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導語

他是中國最早到國外留學攻讀電影的導演。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他發掘、培養出了一批星光熠熠的電影明星。

他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支電影插曲的作者。

他還是新中國第一部禁片的導演。

他就是被譽為“詩人導演”,思想前衛、倡導解放天性的大銀幕開拓者——孫瑜。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01 電影求學之路

孫瑜原名孫成璵(yu,二聲,意為美玉),四川自貢人,祖父曾開設鹽廠,父親高中晚清舉人。1900年孫瑜出生,優渥的家庭環境,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對他的電影創作理念起到重要影響。

1914年,孫瑜考入天津南開中學,因為喜歡校園話劇而認識了話劇的主演——校園裡公認“最優秀的學生”周恩來。一次偶遇後孫瑜主動和周恩來攀談,得到了周恩來對自己電影夢想的鼓勵。後來,在剛建國的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上,已經成為共和國總理的周恩來還認出了孫瑜,並且題詞勉勵他“為人民的電影事業而努力”。

南開中學畢業,19歲的孫瑜考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的前身)。在這裡,對詩歌和電影愈發痴迷的孫瑜和同學組織了詩社,並在一次影評大賽中取得第一名。這次影評獲獎的經歷讓孫瑜更加堅定了追逐電影夢想的決心。值得一提的是,那次影評大賽的評委中就有後來成為著名導演的朱石麟、費穆等。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圖:流芳名作《小城之春》的導演費穆以及朱石麟)

1923年,孫瑜遠赴美國康斯威星大學公費留學。由於學校沒有電影專業,孫瑜就在畢業後放棄了繼續進修碩士的機會,前往紐約攝影學院學習電影相關課程,併到哥倫畢業大學夜校、比拉斯哥戲劇學院旁聽編劇等課。

02 打響“復興國片運動”第一槍

1926年8月,學成的孫瑜回到彼時作為中國電影中心的上海,卻在面試中被當時最顯赫的“明星影片公司”拒絕,輾轉一年後才進入長城畫片公司,獲得執導影片的機會。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圖:這一年,孫瑜結了婚,他們的第一個女兒也在這年不幸夭折)

初進“長城”,孫瑜自編自導了處女作《瀟湘淚》。為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電影公司將片名改為《魚叉怪俠》。但這個做法未能成功吸引觀眾,“長城”公司也隨之倒閉,孫瑜改換門庭至黎民偉的“民新公司”。

生涯導演的前兩部影片《瀟湘淚》與《風流劍客》都未能獲得口碑和市場的認可,這和當時中國電影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圖:風流劍客海報)

二十年代末,很多製片公司為短期逐利拍攝了許多水平低下、粗製濫造的速成影片,導致國產電影逐漸被觀眾們拋棄。上百家電影公司隨之倒閉,僅存的“明星”、“天一”(“邵氏”的前身)、“民新”等公司也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整個國產電影行業陷入危機。

直到1930年春,主營電影放映業的羅明佑找到黎民偉,準備結合雙方的優勢聯合攝製影片《故都春夢》,並邀請孫瑜執導。

《故都春夢》基於真實事件改編, 講述一個小學教師貪圖榮華、拋妻棄子向上攀爬,最後落得身敗名裂。孫瑜在故事的通俗性之外賦予了它更多批判現實的意義。影片公映後受到知識分子的歡迎,大家口口相傳,調動了很多“發誓不再看國產電影”的觀眾重新走進影院。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圖:《故都春夢》劇照)

《故都春夢》和《野草閒花》是孫瑜為新成立的聯華影業拍攝的前兩部影片,這兩部電影重新打開了國產片市場,更新了國片在觀眾心中的形象,也啟發了其他電影公司的老闆和創作者,讓他們重新看到了國片的希望——打響了“復興國片運動”的第一槍,也拉開了聯華公司在整個三十年代輝煌的序幕。

隨後,孫瑜迎來了個人創作生涯的黃金階段,也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幾個“第一”:

