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娘子關腳下,200多年來6代傳承人用紙“蘸染”迎新年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段福珠。我家就住在有著天下第九關之稱的山西娘子關腳下,我們一直延續著一項俗稱染紙的古老傳統技藝 “手工印染掛條”。@自拍

由於染紙程序步驟較多,所以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我們當地的傳承人們就開始著手選料、裁剪、疊紙、蘸染、涼曬、寫字等程序。一直到臘月二十六、七左右將掛條懸掛於街頭才算完成整個技藝。

“手工印染掛條”傳承的這個村叫地都村。村莊因漢光武帝劉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帝渡”,後演變為“地都”。村落依山臨河,古有“襟山帶河”之美稱。村莊原屬山西省平定縣,1958年9月劃歸河北省,現歸井陘縣南峪鎮管轄。您站在此地一隻腳在河北地都,另一隻腳就可以跨入山西娘子關。


據《平定州志》記載,地都觀音寺始建於唐朝,很早就有手工印染掛條的說法,久遠而無考。大約在十八世紀初葉清道光年間,地都觀音寺每逢佛事活動或民間節日,特別是春節、元宵節總是在院內院外、街道懸掛書有美好祝福文字的彩色掛條,營造節日環境氛圍。

我們村手工印染掛條源於本村觀音寺住持,住持擅長繪畫、書法、等。他採集天然植物果實或種子,磨粉製成黃、藍、紅等幾種顏料,利用民間常用綿紙,以綿紙滲透的特點,反覆將其摺疊,不同角度不同顏色反覆蘸染,之後拆開晾乾,綿紙上就形成五彩繽紛的花式花樣。

蘸染晾乾後的紙張,用麵糊將染有大花和小花的染紙粘接在一起,上面花大,下面花小,組成一張完整的掛條。最後,進入掛條書寫階段。與寫春聯一樣,只是掛條根據街巷的寬窄一般是四到八個字,僅有橫聯。在彩色綿紙上寫下美好祝福的話語,一塊一塊串連起來,掛在街巷來增添節日氣氛。


進入臘月我和身為傳承人的夥計們開始揮毫書寫。

從無從考證的第一代到之後的寺院住持釋緒儀,到今天的第六代傳承人我、段福珠,經歷了200多年的延續和傳承。目前我們已經向有關部門申請非物質遺產項目。

我今年62歲,2015年開始跟隨本村手工印染掛條第五代傳承人李彥雲學習掛條手工製作。第二年就開始製作具有地都濃郁地域特色的印染掛條,先後與農民書法家段生彪、李貴年等合作,在過年、元宵期間為村裡街道製作手工印染掛條。

在書寫現場不僅有我們這老一代的傳承人,也看到了小一輩的參與者。

我村70多歲 “手工印染掛條”參與者段瑞科說道,地都“染紙”技藝在井陘縣乃至石家莊地區也是蘸染類傳統技藝極少見到的行業。希望把“染紙”發展好傳承好。

走進地都村古老而有著晉商文化的地方,抬頭滿街都是五顏六色的掛條。不知不覺會把你帶進喜慶歡樂的節日氛圍,眼下鄉村農家過年也是一種潮流、體驗。不妨帶著家人遊覽一下漢光武帝劉秀在此渡河的地方。春節期間還有許多非物質文化節目送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