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長峪城,白羊溝並稱北京邊關三城,文物保護單位,河北鎮邊城

 鎮邊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瑞雲觀鄉鎮邊村,海拔高度842米。是明朝正德年間修建的邊關衛所,距今已近500年,是京西北重要的石制城鎮,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長峪城,白羊溝並稱北京邊關三城,文物保護單位,河北鎮邊城


鎮邊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石頭城:城牆是石頭砌的,房子是石頭築的,街道是石頭鋪的。石頭成了這座古城生命元素的主要構件,長長的條石,細細的碎石,玲瓏的卵石,一應俱全。 鎮邊城內分三街六巷七十二胡同,南北為街,東西為巷,無論街巷,還是衚衕均是就地取材,用石頭鋪就。房屋原來基本是四合院,大部分為石頭砌成,只有在特別顯眼的地方或需要修飾的地方才用青磚砌成;城中間有一座鐘鼓樓,有12座寺廟,能看到的只有大佛寺,寺裡的蒼松雖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仍然鬱鬱蔥蔥、遮天蔽日。鎮邊古城應有古廟12或13座。分別是老爺廟、壽星廟、庵廟、城隍廟、山神廟、娘娘廟、大佛寺、龍王廟、真王廟、火神廟、魁星廟,一共11座古廟,可惜這些古廟都毀。

與長峪城,白羊溝並稱北京邊關三城,文物保護單位,河北鎮邊城


現存的廟中老爺廟保存較完好。老爺廟也即關帝廟,位於南門東側三株古槐樹之北。據說在老爺廟門前,原一座牌坊,牌坊的正面是"鎮邊城"三個,背面是"忠義坊"三個字。廟的主殿尚存,雖然內部堆滿了雜物,但古色的立柱和斗拱,還可看出當年的精緻。老爺廟尚存一塊石碑立於南門的大槐樹下。石碑背面為記錄了捐贈者的姓名,可惜碑的正面字跡模糊無法辨認。城中有一戲臺已經300多年了,樑上的彩繪仍依稀可辨。城中居民大都是守邊將士的後裔,來自四面八方,經幾百年的光陰荏苒,習俗早就趨於一致。

與長峪城,白羊溝並稱北京邊關三城,文物保護單位,河北鎮邊城


  鎮邊城是明代內三關長城重要的防守設施,公元1368年8月,朱元璋部徐達率軍進入元大都,宣告了元王朝的滅亡。以元惠帝為首的元朝餘部退居蒙古草原後,招兵買馬,並對明廷所屬的廣大區域進行掠奪性攻擊佔領,這種情況長年不斷。為抵禦瓦刺部落鐵騎的入侵,明廷除採取宣撫手段爭取蒙古貴族外,還設九鎮、建衛所、修築長城,特別是昌鎮長城,由於其在內三關長城中佔有“極衝”地位,且因其有“宣、遼聯絡、鼎峙三關”,成為“京師佐輔”的重要性而倍受重視。當時在不足230公里的長城上就築有城堡28處,空心敵臺250處,守邊墩臺169處,關隘79處,墩寨73處,城2處,堡3處,馬步軍13762員,鎮邊城就是這些防守設施中的一個重要的城池。

與長峪城,白羊溝並稱北京邊關三城,文物保護單位,河北鎮邊城


《畿輔通志》卷五十七中有記載:“長城嶺,在州西少南(指昌平州)。嶺上有方堞遺址,傳是秦皇所築。有泉曰馬跑。又西三里有了思臺。下臺西又十里,皆峻嶺也。曰灰嶺者,險倍於長城,石如蛤粉。下山有城,是鎮邊之廢邑。又西十里有城,是曰鎮邊。兩旁皆山圍之……”又卷六十七載:“鎮邊路城,在州西一百里(指昌平州),接宛平縣界。明正德十五年築,東西跨山,週三裡,門二。設守禦千戶所。後又增築城於其西,曰鎮邊新城,門三。本朝順治初設參將駐守,後改設都司。舊城已廢。康熙六年,千總鄭俊、都司胡壇捐資修建。今設外委駐守。城有鎮邊倉……”鎮邊舊城,橫跨溝谷而建,結果山洪暴發,舊城首當其衝,終被廢棄。今天我們看到的鎮邊城就是所謂的鎮邊新城。鎮邊城,建於明萬曆年間。顧名思義,是一座鎮守邊防的軍事小城。鎮邊城西南是巍峨秀挺的筆架山,筆架山最高峰1445米。山北屬懷來,山南就是北京,可見當年鎮戍邊城扼守京畿的重要性。鎮邊城城牆由大塊堅固的山石砌成,圍城堅固,城高4.2米(現高3米),為一石頭城。為遷就地形,東部城牆北偏西18度。城開東、南、北三門,三個城門都是對扇木門,南北城門原都有甕城。北門內側門券尚在,南門已經消失,僅存留三棵同年的老槐樹。東城中間有一座5米寬的磚拱城門,城門上方有一匾額上 書“鎮邊城”三個大字(這塊匾額原來在南城門,因南門被毀才移到這裡)。城北門處原有一贔屓馱碑,記載建城年代事略。城南門處原有一牌坊,工藝精美,用料講究。城西北角、西南角和東門正對的西城牆上有三個角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