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五十六在發動珍珠港偷襲時,有沒有考慮到美國一旦參戰,會讓日本陷入危機?

風雲一點通


日本如果不發動珍珠港偷襲將要面對的局面

日美之間的差距,任何一個日本人,即使是傻子也知道日本絕非美國的對手,一旦陷入和美國的大規模戰爭中,日本絕對不是美國的對手,山本五十六作為一個海軍出身的人,對此必然十分了解,但是日本的軍國大事也並非他一人就能決定的。

發動珍珠港偷襲也是日本破釜沉舟的一次巨大冒險,成功了就幹一票大的,還有可能獲得徹底的勝利,不發動的話,日本想要破局也很困難。

日本其實一直都是美國經濟體系下的一個國家,即使再強也逃脫不了美國的手掌心,單從石油來說,1937年日本進口的石油,80%來自美國,1939年的時候,這一份額變成85%,可見,如果美國切斷日本的石油供給,日本立馬就會陷入資源枯竭的危險之中。

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單獨佔領中國,與美國在華利益產生分歧,日美矛盾不斷加大,日本人最大的擔憂就是,美國掐斷日本的石油,為此日本始終產生焦慮,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當然,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日本想要建立起在亞洲的霸權就必然侵犯美國的權益,因此到1941年7月23日,蘇德戰爭已經爆發的情況,日本的南進政策也更加明顯,日本內部電報顯示“我國南進對日美關係的影響正在迅速擴大,已經發展到了斷絕外交關係的邊緣”。

美國當時把精力主要放在大西洋上,對於太平洋的防範並不多,因此對日本多有忍耐,但是日本提的要求都很無理,要求美國承認其在亞洲的權益,美國要日本撤出中國。

1941 年9 月6日的御前會議上,“帝國國策實施原則”被批准通過,日本決定,如果10 月初以前日本的利益不能被滿足,日本將對英、美、印度尼西亞發動進攻。

11月26日,美國國務卿向日本代表遞交了《美日協定基本綱要》,要求日本無條件從中國和印度支那撤軍等等,實際上日美談判以來態度最堅決的一次,在接下來的兩天,日本認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想讓日本放棄中國,那還不如直接開戰了。

最後美國在對日本石油禁運的情況下,日本被迫發動襲擊珍珠港事件。

日本的石油資源短缺是其向外擴張的必然因素

日本想要幹出一番事業,建立起一個霸權主義國家必然需要獲得足夠的資源,在侵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想要維持戰爭,必須馬上發動另一場戰爭來掠奪資源。

為此,日本曾制定出一個北上打擊蘇聯的方案,一個南下奪取東南亞等地區資源的方案,經過再三權衡,日本選擇了後者。

但是,日本一旦入侵東南亞,那就等同於和美國開戰,東南亞是美國重要的勢力範圍,美國的橡膠和錫有90%都是從東南亞進口的,在1940年美國與亞洲的貿易已經超過了拉美國家貿易總額的一倍,如果美國染指東南亞無疑直接向美國宣戰。

為此,日本決定先下手為強,先去偷襲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日本是一個島國,在二戰之前的侵華戰爭中,所用的基本都是陸軍,深入作戰後,更沒有海軍的事了,在二戰初期,日本重金打造全世界排前三的海軍一直充當日本的運兵船,想要將海軍利用起來,也得讓海軍漏漏臉。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看似偶然,實則是必然,說不上愚蠢,也談不上精明,是日本和美國在亞洲和太平洋為爭奪利益所發生的必然衝突,而這次偷襲,更是展現了日本善於偷襲,詭計多端的特性。

這次偷襲,更像是日本為國運進行的一場豪賭,就像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1904年的日俄戰爭,每一次,日本都是豪賭,每一次都大賺特賺。

通過發動偷襲珍珠港,一次性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迫使美國對日本進行妥協,將太平洋的權益讓給日本,看起來這並不算過分,也許美國會答應呢!

