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聲電影”盛行的時代,我們還記得“無聲電影”的他嗎?

在“有聲電影”盛行的時代,我們還記得“無聲電影”的他嗎?

卓別林,全名Charles Spencer Chaplin爵士(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1977年12月25日逝世於瑞士的Corsier-sur-Vevey),英國喜劇演員、製片人、作家、導演,同時也是無聲電影的創始者!作曲家被廣泛認為是銀幕上最偉大的漫畫家,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喜劇大師,也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889年誕生於倫敦的一個貧民區,其父親是個戲劇演員,母親是個舞蹈演員,他自幼便具有驚人的觀察力和模仿才能。

在“有聲電影”盛行的時代,我們還記得“無聲電影”的他嗎?

在1913年與卡諾公司一起在美國巡演時,卓別林簽約出演了Mack Sennett的關鍵喜劇電影。雖然他的第一個關鍵人物,也就是謀生者(1914年),並不是歷史學家所說的失敗,卓別林最初的銀幕人物,一個唯利是圖的花花公子,並沒有顯示出他最大的優勢。

在“有聲電影”盛行的時代,我們還記得“無聲電影”的他嗎?

在Sennett的命令下,卓別林想出了一個更可行的銀幕形象,他臨時製作了一套服裝,包括一件太小的外套、太大的褲子、軟軟的鞋子和一輛破舊的德比車。作為一個收尾,他貼在一個郵戳鬍子,並採取了柺杖作為一個多用途的道具。正是在他的第二部電影《威尼斯的孩子賽車》(1914)中,卓別林不朽的銀幕化身“小流浪漢”誕生了。

在“有聲電影”盛行的時代,我們還記得“無聲電影”的他嗎?

從1919年開始,卓別林獨立製片,此後一生共出演80餘部喜劇片,其中在電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舞臺生涯》等。這些影片反映了卓別林從一個普通的人道主義者到一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過程。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間,他拍攝了尖銳諷刺麥卡錫主義的影片《一個國王在紐約》。1972年,美國隆重邀請卓別林回到好萊塢,授予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稱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在“有聲電影”盛行的時代,我們還記得“無聲電影”的他嗎?

格里菲斯的影片特點是以電影的形式創造史詩般規模的人類社會活動,而在卓別林的影片中是突出了以電影的形式來創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事實上對於我們來說這個被卓別林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比較卓別林本人更深刻、更真實、更具有社會價值。

在“有聲電影”盛行的時代,我們還記得“無聲電影”的他嗎?

卓別林從夏爾洛的笑容中所感染給觀眾的酸楚,是比淚水更沉痛得多的微笑,而他從夏爾洛的憂鬱中所傳達給觀眾的深思,又是比生存本身更艱辛得多的悲哀。卓別林並不消極,他以夏爾洛的機智和幽默、以人物樂觀和倔強的精神,表現了一個弱小的身軀與強大的惡勢之間所進行的鬥爭。使觀眾在觀賞他的作品時,在獲得喜劇愉悅的同時獲得一種正義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