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全读懂文言文,第一步先记住18个虚词在所有语境中的含义 一


这一章我们先来讲讲虚词。

虚词指没有完整意义、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的词语。有些虚词也可以作代词和动词。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和助词。

虚词在理解古诗文中前后逻辑方面非常重要,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一般能通透地理解古诗词内容,都是把以下这18个虚词都的意义都掌握了的。它们分别是

之、其、所、以、

因、为、与、焉、

虽、然、若、者、

而、且、于、乎、乃、则

这里我们通过一些小故事来记忆它们的含义。


要完全读懂文言文,第一步先记住18个虚词在所有语境中的含义 一


一 之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久之②,唐僧不之③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④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


【参考答案】

①动词,可译为“到”、“往”。②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③代词,可译为“他”。④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⑤代词,可译为“这件事”。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⑨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参考译文】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法,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


二 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漫漫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参考答案】①副词,或表感叹语气,那样的,真。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疑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他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你的。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 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参考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那如何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说:“想要给他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


三 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①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②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④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⑤青于蓝。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⑦思也。众应之。既而⑧,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⑨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⑩;其行,乃巾帼英杰而⑪。


【参考答案】①连词,表并列。②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③连词,如果,表假设。④代词,通“尔”。你,你的。⑤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递进。⑦连词,表修饰。⑧复音词,不久,一会儿。⑨连词,表承接。⑩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⑪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把”“啊”。


【参考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婉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婉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婉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大家回应她。不久,婉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婉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四 以

“秉烛夜游,良有以①也。”若以②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③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④书卷为伴,弃险以⑤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⑦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⑧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⑨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⑩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⑪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⑫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⑬权贵交。以⑭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⑮”之叹。


【参考答案】①名词,原因。②动词,认为。③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④介词,把。⑤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⑦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⑧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⑨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⑩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⑪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 ⑬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⑭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⑮动词,可译为“任用”。


【参考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幅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


要完全读懂文言文,第一步先记住18个虚词在所有语境中的含义 一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