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5G博物館的到來

一個人,

要怎麼樣才能看完故宮博物院的全部文物?

咱們得先來看看數據:目前中國按一、二、三分級正式登記在冊的文物總數,大致在400萬件左右。而故宮博物院最近發佈的數據,總共收藏有1862690件(一百八十六萬)文物。也就是說,故宮裡有中國文物總數的40%還要多。但受限於場地、安保等因素,目前故宮每年大致展出的文物,不過是總藏品數量的0.5%不到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換言之,如果按這個速度來算,以最理想的程度來說,一個每年都去故宮看展場場不落,而故宮也為他每次都更換不同的展品——那他看完總展品也需要200年之久:人都涼了。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2007年上線的克雷默虛擬博物館

顯然,以現有的條件,故宮中絕大多數文物都將深鎖於寂靜的庫房當中不見天日。

但就在這新冠肺炎帶來的寒冬中,一場技術革命已經悄然帶著曙光降臨人間,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將迎來新的改變,藝術文化行業也同樣不會置身事外:這就是5G時代。伴隨著中國移動大力普及5G技術,5G時代“萬物互聯”,一場與科技革命同等分量的藝術革命,即將拉開帷幕。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在海邊享受虛擬世界

前些年斯皮爾伯格導演一部《頭號玩家》,為我們預示了一個由技術搭建的全新“世界”將要誕生,依靠那更高的數據吞吐、更快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更短的延時,加之更加發達的VR技術,全世界的人類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虛擬世界”中,已經不再是個幻想。

這也為博物館指向了新的方向——可想而知,新技術將為文物的展出提供一個無限的、最安全的網絡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哪怕將故宮這一百百八十六萬藏品同時、全部投入展出,也並非不可想象的事,任意一件作品都可以隨意變動、隨意展覽:全聽觀看者號令。可想而知這樣的體驗,不僅僅是讓觀眾們親近我們的文化傳統,它更會為文化藝術的知識生產專家們提供最佳的研究條件。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天頂畫是最早沉浸式藝術——如同身處天堂

而這僅僅是一家博物館,放眼世界,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將在虛擬現實中向所有人打開倉庫。中國移動逐漸鋪開的5G技術將提供基石,通過VR技術以理想中的“視網膜極限”參觀全世界的博物館。實際上,當下已經有不少博物館開始電子化建設,受限於技術水平還達不到理想中效果。但我相信,這必然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人類生存在藝術文化中將不再是個夢想。

因為我們可以把5G,同時視作一片人類創造出的全新的“空間”。對所有的博物館而言,將自己改造成5G博物館都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存在於“5G”藝術品內部

不只是博物館,對於藝術品而言,觀看者的角度將被整體革命——藝術將不僅僅是“看”,更是參與、甚至與藝術家共同創作、共同完成。

實際上,觀眾參與藝術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而恰好是近些年藝術發展的趨勢。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行為藝術之母瑪利亞·阿布拉莫維奇

2010年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行為藝術之母瑪利亞·阿布拉莫維奇表演了一場名為“藝術家在場”的活動。前後1500個陌生者悄然進場與藝術家面對面對視,而昔日戀人烏雷·賴斯潘的到來,更是引爆各大媒體,成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有史以來最轟動的藝術盛事之一。

阿布拉莫維奇這716個小時的靜坐中,可以說是在跟觀眾共同完成這件行為藝術作品,缺少了觀眾的參與,這個作品是不可想象的。雖然表面看來,這場行為藝術並沒有任何技術因素——但這場展覽之所以能夠如此轟動,遍佈展覽的手機、從一開始便在場的社交媒體、直播始終在聚焦現場觀眾參與、觀眾觀看、觀眾報道,他們把在場轉化為光纖通訊,與藝術家共同完成一場文化狂歡。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而那更具技術含量、融合各個學科的藝術創作,實際上也在悄然誕生。

像中國音樂家譚盾創作的交響詩《帕薩卡里亞:風與鳥的密語》,就需要觀眾用手機下載特定的音頻跟藝術家一起完成,通過技術將人人都有的手機轉化為樂器,手機中可以發出特定的像:笙、琵琶、嗩吶、二胡、笛子和古箏等等的鳴奏。當演唱會開始時,這些聲音就像一片片森林中的鳥鳴,臺上臺下一片“鳥鳴”互動,堪稱是技術帶來全新的演奏方式和觀眾的參與方式。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音樂家譚盾

