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了,他用雙手築起一個個“家”

初次見到建築工匠何樹坤時,他正在參加從化首期農村建築工匠培訓班。和無數日曬雨淋的建築工匠一樣,何樹坤擁有矯健的體魄和黝黑的皮膚,他內斂、話不多,但當話題涉及到建築行業時,他卻滔滔不絕地說起來,眼神中更透露出對行業的熱愛。


15年了,他用雙手築起一個個“家”


入行十多年來,何樹坤用自己的雙手為無數村民築起了一個個家。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在逐漸累積起經驗的歲月裡,他一直不忘初心,堅持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做好每一個工程,為廣大村民提供滿意、安全的房子。

從“扛水泥”開始

他十年如一日踐行工匠精神

“我爺爺和父親也是從事建築行業的,所以從小時候開始,我便對建築有所瞭解。”何樹坤說,由於自己出生於建築工匠家庭,因此在成年以後,自己也“繼承”了父輩的手藝,當起了一名建築工匠。

由於建築行業十分講究工作經驗,所以當時二十多歲剛入行的何樹坤只能先從搬磚、拉沙、運水泥開始,做著最基本的體力活。

“事實上,每一個建築工匠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何樹坤說,儘管自己知道要成為一名建築工匠並非想象中的那般容易,但當一包包沉重的建築材料扛在自己肩上時,那種累與苦卻記憶猶新。

夏天,猛烈的太陽照耀著大地,空氣中瀰漫的熱浪讓他汗流浹背;冬天,刺骨的寒風撲面而來,他外露而冰冷的雙手變得越發粗糙。儘管一年當中要面對惡劣天氣的天數並不少,但他的這雙手卻不曾停下來,他心知,只要接了一項工程,他就承載著業主們對“家”的一份期盼。

“幾毫米誤差也無法容忍”

他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何樹坤多年以來一直從事農村自建房的建築工作,儘管這些房子大多數只有100平方米左右,並不是什麼大型的建築工程,但對於何樹坤來說,作為一名合格的建築工匠,就應該對每一項工程負責到底。


15年了,他用雙手築起一個個“家”


“在施工過程中,我總是比較固執,即便只有幾毫米的誤差,我也無法容忍。”何樹坤笑言,有一次,他和他的施工團隊在為一套農村自建房進行屋內柱體搭建,在復尺過程中,他發現內牆的其中一條柱子少了5毫米,由於當時只是做好了柱體的模板,並沒有開始灌水泥,何樹坤立即要求重新翻工。

但這時,他的團隊裡其他工匠卻認為,該柱體所出現的厚度偏差對房子結構並沒有影響,如果需要重新搭建反而會拖慢了工期。儘管如此,何樹坤依然堅持著己見,他認為,既然發現了問題,就必須及時更正,不然就會出現“一步錯,步步錯”的境況。

最終,大家按照何樹坤提出的建議,把已經安裝好的柱體模板拆下來,再重新按照圖紙上的尺寸來搭建。

“戴上安全帽,繫上安全繩”

保障自身安全是對工作負責

對於建築行業來說,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何樹坤自己也深知,保障好自身的安全是對工作負責的表現。“每次施工前,我都會習慣地戴上安全帽,繫上安全繩,從而減少自己在作業中的風險。”何樹坤說,以前,自己的很多同行在施工過程中由於穿著隨意,安全意識薄弱,都曾吃過不少虧。“由於穿了薄底的鞋進行施工,被釘子扎破了腳也是常有的事。”

“如今我們在施工過程中,時常會有鎮、村以及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巡查,要求我們在施工過程中做好安全措施,以免發生意外。”何樹坤說,他自己也會注重團隊成員的安全問題,如時常提醒他們要佩戴好安全設備方可作業、不要飲酒後施工等。

在建築行業打拼了將近15個年頭,如今,何樹坤也到了不惑之年。他坦言,儘管這些年當建築工匠吃過不少苦頭,但他卻從未後悔過當初踏入這個行業。“未來,我還是希望繼續在建築行業待下去,並且做得更好一些。” 何樹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