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之三家分晉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智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智伯瑤執政後,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春秋戰國之三家分晉


春秋戰國之三家分晉


春秋戰國之三家分晉


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到手的東西說什麼也不能再交出來。”智伯瑤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晉陽之戰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築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裡去了。

城裡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春秋戰國之三家分晉


春秋戰國之三家分晉


春秋戰國之三家分晉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裡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裡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現在追隨給智伯瑤,也不是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裡,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裡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溼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裡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裡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韓、趙、魏為了免除後患,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殺智伯家族二百餘口,天下震驚!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韓、趙、魏三卿聯手攻打晉出公,出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晉出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此即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春秋戰國之三家分晉


晉陽之戰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智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左傳事緯》明確指出:“智伯滅而三晉之勢成,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讀《春秋》之終,而知戰國之始也。”因此,智氏一族的存滅,不僅僅關係到晉國一國的局勢,更深刻地影響了春秋戰國之際整個天下的形勢。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揭開了。

晉悼公14歲即位,肅清權臣,獨掌大權,任用賢臣 勵精圖治,然後提拔宗室,扭轉晉室勢微的局面,逐鹿中原,數次組建對楚作戰同盟,擊潰楚國,復霸中原,削弱王權,有挾天子令諸侯之勢,意圖以周王室為傀儡,獨霸天下,設立六卿制度,人才井噴,晉楚爭霸之時破秦國,鞏固西邊邊疆,然後29歲病逝,他設立的六卿制度。。因為後繼者無馭人之能,成了三家分晉的伏筆 至此晉國獨霸春秋的時代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