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和宿遷加入,讓江蘇更“散裝”,至今所轄縣區“心有不甘”

時間回到1995年,江蘇省把蘇北經濟發展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心。主要原因是

蘇北蘇南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蘇北地區的經濟水平嚴重拉低了全省的小康水平指標。如何發展蘇北經濟,考慮了通過合理的行政規劃來促進蘇北地區經濟發展。

泰州和宿遷加入,讓江蘇更“散裝”,至今所轄縣區“心有不甘”

江蘇1983-1996年地圖

在上個世紀90年代,蘇北地區的大部分城市經濟差,對周邊經濟輻射不夠,特別是淮陰揚州兩市所轄縣(市)較多,典型的“小馬拉大車”。清朝時期,淮安揚州在全國屬於經濟和交通中心,控制漕運和鹽,依靠京杭大運河、長江、淮河的有利水運,給經濟帶來強大的紅利。由於近代以來京杭大運河水運的衰敗,新型的交通運輸火車(津浦線)、海運的興起,嚴重加速了兩市的衰敗。

泰州和宿遷加入,讓江蘇更“散裝”,至今所轄縣區“心有不甘”

清朝淮揚地區

淮安前身的淮陰市,1983年管轄灌南、沭陽、宿遷、泗陽、漣水、淮陰、泗洪、淮安、洪澤、盱眙、金湖11個縣和清河、清浦2個區;1983年揚州市管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縣、高郵、靖江、寶應、泰興、興化、儀徵9個縣和1個市。

兩市管轄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中心城市偏少,有必要選擇基礎條件好、地理位置適中、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作為新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最主要目的是減輕淮、揚兩市的行政壓力,增加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新動力。

泰州和宿遷加入,讓江蘇更“散裝”,至今所轄縣區“心有不甘”

1996年之前淮揚地區

泰州的方案是“揚泰分治,城市升格,港城結合”的思路,有三個方案:第一方案下轄泰興、姜堰、靖江三市;第二方案下轄泰興、姜堰、靖江、海安三市一縣;第三方案下轄泰興、姜堰、靖江、興化四市。

經過反覆思考,第三個方案可以擴大泰州城市規模和城市功能,將現屬姜堰市的鮑徐、寺巷和現屬泰興市的刁鋪、口岸、田河、永安6個鄉鎮劃歸泰州市,又能把東郊、西郊、泰東、泰西、朱莊5個鄉共11 各鄉鎮聯合組建為泰州市郊區。

歷史上泰州在1941年1月21日泰縣全境解放,成立過泰州市,屬於蘇北行署,管轄泰州市及泰興、靖江、泰縣、海安、如皋、東臺、臺北7個縣。後來劃入揚州市。中國海軍的成立地點就在泰州市。

淮陰市當時是農業大市,對下面11個縣的帶動作用不足。在1996年7月撤銷縣級宿遷,轄沭陽、泗陽、泗洪、宿豫四縣和宿城區。市政府駐地為宿城區。

泰州和宿遷加入,讓江蘇更“散裝”,至今所轄縣區“心有不甘”

1997年江蘇地圖


基於宿遷和泰州兩個市的複雜文化和地理關係,怎麼劃分,下轄幾個縣都不會均衡。

宿遷在清朝時期屬於徐州的老八縣,宿遷(宿城和宿豫兩區)與新沂、睢寧、邳州的風俗文化接近,同屬楚漢文化。沭陽屬於海鹽文化,同灌雲、灌南、連雲港相近。泗陽屬淮揚文化,與淮陰、漣水相近;泗洪屬於江淮文化,與盱眙、安徽泗縣相近。不同文化的四個地方,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強,極大不便於管理,也是其內鬥的根源。

泰州和宿遷加入,讓江蘇更“散裝”,至今所轄縣區“心有不甘”

宿遷周邊

宿遷市區首位度極低。成立初期,市區人口小於沭陽市;交通的因素也拉伸了市區與三個縣的距離。宿遷市處於徐淮軸線上城市,對沭陽輻射還沒有新沂的作用大。新沂、宿遷之間的交通便利大於其境內其他縣級市,未來合青高鐵的建設也拉伸兩地的關係。

其次宿遷是市區在最邊上,很難有極強的輻射。三縣人面臨著由大市人變為小市人的心理轉變,本來同處一個級別,後來你變成市區,我變成縣城了。

泰州和宿遷加入,讓江蘇更“散裝”,至今所轄縣區“心有不甘”

泰州地圖

泰州地區,原先“興、高、寶”是一個整體,後來揚泰分開,興化劃歸泰州,高郵、寶應留在揚州。興化歷史比較悠久,最出名的鄭板橋施耐庵,對劃歸泰州多多少少有點心中不甘。泰州的最南邊的靖江歸屬感也不是太強。


江蘇的行政規劃也是經過反覆論證有其合理性,我們只是瞭解一下宿遷和鎮江成為地級市的來龍去脈。我們共同瞭解江蘇,有什麼不足之處請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