其實,縱橫說句不好聽的話,日本之所以會有這種病態的想法,其實都是我們給慣的,對於日本最終挑釁美國的行為,都是我們的過錯,是我們讓日本都已經找不到北了。


史論縱橫


作為日本的一代海軍統帥,應該是考慮過美國參戰的可能,但是他只是從純軍事角度去考慮了,而沒有考慮過美國的綜合國力、工業能力、戰爭潛力。

另外,山本五十六制定偷襲珍珠港的軍事行動計劃,本身就是一場戰略賭博。從甲午海戰獲勝日本崛起於亞洲,日本其實一直都在賭。倘若甲午海戰時期的主政者就算是蔣介石而不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日本都將在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再有關東軍進攻北大營,其實也是一場賭博,倘若東北軍殊死抵抗,東北的戰爭就會打成另一場淞滬會戰,日本即便勝,也會是慘勝,更不可能穩穩當當的拿到東北豐富的戰備物資。

因為每一次的進攻戰略都是賭博,而且每一次都賭贏了,日本軍方早已陷入了賭徒般的狂熱之中。認為日本國運昌隆,只要敢想敢幹,就沒有日本幹不成的事情。

這才有了在關於偷襲珍珠港的陸、海軍論戰中,海軍最終佔了上風,計劃得以順利通過實施。但是山本五十六沒有想到幾件事情:

第一、就在他偷襲珍珠港時,西線戰事已經出現僵持,隨後不久就出現逆轉,而美國沒有急於立即對日本復仇,而是集中力量去解決德國去了;

第二、日本認為,美軍據日本本土近兩萬裡,只要日本解決掉太平洋艦隊,美國就對日本鞭長莫及。但是,日本並未能一舉全部殲滅太平洋艦隊力量,而且太平洋艦隊也不是美國唯一的主力。更要命的是,美國調轉槍口去群毆被蘇聯壓制住的德國,這期間開動了龐大的工業體系,源源不斷建造海軍,為全面收拾日本做充分的準備。山本五十六低估了美國的大國胸懷和戰略定力,美國不像日本那麼急躁,什麼事都要當下立竿見影,而是準備充分,一舉殲滅;

第三、美國在消滅德國後,得到了德國的專家和技術資料,迅速開發出了原子彈;

第四、德國滅亡的太快,蘇聯騰出了手腳,而且在跟德國對壘的過程中,蘇聯的軍事裝備和作戰體系已經強大到讓人望而生畏,能夠摧枯拉朽的消滅日本引以為傲的關東軍。

總之,小國寡民想要大出天下,滋生侵吞世界大國的野心,完全就是蛇吞象之舉。不但實力不濟,其戰略胸懷和視野也根本不具備。


謝金澎


山本五十六從1925到1928年任日本駐美國大使館的海軍武官,對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他一個人的清醒無法阻止全日本上下一致的戰爭狂囂。


與陸軍大臣的談話

在決定對美國開戰之前,日本陸軍大臣找到山本五十六,問他對美開戰的看法,山本五十六表示,如果你看到紐約街頭密密麻麻的汽車,你就知道皇軍根本沒有必勝的把握。

陸軍大臣問,如果日美開戰,日本能堅持多久?

山本五十六答,半年應該沒有問題。

陸軍大臣很高興,他說,大日本皇軍武運長久,有半年時間,我們就能滅了美國。

這就是日本上下對與美開戰的看法。

美日談判破裂

在1941年開始,日美一直在進行關於石油和鋼鐵禁運的談判,最後美國提出的條件是,要求日本從所侵略的外國國土全部撤出。日本大本營震怒了,認為美國毫無誠意,日美必有一戰。

從1941年下半年開始,全日本上下形成共識,要把美帝國主義搬倒。


聊歷史,聊股市外匯,我是“天下會會天下”,歡迎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山本五十六在發動珍珠港偷襲時,有沒有考慮到美國一旦參戰,會讓日本陷入危機?山本五十六自然是考慮到了發動珍珠港偷襲後,美國參戰帶來的後果,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戰備資源豐富,當然沒有必要無故為自己樹立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所以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山本五十六是非常不願意與美國開戰的。但是為了奪得石油資源,而且當時日本進攻戰略是南進和北上,北上戰略向蘇聯開戰,但是由於在對蘇聯的“諾門坎戰役”,日軍損失嚴重,這一結果極大打擊了日本高層的自信心。因此他們選擇南下,向南太平洋下手,而南下就不可避免要與美國作戰,所以日本高層決定對美開戰,山本五十六也只有執行,但在此事上日本高層的戰略眼光,的確並不長遠。

