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藥”的啟示——生物醫藥行業創新將迎來爆發期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產生了幾款“神藥”,其中一家公司和它的一種藥物,迅速成為國人關注的熱點,這就是位於美國加州的吉利德科學公司和它研製的瑞德西韋。而生產這款“神藥”的幕後公司吉利德正是一家美國生物醫藥產業界的明星公司。這讓我們不禁反思,美國生物醫藥產業興盛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創新的源泉是什麼?如何才能成為創新引領的經濟體和企業?


“神藥”的啟示——生物醫藥行業創新將迎來爆發期

復旦商業知識 “學管理 戰疫情” 系列直播課特邀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案例學術委員會委員姚志勇為我們深度剖析生物醫藥行業,解鎖其背後的創新源泉。

以下內容選自直播課

“神藥”的啟示——生物醫藥行業創新將迎來爆發期


“神藥”的啟示——生物醫藥行業創新將迎來爆發期


生物醫藥行業:高風險、高投入、高研發、低產出


生物醫藥產業是新興行業,是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利用醫學、IT、生物技術結合來製造研發新藥來滿足市場需求,研發和創新是其生命源泉

。生物醫藥行業近年來發展非常迅猛,直至2020年,全世界範圍內有數萬家生物技術公司,創造了數百萬個崗位,中國近十年來的生物技術產業也取得了飛速發展。


誕生於1987年的吉利德科技,已經發展成為行業獨角獸,市值達850億美金。在標普1500指數中的生物醫藥公司,其2019年的收入已達近1200億美金。而在這1200億美金中,研發支出接近營銷收入的近30%,達400億。由此可見,生物醫藥行業是一個研發密集型產業。研發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般的成功率很低,但是一旦成功,收益率是非常可觀的。在2018年排名前十位的爆款神藥中,其中排名第一的Humira,僅2018年的銷售收入就高達200億美金。不難看出,生物醫藥行業是要投入大量的人才、資金、技術,並伴有高風險以及高收益的行業。


所以,生物醫藥產業是以技術引領、創新驅動的行業,主要伴隨著生物科技這一技術不斷突飛猛進產生的,依靠研發產生新藥物來驅動行業的發展,是以研發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

。那些初創公司以及小企業在早期主要依靠天使投資和風投來融資,或者和大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後期再通過上市融資。小企業負責前期的研究,大企業進行後期的商業開發,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


生物醫藥行業研發出一款新藥是很難的,要經歷漫長嚴格的醫藥臨床和審批程序。據統計,在臨床前有五千個新藥研發的投入中,最後成功的一般只有五例,即千分之一的概率。驅動生物醫藥行業發展最最重要的制度基礎就是專利與知識產權保護


通常而言,專利保護是有期限的,從幾年到十幾年不等。一旦專利到期銷售收入就會急劇下降,很多高仿藥就上市了,所以專利保護非常重要。此外,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對於行業的發展也非常重要。僅2018年一季度全球風險投資總金額就達80億美金,平均投資額達4000萬,投資近200個項目,所以行業突飛猛進,發展極快。不僅是私人企業和私人部門的投資,政府投資也非常巨大。比如美國的國家健康研究院主要從事醫療健康方面的基礎研究。2020年美國政府對其投資高達400多億美金,非常驚人。


綜上,生物醫藥行業的特點就是高風險、高投入、高研發外加低產出,但是產出的每款藥會為企業帶來驚人的收入,而專利使這一切成為可能。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但缺乏創新


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過去十幾年經歷了黃金髮展期。這是源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中國對醫療服務需求巨大,隨著國民收入以及人均GDP的增長,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供不應求。所以可以想見,在此次疫情結束後,中國的醫療衛生行業將會迎來一個大發展。


其次,在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本身就屬於戰略新興產業,各級政府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在產業規劃上,建立了很多產業園區,來推動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在人才培養上,經過多年的培養,“工程師紅利”初步彰顯。在資金支持上,各種風險投資、私募基金,包括科創板的設立,都在為行業融資投資。所以,在過去十幾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突飛猛進,高速發展,同時發展潛力巨大,市場規模廣闊。


