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如懿傳》盛行,清宮斗背後傳達什麼?

《延禧攻略》、《如懿傳》盛行,清宮鬥背後傳達什麼?

《延禧攻略》完成任務,順利收官;《如懿傳》接班重新拉開宮鬥劇的大幕。

這個暑期熒屏充斥著宮鬥爽文,從朋友圈的刷屏;劇中角色領盒飯;反派扮演者被粉絲辱罵關閉微博;再是主角耍大牌......

戲內宮斗的戲碼讓人津津樂道,戲外人性的複雜更讓人感受生活不易。

很奇怪,前兩年的抗日神劇大行其道,近來的清宮鬥劇比比皆是。觀影群眾從中年家庭轉戰到了中國女性。而女性的觀影需求也在逐漸更迭,受眾群體也在不斷改變。先是早期韓國文化輸出,韓劇鋪天蓋地,針對的是家庭婦女,於是平凡的灰姑娘和日產生活無聊的女性成為了受眾主力軍,藉著形式的劇情,主角從報道總裁再到外星人,引得粉絲死去活來。現如今,受眾變為小姑娘,現實生活壓力大,純愛需求不再流行,俺就需要手藝傍身,技能疊加,一路開掛打怪升級,拋棄傻白甜原型,在後宮裡化身鑑婊大人和撕逼高手,硬是苦盡甘來。總覺著皇帝圍繞後宮轉,後宮勾心鬥角撕扯不斷。

《延禧攻略》、《如懿傳》盛行,清宮鬥背後傳達什麼?

除此之外,在這清宮劇中,可還能看見什麼?

沒有了森嚴禮法尊卑有序,沒有了勤政愛民和痴情種子,只能看到兄弟相殘和夫妻間的勾心鬥角。

曾幾何時,宮鬥劇中再也看不到家庭溫情,雖是母憑子貴,但骨肉親情卻半點不見。嬰孩時期,襁褓裡要默默祈禱不要被聖母殺害,成年後要躲開爭鬥,女孩要避免被迫和親遠嫁,子女婚姻成為政治籌碼。男孩避免兄弟爭鬥淪為皇權犧牲品,裝瘋賣傻。唯獨不見情同手足,拳拳真心。溫情只能存在記憶中,成為支撐主角活下去的動力。在這裡,父母是一切,決定著子女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沒有個性也不需要個性。

《延禧攻略》、《如懿傳》盛行,清宮鬥背後傳達什麼?

兄弟相殘更是比比皆是,若說都為皇權相爭,我是不信,總有嚮往逍遙王爺的,做一甲富貴翁。劇情總是不如你所願,你不願加害旁人,旁人卻處處相逼,最後終鬧得不得不出手,誰知竟成了最後贏家。殘忍的手足情源於畸形的生長環境,陰險狡詐時常相伴。

日常夫妻竟也是勾心鬥角,劇本弱,臺詞淺,只能靠演技站位。如此的夫妻關係,衍生出了父母皆禍害的清宮戲。但從未有人問津,以此帶來的應該深挖的原生家庭問題就這樣被輕描淡寫的古代制度解釋了。更甚者,給出了這是皇宮的緣由,其實僅僅因為這是一部讓女性群體而嗨的大女主劇。

《延禧攻略》、《如懿傳》盛行,清宮鬥背後傳達什麼?

當然,除此之外,舉重也有一些對皇權的內在墊付,還有對封建體制的反抗。這種反抗卻也逃脫不了劇情的藩籬。這種反抗僅限於妃子不愛皇帝,太監宮女反叛自己的主子,而且子女為了爭寵反抗了父權。根本不是產生了自己真實的生命和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