爭奪石油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戰備資源自然不能跟美國資源大國相比,日本石油資源匱乏,所需的石油都是靠進口,而且大部分都是向美國進口,這意味著在二戰時期,美國完全可以通過燃油方面來牽制和束縛控制日本。但是在1941年日本開始集中力量南進,目標直指整個印度部分,進而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這無疑觸碰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是不可能容忍日本控制整個西太地區的。1941年日本對維希法國政府施加了強大壓力之後,7月28日4萬日軍開進法屬印度支那,美國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實行石油禁運,緊接著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律賓和荷蘭也採取了類似措施,而且日本各地戰爭正迅速消耗著剩餘的石油儲備,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最多兩年,所以日本必須攫取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石油,但是無疑會觸碰英、美、荷的利益,所以兩國關係越來越劍拔弩張。

偷襲珍珠港,以戰求和

山本五十六無疑是一個戰爭賭徒,山本五十六期望偷襲珍珠港能一舉打垮美軍太平洋艦隊,讓其至少半年喪失制海權,使得美國暫時沒有力量顧及東南亞。而且日本自知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他企圖希望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造成對美國的海上力量的巨大傷害,來迫使美國做出讓步。珍珠港戰略地位特別重要,因為珍珠港當時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經營已久的主要基地,也是美國和遠東、西太平洋之間的海上交通樞紐,是日本南下戰略的心腹之患,如果能在開戰之初就能擊沉珍珠港的美軍主力艦隊,不僅能挫傷美國海軍及美國人民的士氣,促使以戰逼迫簽訂和平協議的可能,而且一旦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癱瘓後,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對日參戰,日本便能很容易奪取戰爭初期的制海、制空權,就樣既能保證日本南進的翼側安全,又能保護日本本土的安全。


娜娜聊古今


感謝有機會回答:山本五十六在發動偷襲珍珠港時,有沒有考慮到美國一旦參戰,會讓日本陷入危機?

1、日本本是彈丸島國,土地貧瘠,資源缺乏的國家,為了生存走了軍國主義侵略之路。把目標鎖定在亞洲的中國,開始長達14年侵華戰爭。

2、戰爭資源之中最寶貴的是石油,日本80%石油是依賴以美國進口的,美國是日本最大石油合作伙伴。隨著戰爭的擴大化,日本對石油資源需求更加巨大。

3、隨著中日戰爭的擴大化,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戰爭資源快速消耗,已經不能支撐全面戰爭的需求,這時日本必須解決石油問題,加上日本在中國東北未發現有寶貴石油。要是日本石油問題沒解決日本相當於戰敗了,之前一切努力將前功盡棄付之東流,這是日本不願意看到的事實。美國偏偏在日本最需要石油時,開始控制制裁日本,美國控制對日本的石油出口,導致日本更加迫切的面對石油問題的解決。


4、南進和北進中選擇生存之路。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打的日本看清楚自己的實力,而且蘇聯和德國打的生死存亡關鍵時刻,也不忘在遠東佈置百萬大軍防止日本偷襲蘇聯。蘇聯的做法非常正確,把日本逼向美國,日本也意識到蘇聯已經有所準備,北進和蘇聯開戰將毫無勝算可能把最後的資源消耗掉而已。最終日本選擇南進,南進最大的敵人就是美國,要想打敗美國不容易。日本也不傻,戰爭打了那麼久國力消耗那麼多,這時候和美國開戰,簡直就是忘火坑裡跳。但是沒有石油日本難道就真的坐等油盡燈枯嗎?日本最後決定南進就是賭上日本最後國運。


5、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此人是親自制定和指揮偷襲珍美國珠港的。山本五十六世極其反對和美國開戰,山本五十六是非常清楚美國綜合國力,一旦和美國開戰日本將會失敗,在日本高層最後決定下,最終山本五十六還是決定偷襲美國珍珠港先下手為強。日本海軍曾經在偷襲美國珍珠港時提出:“帝國興亡,在此一戰”,說明日本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珍珠港偷襲成功,日本加快對東南亞的侵略,為的是得到寶貴石油,繼續支持龐大的戰爭。

6、美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第二天,向德、日、意三國軸心國宣戰。美國出臺先歐後亞的戰略部署,出兵歐洲對付德國,在美國看來日本遲早得完蛋,讓日本在多蹦噠幾天。

7、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加速了法西斯侵略者滅亡,在歐洲德國投降後。美國調轉槍口對付日本時,戰爭勝負已經明確了,日本戰敗是遲早的事。在亞洲日本拼死抵抗美軍的反攻,最後美國決定獎勵日本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最終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迎來結束。