由孫瑜和弟弟創作的、《野草閒花》中男女對唱的《尋兄詞》,是中國影史上最早的電影插曲;在《野玫瑰》中為了拍攝擁擠的上海閣樓製作的升降“大炮”,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臺升降攝影機。

03 最會造星的導演

孫瑜是一位不盲從大明星,不怕啟用新人的導演。隨著三十年代個人創作漸入佳境,他不但幫助阮玲玉成功轉型,讓後者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女星,也一手捧紅了許多當時默默無聞的新人,例如金焰、王人美、黎莉莉、鄭君裡、陳燕燕等。

1、“一代名伶”阮玲玉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圖:《故都春夢》和《野草閒花》中的阮玲玉)

孫瑜看中阮玲玉,邀請她出演《故都春夢》,使該片成為阮玲玉的轉型和成名之作。此前阮玲玉已經出演了十一部影片,但那些“脂粉俗怪片”在藝術上乏善可陳,很快被觀眾遺忘。

在《故都春夢》裡飾演一個妖冶的妓女,並在同時套拍的《野草閒花》中飾演一個純潔的賣花姑娘,阮玲玉同一時間在兩個反差極大的角色間自由切換,且都完成地十分生動。加上3年後兩人再次合作的《小玩意》,可以說正是和孫瑜合作的這三部影片捧紅了阮玲玉,讓觀眾真正認識了阮玲玉。沒有孫瑜,就沒有一代名伶阮玲玉,也就沒有那一紙轟動全國的“人言可畏”了。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圖:阮玲玉自殺,孫瑜在三小時後趕到她身邊,為她守靈。)

2、“電影皇帝”金焰

在《野草閒花》中,與阮玲玉搭檔的男演員就是後來被稱為“電影皇帝”的金焰。這個稱號來自當時的電影雜誌明星票選,金焰高居投票的第三位,在男明星中得票最多;排在前兩位的是胡蝶和阮玲玉。

金焰出生在韓國,原名金德麟,孫瑜根據他的氣質為其改名為“金焰”。

在當時的電影風氣中,對男明星的審美和今天的小鮮肉十分類似,流行塗脂抹粉。金焰與他們截然不同,有顏值有肌肉、既陽光又陽剛,就好比現在的彭于晏。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金焰不僅形象氣質佳,而且多才多藝,會拉小提琴、彈吉他,也能畫畫、織毛衣。他曾手織一件長款毛衣贈與孫瑜,在幾十年裡時常被孫瑜穿在身上。

孫瑜看中金焰的形象陽光和多才,根據他的特點設計角色,兩人共計合作八部作品,讓金焰從寂寂無名到迷倒萬千少女,紅遍上海灘。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3、“野玫瑰”王人美

電影《野玫瑰》在當時是一部意識十分大膽的影片,孫瑜在影片裡塑造了一個穿著短褲,活蹦亂跳的鄉間少女形象。彼時這種形象和著裝在大銀幕上可謂聞所未聞,從未出現過。

其實《野玫瑰》基本上是孫瑜為當時只有16歲的王人美“量身訂做”的。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二十年代的男明星流行塗脂抹粉,女明星則流行“病態美人”,大多弱不禁風、毫無個性。留學過美國的孫瑜對這種形象十分厭棄,他更喜歡健康、活潑,充滿活力的王人美。

當時,王人美是聯華舞蹈班的一個小演員。舞蹈班演員們活動的區域離孫瑜的宿舍很近。王人美天性好動,平時十分喜歡帶著孩子們玩耍,是個孩子王。孫瑜覺得,王人美這種個性和形象才是應該被更多國人看到的,就編寫了《野玫瑰》的劇本,把王人美平時“鑽窗戶”、指揮孩子們站隊等生活中真實的細節加工到了電影裡。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圖:作為本片的男女主演,金焰和王人美在後來喜結連理,孫瑜被邀為證婚人。)

04 破天荒的《大路》和“詩人導演”

上映於1934年的《大路》是孫瑜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講述了六個熱血青年修築一條抗日軍事運輸道路的故事。

