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衛河,是“中國大運河”的一段,飲水思源,每一個新鄉人也應該瞭解中國大運河的古往今來、波瀾壯闊。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衛河灣畔是我家

大運河:蜿蜒千里 歷經千年

在中國的華北大平原,有一條蜿蜒千里的大運河,它的修建開通改變了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見證了無數個時代的更迭,這是流淌了千年的水上文明,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共同構成。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省(市),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近3200公里。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代,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

。大運河的開通,自此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貿易往來日益增多,文化、思想、觀念、藝術等精神領域的交流亦不斷延伸擴展。北方大漠孤煙的豪爽與南方小橋流水的柔和在運河之上相互交融,彼此影響,運河文化帶由此繁盛起來。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2500年的歲月中,它的寬闊與包容,連通了南方與北方,也串起了繁榮與生機,成就了沿岸一個又一個富足的城市。新鄉就是其中之一!

新鄉:大運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

新鄉古稱牧野,歷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戰就發生於此。據考古證實,早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生活。至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始置新鄉縣至今,其建城歷史已有1400餘年,是與

運河相伴相生的城市

運河新鄉段西起獲嘉縣黃堤,東到衛輝市上樂村,從新鄉城區穿越而過,全長一百多公里。眾多沿岸城市中,新鄉是唯一一座大運河從城中穿行而過的城市!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鳥瞰衛河(運河)穿城而過(1959年航拍)

運河新鄉段沿河有石門河、百泉河、滄河等河流匯入運河,這裡是新鄉城區最重要的景觀水系。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經過治理引來石門水庫水後的衛河(市區段)新貌

有句話說:“要想富 先修路”,大運河這條“水路”給新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帶來的便利不言而喻。

隨著隋永濟渠的貫通,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以永濟渠為紐帶的北方航運大通道,促進了新鄉城市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元、明、清三朝,均建都北京,運河航運更顯重要,新鄉隨之成為中原重鎮。設平原省建制時(1949年8月-1952年10月)更是成為平原省省會


大運河新鄉段的前世今生

新鄉市位於河南省北部,南臨黃河,北依太行,某種意義上說,是因運河(即今衛河)而誕生的城市。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前世

清水河

衛河古稱“清水”,原是受古陽堤的制約而形成的一條排洩太行山洪水的自然河流,也是海河水系的一條重要航道。全長389.5公里,呈西南、東北走向穿越新鄉市區,向東北流經衛輝,在淇縣與淇水合流,流入海河。

衛河最重要的源頭是發源於輝縣市蘇門山的百泉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百泉位於新鄉市輝縣市區西北蘇門山南蔍,由蘇門山和百泉湖組成,也是衛水之源。

東漢之前,衛河水系還未形成,當時黃河沒有完整的北堤,所有在清水與淇水之間,發源於太行山區的河流和山前傾斜平原的地面水,都直接瀉入黃河。

後由於黃河河床逐年淤高,下游堤壩逐漸出現,戰國時,自武陟,經獲嘉、新鄉、延津、汲縣(今衛輝市)、浚縣到滑縣的黃河北堤逐漸形成,古稱“古陽堤”。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古陽堤完全阻斷了太行山區諸河流向黃河的去路,迫使它們在背河窪地匯流成一股,轉向東北,流至衛輝小河口村和淇水匯合在一起,於胥宿口流入黃河。

這股新河因是山泉組成,河水平時清澈透明,與混濁的黃河水形成明顯的對比,故到東漢時,人們把從新鄉合河到小河口這段定名為“清水河”,開始載入史冊,它就是今衛河上游的前身。

今生

永濟渠(今衛河)北方航運大通道

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北征袁尚時,為了運糧,在淇水上(今浚縣東枋城村)用大枋木築堰,止清水入黃,向東北流,改清水人白溝(古黃河故道),以通漕運。

衛河始由黃河水系改入海河水系。這也是

衛河在1800年前向北航運的開始,同時也為以後開挖永濟渠奠定了基礎。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隋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發百餘萬人開挖永濟渠,這條運河是在東漢建安年間所開挖的白溝(今衛河)的基礎上進行疏浚、擴寬和改建的,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以永濟渠(今衛河)為紐帶的北方航運大通道。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據《資治通鑑》記載,隋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兵發高麗(今朝鮮)時,曾親自乘龍舟通過水濟渠,“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今浚縣)及洛口(今鞏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載道常數十萬人”。

中唐時期,由於安史之亂及五代的連年戰爭,“漕運路絕”,永濟渠的航運不見史籍記載。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疏浚永濟渠,恢復漕運。這時永濟渠的水源只有輝縣百泉,灌溉和漕運爭水的矛盾無法解決,使永濟渠成為了季節性航道。北宋將永濟渠更名為御河。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御河為衛河,沿用至今。

新鄉,因航運而繁華

衛河航運,始於東漢,盛於隋唐,它是連接黃河與海河的河流,成為歷代南北航運的大動脈。

為補充衛河水源,曾引丹(即丹河,今大沙河,位於新鄉縣合河)濟衛和限制百泉水灌溉。從

明永樂年間到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衛河航運往返新鄉、天津之間,四季暢通,長達400多年。貨船北至天津、涿郡,年運糧700萬石。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合河閘


明萬曆年間,又建楊樹灣(今新鄉縣合河鄉崔小郭村北)碼頭,經常停泊船隻二三十家。當時衛河水路便利,

衛輝府商業迅速發展,街道兩側店鋪林立。

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政府設立“衛輝鹽倉”,向各縣銷售官鹽,沿澱街大小鹽倉、客棧鱗次櫛比。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衛輝衛河上的德勝橋和德勝門


此後100多年,衛輝府成了豫北漕運商貿重地。清末民初,往來於新鄉、天津間的貨船達700餘隻,載重百噸以上的大船約三分之一,船民有3000多人。從天津將長蘆鹽、布匹、海產品等輸入,將當地的糧棉、油料、煤等輸出。物資的裝卸轉運分別由飲馬口、楊樹灣兩個碼頭集散

時商業集中的北關街,如遊、衛等各大商號都是前門設店,後門建有泊位,供貨船停靠裝卸貨物。民國後期,因連年戰爭,船民多改就他業,道口鎮以上航運基本處於短線運輸狀態。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乘風張帆的航運船隻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火車站附近的碼頭裝貨的船隻

20世紀50年代位於新鄉火車站附近的衛河(運河)碼頭,是當時的水陸交通樞紐。

新中國成立後,新鄉市對衛河進行了治理,改善了通航條件。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鄉只有民船30餘隻。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航船又發展到1700餘隻,年貨運量最高達到157.7萬噸,客運量達到6.87萬人次,達到

歷史上的鼎盛期,是新鄉乃至豫北晉東南地區的水運要道。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停泊在運河岸邊的待裝船


大運河新鄉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1954年開通了新鄉至天津的客運班輪,每天往返一個班次。這是1955年出現的機輪拖帶木船的駁船,客運和貨運兼營。

彼時,大運河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源源不絕的運河水,滋養了不同地域的兩岸百姓,灌溉農田、水運便利,運河邊碼頭、城鎮、集市、商鋪、手工作坊逐漸興起,沿岸的鹽業、茶業、絲織業等蓬勃發展,運河之上船舶往來,商賈雲集,熙熙攘攘好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