我的總結:可惜山本五十六死的太早,沒有看到美國獎勵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大爆炸。山本五十六要是看到日本最終結局我想,山本五十六致死都會反對偷襲美國珍珠港。


小宏哥講歷史


首先山本五十六是拒絕對美髮動戰爭的,其次山本五十六的珍珠港偷襲的這一進攻計劃只是一個預案,即在日本大本營以及天皇確定要對美開戰後,這個進攻方案才會開始實施。所以在真正發動珍珠港偷襲時,日本已經下定決心面臨任何的不確定情況了。



而在開戰之初,日本就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美國強大的國力,在初期日本和美國在海軍艦艇上的實力對比是7.5:10,在正面作戰的航空兵的對比上是1:1。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估計到1943年日本艦艇實力則為美國的50%,到1944年則降到30%;而就飛機的生產能力而言,1943年日本海軍的飛機產量可達到8000架,美國可達到85000架,到1944年日本海軍飛機產量達到12000架,而美國可達100000架。也就是說戰爭持續兩年後,美國艦艇實力將是日本的5倍以上,航空兵實力將是日本的10倍以上,可見日本對美國的強大還是有深刻認識的。



日本當局尤其是海軍正是認識到隨著戰爭的延續美國對日本將擁有近乎絕對的優勢,而且會越來越大,所以日本海軍要求在開戰之初就要給美國艦隊以沉重的打擊,以後繼續持續不斷的消滅美國兵力,儘早的進行海上決戰,以免讓美軍實力增長到難以撼動的地步,如此日本再無勝算。


而珍珠港偷襲就是本著這一思想而去實施的,一開始就想重創美國艦隊,然後迫使美國海軍在劣勢下同日本海軍決戰,通過不間斷的連續打擊,讓美國海軍的實力始終無法增長到可以反攻的地步。


戰略論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山本五十六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他極為了解美國,知道美國的強大,尤其是美國的動員能力和生產能力!但他沒有辦法,他是一名軍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即使知道後果,也沒有辦法拒絕!

實際上不僅是山本五十六,所有的海軍將領對與美國開戰都持悲觀態度!成天叫囂的都是陸軍,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不和由來已久,雙方經常就軍費問題產生摩擦。在與美國的作戰上陸軍的作用很小,所以陸軍才會大言不慚的叫囂對美開戰!

再次,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管制,日本的機械化部隊沒有石油就是廢鐵,而且美國已經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存款!這些都是促使日本對美國開戰的原因。對美開戰,很可能失敗!但不對美開戰,日本敗的更快!

山本五十六為此就提出日本必須在半年到一年內徹底擊垮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一旦美國回過勁來,那就是日本的末日!偷襲珍珠港就是開端,可惜的是偷襲有兩個“不完美”:一是美國的三艘航母沒在港內,躲過一劫。而是美國在珍珠港的庫存石油庫沒有被炸!使得美國不必為了石油而延緩反擊的步伐!

緩過勁來的美國很快就組織了東京大轟炸,後來的珊瑚島海戰,中途島海戰美國利用破譯的密碼打殘了日本海軍!日本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了。當然這些山本五十六已經看不到了!1943年,山本五十六就被美國空軍擊斃了,沒有看到日本的失敗!這也是他幸運的地方吧。





寅哥解惑



山本五十六在發動珍珠港偷襲時,當然考慮到美國參戰的後果,也考慮到戰爭對日本造成的後果,但是,日本方面的設想是,消滅美國第七艦隊,然後像日俄戰爭一樣逼迫美國媾和,迅速解決與美國的戰爭,但是美國不是帝俄,而是美利堅,有仇必報,日本就只能走向消耗戰。

在日本發動珍珠港偷襲之前,日本分為南進與北進兩個派別,分別代表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的利益。其實在諾門坎戰役之前,日本大本營還是傾向北進,但遭到了蘇軍強大的機械化部隊的毀滅性打擊以後,日本北進派再也不提起對蘇作戰,而是害怕蘇軍的進攻,由主動進攻,便為戰略防守。

在日本東條政府不顧海軍的強烈反對,與德國,意大利簽訂了三國同盟徹底與英國成為敵國以後,日本南進已經是箭在弦上。同時日本大本營還命令日本軍隊進駐印度支那,更加刺激了法國的利益,讓美國對日本的警戒心增加,美國就向日本下達最後通牒,要求日本撤出印度之那,以及中國佔領的土地,否則美國將停止向日本供應石油。

