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世间从来不缺佩戴红字的人,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

当那虚伪可怜的主教恳求苦难的赫斯特帮帮他时,赫斯特平静地说:“把你这种虚假的生活换成一种真实的生活。”——霍桑·《红字》

爱默生评价霍桑:“我读他的书从来没有感到过快乐。

《红字》世间从来不缺佩戴红字的人,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

《红字》发表于1850年,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大抵来说这部长篇小说所写的是一个在受18世纪宗教,女权等社会条件影响下的一场悲剧的爱情故事。

文章没有一处的安静,我一直怀疑这样高调的形式如何延续到故事的收尾,但是,霍桑真的做到了,而且末尾再掀巨浪,成功的令人欲罢不能。

《红字》篇幅不长,人物很少,故事主线也很清晰。

《红字》世间从来不缺佩戴红字的人,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

故事女主人公叫做海斯特,小说里这样形容她:女子身材修长,体态优雅不凡,乌黑的秀发在阳光下泽润闪亮。面容秀丽,肤色姣好,饱满的前额与深邃的眼睛尤为令人难忘。她原本是和一位名为罗杰·齐灵渥斯的男人结婚,可是他们的爱情并不完美,在这场爱情中,她是孤独的,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所以海斯特与一位牧师发生了关系,不幸的是她们的这种关系很快就被暴露。

在当时那个被宗教色彩和与被压抑的女性权利的时代,海斯特必须得为自己偷情的行为付出代价。她被带到了绞刑台,在大庭广众之下。她的胸前佩戴上了一个用金线绣成的鲜红字母“A”字。这个字要象征她一生的耻辱,不仅如此,周围人看到这个佩戴红字的女人都会嗤之以鼻。这个红字代表了她的全部,抹去了她的光辉。

这是一个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一个背叛丈夫,生下私生子,接受谴责;一个不敢承担过错,生活苟延残喘;一个学识丰富,一心复仇,性格扭曲。在故事的结尾,每一个人都为此付出了生命。

但这个故事一直流传着,爱与恨永恒着,人性,其实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女主与牧师私通生下孩子

,公众对女主的惩罚是给她佩戴象征屈辱的“红字”,讽刺的是,佩戴着红字的女人,被无数人唾弃,却拥有最纯净最高尚的灵魂。逃脱红字的牧师,却被自己良知的红字折磨而死。道貌岸然的医生,一辈子都生活在仇恨的阴影里。

世间从来不缺佩戴红字的人

《红字》世间从来不缺佩戴红字的人,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

海特是一名女工,她手艺精湛使得即使她佩戴红字但仍有人会要求她秀佩戴的饰品,但是她没有替人秀过新娘纯洁面容的白沙。因为她佩戴红字,必须为自己的罪行负责,这样的行为不能被世人所原谅。

这个佩戴着红字的女人,被无数人唾弃,却拥有最纯净最高尚的灵魂。在故事开头,海斯特被捆绑在绞刑台上,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站在围观人群中遭受的人们的辱骂,质问和唏嘘。

人们都在责怪她的不忠,她的罪恶,可是比起站在行刑台下面围观的人群,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施刑者呢,比起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在他人的苦难里汲取优越感的人群来说。我真没有觉得她做错了什么。海丝特与齐灵渥斯在狱里重新相遇时,便坦率地说,她一向对齐灵渥斯坦率,她没有感受到爱情,她也不想装假。海丝特对感情的直白是现代许多人所做不到的。

在小说中,后面有描写她佩戴红字后的生活,她是怎样面对生活和苦难的:她用自己天生的才干以及温和善良的性格真诚待人,也因为如此慢慢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海丝特把做工剩下的钱都交给穷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世间从来不缺挂“红字”的人 。200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我们的爱恨情仇和情感感知都是一样的。

鲁迅先生笔下,那些围观砍头的人群,围观者是什么心态呢,除了麻木不仁,还有能吃上人血馒头的侥幸。

世间佩戴红字的人从没有减少,围观者、吃人血馒头的依然无处不在。微博、微信、那些无孔不入社交平台,成了围观者狂欢的集结地。那些热门的话题事件,那些疯狂的热搜评论里,承载着无数键盘侠们的谩骂、指责、口水!

《红字》世间从来不缺佩戴红字的人,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

恨与爱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因为海斯特的背叛,他亲手将自己打造成了恶魔。他不原谅,从开始不原谅背叛,到后来不原谅自己无法回到曾经的洁白,他没有办法了。除了折磨他们,他做不了别的事了,因为,他在选择复仇的那天开始,就已经失去了自己。而牧师为了隐藏内心的懦弱,不敢将事情公布于世,苦苦挣扎了七年。

齐灵渥斯对牧师的恨是生在骨子里,并且他认为从来都不会消失。然而就在小说的结尾写道:恨与爱,归根结底是不是同一个东西,这倒是一个值得观察与探讨的有趣课题。这两种感情,发展到极端时,都是密不可分、心心相通的;二者都可以使一个人向对方索取感情和精神生活的食粮;二者都可以通过放弃其目的,将自己狂热的情人或者同样狂热的仇人置于孤寂凄凉的境地。

灵渥斯从复仇的那一刻起就变得阴暗惨淡他嫉妒牧师的年轻,学识渊博。可是齐灵渥斯怎么也没有想到在生命的最后他也超越了自己的局限,超越了仇恨和嫉妒,他把自己的财富都留给了珠儿,留给这个海斯特和牧师生下的女儿。

哲学上解释道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也就是说事物的两个方面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转换。当你初次认识到某一样东西时,其实爱恨你各自占了一半,只有到最后到底是爱还是恨,则是你收到的伤害更多,还是受到的爱意更多。

如果最后是恨,但一旦超越了自我之后就会再次与爱相见。

《红字》世间从来不缺佩戴红字的人,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

唯一没有被束缚住的天使

起初开始读的时候,似乎感觉这是一个寻求真爱的故事。女主人公要冲破一切宗教束缚去寻找真爱,但慢慢地发现故事没有那么简单,虽然人物很少,故事主线清晰,但是文章随包含的情感与主旨却是在层层递进。

直到最后珠儿的出现,她是红字"A"的代表,是父母偷尝禁果繁衍出来的孩子。敏感是她的本能,顽皮是她的天性,她可以算是唯一的没被传统教条束缚住的人类。

一个单亲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在那样一个遗世独立的环境氛围中,在从小接接受众多异样眼光的感受中,察言观色的敏感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她的成长环境始终与其他小孩子不同,所以她能够顽皮地像个小精灵一般穿梭飞舞在这人间,不被俗世的种种枷锁所束缚住。珠儿她代表的是冲破一切世俗传统禁锢的人,她代表的是勇气与新生。

而海丝特用她的真诚与善良直面生活的困境和磨难,用她不屈的人格让人们逐渐改变红字“A”的诠释,从原来的耻辱、通奸的符号变成勤劳能干的代名词,最后更加成了天使。

《红字》世间从来不缺佩戴红字的人,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

世间从来不缺佩戴红字的人,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我们都会从罪犯变成一个靠自己辛勤劳作的普通人,然后最后成为天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