除此之外,近些年成為各地網紅爆款的實景展覽,也指向了未來藝術創作的全新方向。這類作品完全由電子控制的各類元件構成。知名的像“TEAM LAB”創作的一系列展覽,他們的作品完全由團隊的400多名程序員、工程師、數學家、建築師、設計師等共同完成,因此可以說是打破了藝術、科學、技術之間的界限。藝術品完全呈現為一個空間,觀眾們進入到藝術品的內部,並用自己的設備拍攝、觀看、賦以重新創作的自由。不斷變動的空間裝置由計算機實時渲染,與每個觀眾產生新的聯繫。這種體驗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TEAM LAB系列展覽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TEAM LAB系列展覽

從古典藝術一張張畫的“單方面”觀看,到現代技術的參與下觀眾全方位的參與,將是博物館、藝術品可以預見的未來,而這種趨勢將在5G時代進一步得到加強,低延時、高帶寬、高數據吞吐的5G網絡,將為沉浸式藝術創作和博物館,提供更加廣闊的雄心:更大的屏幕、更清晰的畫面、更復雜的交互,可想而知,博物館業延續數百年的經營模式也將發生深刻的轉變。

而最令人著迷的是,這僅僅是未來一種可能性的方向之一。

5G時代的藝術創作

技術的重大革命總是會反映到藝術當中,19世紀攝影術的誕生直接導致了流行千年的寫實繪畫衰落,逐步走向抽象的現代藝術在短短几十年內成為主流,乃至其後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接踵而至,與技術的加速前行同步的是藝術的改變。當帶寬、速度、延時性這些技術瓶頸被打破,藝術家們的想象力也將插上伊卡洛斯的翅膀,當代藝術的概念很可能在短時期內再一次被重新定義。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TEAM LAB作沉浸式裝置藝術

實際上,過去幾十年裡,已經有非常多的藝術家開始以計算機圖像的方式進行新的創作,著名的有像大衛·霍克尼這位以IPAD繪畫辦畫展的大師。藝術圈外,還更多從事CG、插畫行業的從業人員們,也在默默的積蓄著自己的力量。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北京的大衛·霍克尼個展

而集體創作也在探索中,像去年一場由六國音樂家在世界各地,通過5G網絡合奏巴赫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的演唱會,低延遲的高速網絡將成為各行各業打破空間束縛的利器。甚至由AI技術創作的藝術品,也已經登上大雅之堂,德國藝術家馬里奧•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發明的藝術裝置《路人記憶一號》,於2019年成功在蘇富比拍賣,這也是第二件在世界級拍賣行進行競拍的 AI 藝術品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AI裝置《路人記憶一號》

我們幾乎可以設想,當延遲消除後,藝術家們可以相互實時創作出數據量巨大的虛擬數字作品。甚至邀請全世界所有的網民參與,虛擬與真實、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將進一步被網絡摺疊,人由AI共同完成一部作品不再是想象。

藝術家的身份,也將擺脫傳統印象中拿畫筆的畫家們——他們將身具社會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技術專家等種種跨界身份,與各行各業的專家們一起完成全新的藝術知識生產,為5G時代的人類提供精神生存空間。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當下最具創新性的技術之一,5G更是代表著人類銳意進取的先鋒精神。這正是自古以來藝術家們推動藝術前行的必要條件,打破邊界、探索未來,這就是5G為藝術帶來的先鋒精神。

在藝術教育層面,中國移動的5G技術也將打破空間的束縛,實現AI、AR、VR等新技術帶來全新的學習方式。

5G時代的降臨,將為藝術帶來什麼?其實可以用一言蔽之——無限的可能性、無窮的想象力。在眼下世界因疫情而步入寒冬的長夜裡,一場由技術掀起的春天將要降臨。

5G時代,藝術何為?讓新世界降臨:雲端博物館、AI繪畫、沉浸藝術

Team lab的虛擬花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