當時日本海軍從海軍部長,到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等人都反對與德國結盟認為這樣做無疑是自殺,因為海軍高級軍官都有駐美經驗,知道美國國力強盛,他們竭力主張不要與美國開戰,但是在美國的最後通牒的壓力下,日本海軍同意與美國開戰,偷襲珍珠港,逼迫美國停戰媾和,日本南進,佔領爪哇油田,把英國勢力趕出東南亞。但是日本低估了美國的反擊決心,這樣才招致了日本的慘敗。


橋本看日本


二戰時日本法西斯在亞洲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瘋狂行為,那麼在戰爭進入僵持階段的時候,日本為什麼要“作死”,偷襲珍珠港來挑戰美國呢?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疑點,二戰時期,美國領土孤懸海外。歐洲和亞洲已經打的非常“熱鬧了”,而美國其實並沒有受到波及,在二戰的大部分時期,美國人都扮演著“悶聲發大財”的角色。日本本身的兵力就已經不夠分配,竟然還在這個時候公然挑起太平洋戰爭,難道是日本人在“作死”嗎?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瞭解一下這次偷襲行動的總指揮:山本五十六,此人在戰爭開始之前是一個地道的賭徒,在生活中不斷的跟人打賭,而且非常信守承諾。

當他把這種賭徒精神帶到了戰場上以後,就變成了他口中關於勝利的解讀:“打仗只有兩種有意思的結局,要麼大贏,要麼大輸,小輸小贏都沒什麼意思”。那麼山本五十六制定這樣瘋狂的計劃,究竟看中了計劃背後怎樣的“大贏”利益呢?

要說“五十六”完全是憑藉運氣來做這件事,那也是冤枉了他。在這個計劃開始之前,山本就對國際形勢以及美國綜合國力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考量。山本在開軍事會議時說到,美國早晚都會參戰,在二戰的前一段期,雙方勢力打的不可開交,美國就藉著這個機會大賣軍火。

可是現在二戰就要“大結局”了,戰爭雙方也都耗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出來給二戰畫上句號,順便也拿下對於世界的控制權。

後來的世界格局發展也映證了山本五十六的這番判斷。 那麼山本明知道美國早晚會參戰,為什麼還要去激怒他呢?

這裡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根據當時的判斷,美國就算是參戰也不可能加入軸心國集團,那麼這個早晚都會跟自己作對的敵人還是早下手為好。那麼山本五十六就天真的以為這次的偷襲能把美國怎麼滴嗎?

雖然他是反派,但是人家不是“白痴”,山本之所以制定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其主要意圖是拖延美國的參戰時間。 到了戰爭後期,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整個局勢變成了僵持的局面,那麼美國如果在此時開戰,法西斯勢力就徹底玩完了。

可要是進行了對美國珍珠港的軍事打擊,美國就不得不進行艦隊的休整,按照山本五十六的估計,美國最快也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才能緩過氣來。如果在這段時間以內,日本完全控制中國,德國徹底踏平蘇聯,那麼依仗著歐洲和亞洲的所有資源也有跟美國的一戰之力。

到時候美國的態度就不那麼重要了,弄不好還可以順道“收拾了”美國,不得不說,山本五十六的這套打算還是非常全面的。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絕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事情,但是後來為什麼沒有起到什麼效果呢?

這裡面的原因撲朔迷離,山本本來想摧毀的是珍珠港中停放的三艘航空母艦,可是在當天三艘航母全部出海,這也是後來美國能用月把時間恢復海軍力量的重要因素。更有記載顯示,珍珠港被偷襲當天,美國給港灣內多增加了醫療人員,本來該休息的日子船員們也被要求上艦工作。

這種種的跡象都表明,所謂的珍珠港事件,很可能是美國政府為了鼓動全民參戰而導演的“苦肉計”。 所以,即使日本不惹事兒,美國也要去找事兒!