但另一方面,目前中國主要還是以仿製藥為主,正在由低仿向高仿進步,從模仿創新走向合作創新以及自主創新。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行業希望以創新驅動,企業希望以創新引領,但創新的動力還不夠。雖然企業有人才、有技術、有資金,但仍缺乏創新。


創新是很艱難的,所以創新離不開激勵。在過去400年,起決定作用或者說唯一起決定作用的激勵機制就是知識產權制度。很多人認為知識產權制度是引發工業革命的重要條件之一。1710年頒佈的《安妮女王法》是第一部版權法,逐步建立起知識產權制度,這是創新的保障。早期收入豐厚的專利包括擺鐘專利(1657年)、蒸汽動力泵專利(1698年)、蒸汽機專利(1767年)、打孔卡控型織布機專利(1802年),其中蒸汽機直接催生了工業革命,而紡織業是工業革命的主導產業。


19世紀後半葉以及20世紀初,德國、美國加入到創新者行列中,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國也意識到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開始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因此湧現看大量的發明,誕生了以愛迪生、特斯拉為代表的許多發明家,迎來了發明創造的黃金時代,出現了許多偉大的發明:電燈、電影、留聲機、無線電收音機、電話、飛機以及汽車。在所有這些偉大的創新中,有利可圖的專利和知識產權起到了關鍵作用,促使人們前赴後繼的投入研發活動。


因此,專利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創新的必要非充分條件,但創新還需要其他的重要條件支持,即創新的土壤,也就是思想與討論的自由。因為創新就是顛覆式的破壞,就是要打破傳統和現有的規則,如果沒有自由、寬容的氛圍,創新就很難出現。


專利制度,創新的源泉和保障


專利制度其實是一種權衡,兩害相比取其輕。壟斷雖然會限制供給,提高價格,但可以促進創新,所以會授予專利以暫時的壟斷權。與此同時,專利制度的設計非常重要,如果專利設計不當就會導致專利數量壓倒質量。


此外,很多企業還會手握專利跟你競爭,把專利作為一種競爭的武器。通過許可互換和組成專利池可以有效減少專利戰的產生。如今,企業之間在的競爭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標準的競爭,例如華為的5G標準,將幾十萬個專利放在一起構成了專利的標準,華為在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雖然目前我國的專利現狀並不令人滿意,但發展很快,專利申請在不斷激增。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專利第一大國。雖然每年申請的數量很多,但質量較低;雖是專利大國,但不是專利強國。如同中國的製造業一般,雖是世界工廠,但還不能稱為製造業強國。在有效的專利中,科技成果轉化率也很低。此外,即使能夠轉化,也缺乏對專利的保護力度,難以制止侵權。


如今,中國越來越重視創新,各地地方政府也頒佈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利好不斷,但最為關鍵的研發成果產權問題並沒有提及,沒有理順研發最重要的激勵機制,缺乏知識產權和研發成果交易與轉讓的平臺。為什麼硅谷會產生在斯坦福大學附近?這是因為斯坦福大學給了科技人員明確的產權可以支配處置,可以拿科研成果研發,進行利益分配,這些經驗值得中國學習。


展望未來,中國仍舊充滿希望。多年前我們“入世”,很多人認為狼來了,但當加入WTO後,中國迎來了黃金髮展的十年;如今的中美貿易戰也被大家認為是“狼來了”,但我覺得這其中有很多利好。中美貿易協議第一階段第一章開篇就提出了知識產權。隨著中國從主要的知識產權消費者轉變為主要的知識產權生產者,中國已經認識到建立和實施全面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法律體系的重要性。中美貿易協定實施後,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將會加強,思想和討論也將更加自由,我相信中國將很快迎來爆發式創新的出現。


對於企業而言,這就要求企業要擁有培育創新的企業文化,應該鼓勵建言,容忍異見;要為創新型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要有創新的激勵機制,要給創新者、發明者相應的產權,諸如公司的期權、股權等,激勵他們去投入。同時還要重視研發,真正增加研發投入,可以從模仿創新,到合作創新,最終走向自主創新。


“神藥”的啟示——生物醫藥行業創新將迎來爆發期

姚志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微觀經濟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博弈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