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一文讀懂!

不同部位腦梗死導致相應部位的功能改變,功能與解剖結構有一定的對應關係。通過特定的臨床表現及功能損害可以初步推測梗死部位。

先讀懂腦動脈供血區域

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一文讀懂!


圖1:圖中介紹了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幾個主要分支:小腦後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動脈、大腦後動脈等(圖片可放大)

  • 基底動脈→小腦上動脈 → 小腦半球上表面、同側的上蚓部、齒狀核大部、小腦中腳上部、小腦上腳及橋腦被蓋外側。


  • 基底動脈→小腦前下動脈→絨球、腹側小腦。


  • 椎動脈→小腦後下動脈→小腦下半球及核團後部。


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一文讀懂!


圖2:供應小腦各個血管的走行(BA:基底動脈 AICA:小腦前下動脈 VA: 椎動脈 SCA:小腦上動脈)

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一文讀懂!


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一文讀懂!


圖3 小腦各個分支的供血範圍(AICA:小腦前下動脈 PICA: 小腦後下動脈 SCA:小腦上動脈)

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一文讀懂!


圖4 小腦各個分支的供血範圍(AICA:小腦前下動脈 PICA: 小腦後下動脈 SCA:小腦上動脈)

小腦上動脈:

  • 內側支:小腦上蚓部、前髓帆等處。
  • 外側支:小腦半球上面。


小腦前下動脈內側支和外側支:

  • 供應小腦下面前部。(小腦下前動脈主要供應小腦、內耳、腦橋下部和延髓上部等處血液。)


小腦後下動脈(起自椎動脈或基底動脈下1/3段):

  • 供應小腦下面後部(小腦蚓部和小腦半球下部)和延髓背外側。


在臨床工作中,記住下圖5,可以快速幫我我們判斷病變的供血分支:

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一文讀懂!


圖5

  • 紅色ACA:大腦前動脈;
  • 黃色MCA:大腦中動脈;
  • 綠色PCA:大腦後動脈
  • 藍色PICA:小腦後下動脈;
  • 紫色AICA:小腦前下動脈;
  • 灰色SCA:小腦上動脈;
  • 淺藍Branches from Vertebral arteries:椎動脈分支;
  • 墨綠Branches from Basilar artery:基底動脈分支;
  • 天藍ACHA:脈絡膜前動脈;橙色LSA:紋動脈。


1

額葉病變

額葉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隨意運動、語言、情感和智能,與內臟活動和共濟運動有關。

額葉前部:表現為精神、情感、人格、行為和智能障礙。

額葉後部(中央前回):

刺激症狀為癲癇發作,破壞性病變引起對側偏癱。

額葉底部:刺激症狀為呼吸間歇、血壓升高等植物功能障礙,破壞性病變造成精神障礙、憤怒或木僵。

額下回後部(說話中樞):表現為運動性失語。

額中回後部(書寫中樞):表現為失寫症。

額中回後部書寫中樞前(眼球凝視中樞):刺激性病變引起雙眼向健側的同向凝視,破壞性病變引起向病側的同向凝視。

額中回(排尿中樞):表現為尿失禁。

嚴重額葉損害除痴呆外,可影響基底節和小腦引起震顫、肌強直等。

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一文讀懂!


2

顳葉病變

顳葉的主要功能是聽覺功能。

顳橫回:刺激性病變表現為耳鳴和幻聽,破壞性病變為聽力減退和聲音定位障礙。

顳上回前部:表現為樂感喪失。

顳上回後部(聽話中樞):表現為感覺性失語。

顳中回和顳下回:表現為對側軀幹性共濟障礙,深部病變合併同向上1/4象限缺損。

顳葉內側:表現為顳葉癲癇、鉤回發作,破壞性病變表現為記憶障礙。

顳葉廣泛損害表現為人格、行為、情緒及意識的改變,記憶障礙,呈逆向性遺忘及複合性幻覺幻視。

3

頂葉病變

頂葉的功能與鄰近結構有重疊。

頂葉前部(中央後回):刺激性症狀為對側侷限性感覺性癲癇和感覺異常,破壞性病變引起對側半身的偏身感覺障礙。

緣上回和角回連同顳葉的上部與語言有關。

頂上小葉:表現為皮質覺喪失,如實體覺、兩點辨別覺、立體覺。

頂下小葉(主側):表現為失用、失寫、失讀等。

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一文讀懂!


4

枕葉病變

枕葉主要功能是視覺功能。

枕葉病變:常表現為視幻覺如無定形的閃光或色彩。破壞性病變表現為同向偏盲,伴有“黃斑迴避”(即兩側黃斑的中心視野保留)。

梭回後部:表現為精神性視覺障礙,表現為視物變形或失認,患者失明但自己否認(Anton氏徵)。

雙枕葉視皮質受損引起皮質盲,失明,但瞳孔對光反應存在。

關於腦梗死的定位診斷,你還有什麼疑惑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