不管美國那邊怎麼樣,但是日本卻因為這次的行動“摸了老虎的屁股”,預先的戰略構想沒有達成,還促使美國提前參戰,按照中國傳統觀點來看,這次的弄巧成拙正是法西斯勢力“氣數將盡”的變現。


白話歷史君


日本電影《山本五十六》的開頭,就是一隊陸軍士兵列隊路過海軍省時,突然全體舉槍瞄準挑釁,讓海軍省頓時炸了營。原因就是海軍不同意陸軍力主與德國結盟的政策,海軍省次官山本五十六就是其中最堅決的一員,而當時的陸軍少壯派激進分子非常瘋狂,對不同政見者動不動拎刀亂砍,“二二六事變”就曾一傢伙砍倒三個名海軍大將。



海軍大臣米內為保護山本,1939年9月1日緊急安排其出任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當時還是海軍中將,按銜級還不足以般配這一重要職務。但聯合艦隊司令官一般在旗艦上辦公,至少暫時不會有殺身之禍,米內光政採取了“先上車後補票”的辦法,也算夠意思,在此之前,山本五十六連遺書都寫好了,可見當時日本的侵略氣氛之瘋狂。

日本的戰時大本營是由陸軍參謀總長牽頭的,海軍軍令部長為副手,形成了事實上的“陸主海從”決策體制,在天皇默許下,最終日本還是與德國及意大利簽署了軸心國條約,山本五十六一沒自殺二沒辭職,而是選擇了服從,並於次年11月晉升海軍大將。



(年輕時代的山本)

由此可以看出兩個問題,第一山本五十六是有獨立戰略思想的軍人,不輕易跟風;第二,天皇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一旦做出了決策,他又堅決貫徹和執行既定戰略,在他看來,這是忠誠,這兩個問題既矛盾又統一,折射出山本複雜的性格。

山本五十六從1925到1928年,曾任日本駐美國大使館的海軍武官,藉機遊歷過美國很多城市,對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在1941年下半年,在當日美關於石油和鋼鐵禁運的談判瀕於破裂時,面對大本營“不惜與美國一戰”的態度,他表示了強烈反對,認為沒有勝算。



(任駐美海軍武官期間)

然而,當深感受到“美英鬼畜”欺辱的裕仁天皇和大本營一致決心對美開戰後,山本五十六又開始貫徹指示,研究如何先發制人,充分印證了此人身上的兩重性,人格很是撕裂,用我們電影裡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保留意見,執行命令”。

海軍是燒油大戶,山本五十六也確實得考慮燃料問題,美國畢竟卡住了日本的脖子。



山本五十六在開戰之前仔細考慮過戰爭的結果,從一開始他就知道無法徹底戰勝美國,他秉承的戰略指導思想叫“以打促和”。即日本海軍用突然襲擊的方式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使其半年內喪失太平洋制海權,掩護陸軍佔領重要島嶼和資源地。並且由於艦船建造的週期較長,山本謀求至少在二年內聯合艦隊能在太平洋佔據優勢。

兩年的時間,足夠日本在東印度群島掠奪大量的石油,同時通過一系列島嶼的要塞化,建立起一個“絕對國防圈”,從而使美國知難而退坐下來談判,並最終承認日本佔領南洋的即成事實,美日可以重新劃分太平洋地區的勢力範圍。



(就任聯合艦隊司令官)

這個戰略計劃是充滿危險的,首先要保證能一舉打垮美軍太平洋艦隊,其次還要保證在美國人反擊時能挫敗之,最後更要維持日本海軍兩年以上的戰爭主動權,任何一條破產,日本都將陷於萬劫不復的境地。從甲午戰爭起,日本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賭國運”,而不幸的是,山本在美國期間還有另外一個收穫,喜歡上了賭博,自詡“可以在賭桌上贏來一艘戰列艦”,由於賭技出眾,據說摩洛哥賭場甚至禁止他入場。

換言之,他恰恰是個大賭徒,只不過是賭桌換成了太平洋戰場,賭注是日本列島。




就戰術而言,聯合艦隊需要保持無線電靜默,自瀨戶內海出發,長途奔襲3500海里,歷時近兩週時間(聯合艦隊11月26日就已啟錨),途中被任何美軍飛機或艦船發現都將功虧一簣,這也是一場豪賭。海軍軍令部一些參謀表示反對這一“Z計劃”,山本五十六便已辭職相脅,終獲批准。

1941年12月2日,美國人拒絕日本條件的《赫爾照會》送達東京,日本決計開戰。下午5時30分,山本五十六給南雲忠一的機動部隊發去了“攀登新高峰1208”的密電,意即12月8日開始攻擊珍珠港。

歷史走向轉折,再無回頭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