”“黾”音近(二者鱼阳对转,明母双声),故“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实应读作“龙黾生伯黾,伯黾是为鲧”(“龙黾”二字之“龙”指蛇、“黾”则指龟鳖。“骆明”亦即“龙黾”说穿了,乃是龟蛇意象之讹变)。所以《海内经》的这几句话,转译得再明确一点,便是:“龟蛇生了(以三足鳖为图腾的)伯黾,‘伯黾’也就是‘鲧’。”

《尚书·顾命》:“伏牺王天下,龙马出河”;《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孔颖达注:“是龙马负图而出”——照此说法,“河图”是由“龙马”从水中驮出来的;但“负图而出”的水神除了这个“龙马”说之外,还有“神龟”说(《尚书·洪范》孔安国传云:“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之而岀”;《洛阳记》亦云:“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这里似乎也透露出了一个消息,即:《山海经》所云骆明所生之“白马”,不过是“神龟”的变体罢了。

奇相:江神。

《广雅·释天》:“江神谓之奇相。”王念孙疏证云:“《史记·封禅书》索隐引庚仲雍《江记》:‘奇相,帝女也。卒为江神。”《蜀典》卷二“奇相”条,引《蜀梼杌》云:“古史云,震蒙氏之女,窃黃帝玄珠,沉江而死,化为奇相,即今江渎神是也……《一统志》引《山海经》(今本无)云:‘神生汶川,马首龙身,禹道江,神实佐之。’”

我们已经知道,传说中辅佐大禹治水者,一黄龙、一灵龟而已,那么这里所说辅佐大禹“道江”(按:“道”与“导[導]”古今字关系。“道江”即“疏导江水”)的“马首龙身”之奇相,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此处之“马”也需读作“黾”(指龟鳖)。所以,这位“马首龙身”的江神,也还是由“龟蛇意象”演化而来。

无支祈(又名无之奇、巫支祁、巫支祈):淮涡水神。

《山海经·大荒东经》吴任臣《广注》引《岳渎经》云:“尧九年,巫支祈为孽,应龙驱之淮阳龟山足下”。《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引《戎幕闲谈》云:大禹理水,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形若猿猴。经一番较量,大禹终于将战败的无支祁“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龟山足下”。《唐国史补》“淮水无支奇”条云:“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钓得古铁锁,挽之不绝,以告官 。刺使李阳大集人力引之,锁穷,有青猕猴跃出水面,复没而逝。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引者按:此处之“军”,乃“龟”之假借字)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

——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中,内容十分丰富,以至于鲁迅等人认为,无支祁乃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很显然,从无支祁的水神身份,及其有关传说中出现大禹、龟、猴等信息来来看,无支祁实际上也是由龟、禺等意象讹裂分化出来的猴形水神之一罢了。

以龟蛇一体的徽号为基础的水神形象,至少隐括了这样一些义涵:

其一,它赞扬了在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抗争中,那种至死不屈的顽强精神。

《山海经》郭璞注引《开筮》:“鲧死三岁不腐 ,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国语·晋语》云:“昔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 ,化为黄能”;《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腹)生禹”。鲧所化生的黄龙、黄能 (即“三足鳖”)和禹,三位一体,共同体现了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大禹才能继承父志,继续与强大的自然界和觊觎公权力的部落联盟大首领,进行长期抗争,直至夺取到最后的胜利;

其二,它传递了战胜大洪水正确而有效的(“堙”“疏”结合的)治水方法。

共工和鲧治水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未从实际出发,采用因时制宜、因势制宜的方法,而是一味固守前人传下来的治水方法——“堙”法;大禹、四岳审时度势,在治水中“疏”“堙”并举,成功治理了长期为虐的水患。

晋王嘉《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很显然,这里的黄龙象征的是疏导治水法;而玄鳖,则是湮堵治水法的象征。下面我们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说龟、蛇二物是“堙”“疏”这两大治水方法的象征。

以龟鳖为徽号的鲧,为堵塞洪水,在“鸱龟”怂恿下(《楚辞·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之”),从天帝那里偷窃了“息壤”——“息壤”又作“息土”,即有生命、能够不断生息扩展的土壤(《淮南子·地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高诱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由于这种神奇的“息壤”,是“堙法”最有力的法宝,所以才会有大禹治水时,灵龟驮息壤于后的传说。有趣的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曾在其著作中讲到,崴安多特部落的海龟氏族,又被称为“美丽的土地”(《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9页);而世界各地的原始神话中,也不乏“大地由龟鳖负载”、“大洪水时,土地由龟鳖从水中拯救出来”等传说。这种把“土地”、“治理水患”、“龟鳖”捆绑在一起的神秘联系,或许正反映了人类原始思维存在着的某些相似性。

而蛇(其美化、神化后的形象就是所谓的龙)所象征的治水方法,则是流动和疏导——即所谓的“疏法”。《楚辞·天问》:“应龙何画”,王逸注:“禹治水时,有神龙以尾划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很显然,这个“导尾于前”的龙,是“疏”法治水的象征。

晋王嘉《拾遗记》所说大禹治水时,“有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其实曲折揭示的史实正是:大禹成功的治水方法,乃“堙”“疏”并用。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