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去不回、奮鬥不息,建築業如何面對“疫”後時代


“疫”去不回、奮鬥不息,建築業如何面對“疫”後時代


2020年春節至今,新型冠狀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舉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和果斷決策部署下,各地眾志成城,共戰疫情,白衣戰士衝鋒在前、社區基層工作者夙夜奉公、人民子弟勇往直前、平凡百姓有序居家,今天我們共同的奮戰終於迎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武漢方艙醫院全部休倉!勝“疫”即將全面到來!各地全面復工復產計劃和繼續疫情防控工作同時開展,那麼作為建築業企業如何面對“疫”後時代呢?

一、關於繼續堅持疫情防控不鬆懈。

建築業特點決定了其疫情防控條件較為複雜,到目前為止,除重點工程外,部分工程施工項目受農民工返程、地方復工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全面復工時間仍待有時日。疫情帶來的延遲復工、農民工返程受限及地方復工政策要求或將拖累工程進度,必將使得建築業一季度產值和收入受到較大影響。同時,人員返工隔離、防疫物資採購、增強日常監測監控等措施以及疫情結束後集中開工帶來的原材料短缺,將使得建築業面臨短期工程成本上升等問題。這方面,建築業企業必須要引起足夠重視。各地同時也出臺不少優惠政策,包括財政、稅收、企業成本和營商環境等等,以最大程度上減少對建築業企業的影響,但重要的還是合同變更,緊抓這條主線,根據各地政府出臺的細則政策,充分考量企業自身實際,儘早儘快落實變更手續,才會把損失降到最小。


二、關於建築業的轉型升級機遇。

本次武漢市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充分發揮了建築工業化的優勢,兩家醫院採用的輕鋼結構活動板房建設方案,具備易於裝配、自重輕、保溫隔音性能良好、耐用性強等特點,由於構件均在工廠完成預製,現場進行模塊化拼裝可大幅縮短工期,同時減少建築垃圾產生。這是“中國建造”展現了自身的體制優勢和“黃鶴神話”。加之,近年來國家在政策層面大力推動裝配式建築發展,提高建築裝配化比率,而從中長期看,環保、人工壓力也決定了建築裝配化、工業化是建築行業未來發展方向,上述兩家醫院的建成有望促進裝配式建築加快推廣,而具備裝配式構件生產、安裝能力的建築企業和鋼結構工程等企業或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同時,這兩所醫院的神速,背後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勞來自BIM及信息化的應用的支撐。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國外可能連決策還未出臺,而我們的建設者們工程採用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邊調整,交叉突擊完成。裡面最大難點就是時間緊,沒有任何返工的機會。設計師一邊建模出圖,工地也一邊進行施工,這種方式以前從沒遇到過。平時容納1000個床位病房的醫院BIM模型,大概需要六個人進行一個月左右時間的設計創建,而這次只有3天。設計過程中,不僅樣板間模型要設計合理、做好碰撞檢測,同時還需要考慮到:信息互通、電力供給、整體協調規劃。

因此,本次疫情給建築業企業帶來了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建造的真實案例,值得我們關注。


三、關於重點基建項目政策加碼。

每當經濟承壓,我國基建都義無反顧的當起了頂樑柱,這次疫情之後,基建大概率同樣如此。有跡象表明,各地已提前做好基建項目儲備,疫情全面過後可以預見會適當實行基建減稅,對於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進行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交運、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投資,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中國製造競爭力和提高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


“疫”去不回、奮鬥不息,建築業如何面對“疫”後時代


四、關於水泥、鋼材等成本分析。

由於第一季度原本屬於建築業淡季,因此,從長遠看對疫情對建築業衝擊較小,加之基建、專項債等有利政策層層疊加效應,後期大概率拉回,此時疫情後可以預計水泥需求將集中釋放,供給可控;而疫情對鋼鐵生產企業排產形成較大擾動,由於需求下降、運輸緊張以及員工安全等因素,部分鋼廠成品材庫存大幅累積,同時原材料庫存備貨不足,導致開始被動減產,疫情後會有彈性回收;砂石市場同樣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春節放假加之疫情影響,2020年砂石市場需求端攪拌站及工地開工延遲,多數砂石廠也是延期開工。總體上,全面復工後,成本影響處於供約小於需的狀態,局部會有一定影響,總體對成本影響預計不大。


這次的疫情,建築業來說同樣是一個優勝劣汰、提高免疫力以及行業洗牌的過程。因此疫情不可怕,正如老話說的,中華民族走過幾千年,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這次的疫情同樣只會是我們改革進程中的一塊墊腳石!中長期看,在發揮投資穩增長作用的要求下,當前政策面、資金面利好均能夠對建築施工行業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本次疫情對我國建築業及建築企業信用水平帶來的衝擊有限,而醫療公共建築、裝配式建築等細分市場則有望迎來新的市場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