影片的部分攝製手法十分“驚人”,許多鏡頭向觀眾正面展示了幾位男演員結實的胸膛和健美的肌肉: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甚至還有一場在河邊洗澡的著名“裸戲”。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環境中,可謂“石破天驚”。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以工人為主人公的影片,影片不僅展現了汗水流淌在健美肌體上的雄性氣概,還非常難得地展現了女性之間的同性相親。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孫瑜大膽的手法和開闊的意識,在當時的中國影壇上一時風頭無倆,被同為第二代導演的沈西苓稱為“詩人導演”。

這個稱謂不是說孫瑜的電影像詩歌,而是他的作品有一種擅長提取人們生活中的“善和美”,擅長展現人們生活中溫情和歡樂一面的“詩情畫意”。

05 新中國以後,創作歷經坎坷

抗戰的全面爆發,阻礙了處於黃金時期的孫瑜的創作,也阻礙了他更多精品的問世。

1951年,孫瑜籌備三年的《武訓傳》上映。雖然影片刻畫生動、叫好叫座,但在當時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電影被定調為“宣傳封建文化,向封建勢力投降”,由此展開了全國規模的對《武訓傳》的批判運動,電影也成了新中國的第一部禁片。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雖然《武訓傳》在當時引起了重大的文化震盪,但影片裡夢與現實交替時的唇亡齒寒,不僅是影像上的霧失樓臺,更是心理層面的患得患失。那番誠摯椎心的叩問,是幾代中國電影中都奇缺的品格。

1958年的《魯班的傳說》是孫瑜的最後一部電影。影片的風格劇變,不再是初涉影壇的纏綿或者激湧,而是一派靜水深流的愴然。雖不再恣意揮灑筆墨,電影卻更入心入味地呈現出人與歷史對話時的從容和淡然。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可惜,就在孫瑜的“銀海泛舟”極有可能楊帆至波濤洶湧之處時,因在“文革”中受迫害過於深重,身體每況愈下,早早淡出了他深愛的電影世界。

總結起來,孫瑜導演的才華,以及他作品中最大的特色體現在對昂揚生命力的嚮往,對生活本身、對人本身的熱愛。他慣常以樂觀昂揚、積極向上的風格來處理悲劇的故事,將黑暗的時代和生活的苦痛置為背景,把希望的光明和生活的歡樂作為電影表達的主調。

在第六代導演,以及今天一些影人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中國,人們的生活多是灰頭土臉。電影看完常常鬱結於心,久不能解。這些作品甚至無法得到那些作為取材對象的人們自己的喜歡。例如2006年賈樟柯斬獲威尼斯金獅獎的影片《三峽好人》在三峽當地放映時,很多民工朋友看了十幾分鍾就看不下去,不少人直接退場,十分尷尬。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為什麼我們的現實主義電影,不能像孫瑜、蔡楚生等老一輩影人的作品那樣,既好看,又發人深省?都說中國電影當代無大師,小夜私以為,大師的標準之一就是能夠使作品保持娛樂性、藝術性良好平衡的穩定水準。

關於電影商業和藝術的兩極,孫瑜有如下一番話:

“從編寫《野草閒花》起,我就注意到劇本中的‘娛樂性’。勸善懲惡的正劇,最好能寓教於樂,即使是悲劇,適當的趣味穿插,也會使人破涕為笑。我是一個很怕看見別人痛苦的人。在我的電影裡,常寫下層人民的苦難,但我極少寫他們在經歷苦難後消極失望。我總是想鼓勵他們振奮起來,不甘屈服。因為我深深地相信,我們中華民族有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偉大生命力。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1990年7月11日,90歲的孫瑜與世長辭。家人在整理孫瑜遺物時,發現了他自己製作的這本紀念冊,裡面是他一生中的影人朋友們寫給自己的祝福。

在封面上,孫瑜寫著“永遠勇敢,永遠希望”。

——謹以孫瑜的此番話和此文,獻給祖國70週年華誕。

他是阮玲玉的伯樂,開創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被譽為“詩人”導演

“關注電影的一切”——這裡是小夜影評。歡迎關注,一起成長。如果喜歡本文,可以點贊、評論、轉發、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