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柔美「「娘炮風「盛行?審美雖然多元 但骨氣不可盡失

齊魯網濟南9月8日訊近期,新華社一篇《娘炮之風當休矣》的評論文章,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文章中,作者不僅直截了當地點名痛批“娘炮”,更是對所謂“娘炮”進行了概括,稱之為“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

集體炮轟之下,究竟什麼是“娘炮”,男生“娘炮”應不應該被制止呢?

“阴柔美““娘炮风“盛行?审美虽然多元 但骨气不可尽失

所謂“娘炮”的說法,據傳最早源於一部臺灣偶像劇,此後就用來專門形容行為舉止、性格打扮偏女性化的男性。

時間來到今天,再次炮轟起“娘炮”,炮火的主攻對象成了年輕人追捧的男性偶像。如今,男性偶像明星的畫風越發美豔,正有一種突破性別界限、朝著女性化不斷進發的態勢。而面對這一現象,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都直呼無法接受。

大學退休老師殷先生說:“男孩就是男孩,男子漢得有血氣方剛的那種內在,敢說敢當敢幹。柔柔弱弱的姿態真是不像話!”

來自山東大學的袁同學也直言無法欣賞當今熒幕上的所謂“小鮮肉”:“可能會有人喜歡,但是現在社會的主流應該是排斥這些東西,應該把男性變得更男性化一點,他們唱歌跳舞什麼的,有一些歌或者舞蹈,真的就是欣賞不了。”

太美豔了無法接受,那什麼又是大家欣賞的男性氣質呢?在軍紀嚴明的大學軍訓場上,似乎有一個關於男人魅力的共識。

“阴柔美““娘炮风“盛行?审美虽然多元 但骨气不可尽失

來自山東師範大學舞蹈學院的傅澳雪在軍訓中被徹底點燃“制度”情結:“我覺得帥就應該像教官那樣,在陽光底下,不怕吃苦,像真正的男子漢那樣,當一個軍人。”

她的同學董忠慶也認為,奶油小生是長得比較好看,比較白淨,但軍人一旦散發出軍人堅毅的氣質,就直接“秒”掉其他形式的魅力了。

當然,也有人認為,將男性氣質等同於外表外貌,只是基於性別特徵作出的簡單判斷,只有內涵才能更深刻地決定一個人的魅力。而且,在審美多元發展的今天,誰規定了男性只能有陽剛美?

“阴柔美““娘炮风“盛行?审美虽然多元 但骨气不可尽失

比如今年只有13歲的巴特爾,是被稱為“京劇小神童”的梅派第四代傳人,5歲入旦角,蘭花指、女唱腔面面俱到;再如歌曲《貴妃醉酒》的演唱者李玉剛先生,剛時則剛,柔時盡柔。一邊是血氣方剛的中國軍魂,一邊是少年如玉的藝術修養,兩種截然不同的男性氣質,似乎把男人到底能不能“陰柔”的爭論又扯回了原點。

可這藝術和生活還真不可同一而談,“在很多的文化當中,其實都會有,對於這種主流的或者刻板的性別形象的這種反串。從這個性別審美的角度或者是性別形象的角度,的確藝術中的美和生活中的美可能會有差別,確實也是很正常的,因為都說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山東大學的社會學博士王昕指出,事實上,伴隨社會的發展,大眾的性別審美早已脫離“女柔男剛”的簡單分化,走向了多元,但正如美人“在骨不在皮”的說法一樣,男性的魅力,重點也在那一個精神內核:“它並不是由我們的生理所決定的,男人就應該怎樣,女人就應該是怎樣。它更多的是被後天建構的,這個後天的建構是一種社會的建構,其實對於整個社會發展來說,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應該具備一些優秀的、精神的一種面貌,或者是一些性格特徵。女生可以堅毅,男生也可以細膩,但正義、責任、骨氣是永遠不該拋棄的內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