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有沒有篡奪皇位?

劉波的朋友圈


雍正篡位,這樣的情節放在小說、影視劇里加以渲染,確實是十分精彩。改遺詔說民間傳聞的有模有樣,但都經不起推敲。比如“於”字繁體字寫法是“於”,再加上詔書上有滿文、“皇十四子”這種稱呼方式都讓改遺詔無從下手(苦於PS出的晚啊!)。其他回答關於這方面已經比較多了,我就不囉嗦了。


先說結論,再說為什麼。

我比較傾向雍正合法繼位。



我們從康熙的角度來看一看。

康熙小朋友幼年父母相繼去世,他奶奶把他帶大的。這位老奶奶在培養皇帝方面的經驗那是相當的豐富,玄燁呢也確實是這塊料。登基之後誅除權臣鰲拜、剿滅吳三桂、收復臺灣、平定葛爾丹,這一生大有作為。



他晚年感慨,皇帝做到二十年時,不敢想三十年、四十年,如今做了五十多年皇帝。雖然沒有像他孫子晚年自詡“十全老人”,卻也是對自己一生很滿意。眼下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的身後事。

自己傾盡一生心血栽培的太子,廢了(他與胤礽之間的故事太多,有機會再細說)。他自己心裡最苦,這麼多年富力強的兒子們,虎視眈眈的盯著他的位置,他也怕,怕不能善終。



當年第一次廢太子時,大批粉絲簇擁著八阿哥胤禩衝了出來,大有一波流拿下東宮的氣勢,嚇得康熙趕緊把胤礽復位頂上。

老八確實有能力、有人氣,可康熙就是看不上他那股“陰”勁兒,說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

老十四胤禵是康熙很喜歡的,如果當時康熙再年輕一點,也許他會再培養出一個太子來。但他老了、累了,時間和精力不允許了。讓胤禵領兵西征,是讓遠離是非漩渦中心,免得做出什麼忤逆之舉自己更傷心。

當然支走老十四也是給四阿哥胤禛鋪路。胤禛不是他最喜歡的,但可能是他認為最適合的。當年胤禛一直支持太子,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給康熙留下好印象。康熙晚年執政時,一味的寬縱造成國庫虧空,也許選一位性格剛毅、做事果決的人作為後世之主是對國家的提振。

再有胤禛的兒子弘曆,康熙十分喜愛。據《清史稿》中記載:

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受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


有這麼一個好孫子,四阿哥又加分了。



當然四阿哥自己默默運作多年,內有步軍統領隆科多、外有川陝總督年羹堯支持,穩穩地奉詔即位了。


聽我說道


康熙、乾隆、雍正應該算是大家最熟悉的清朝皇帝,三位都是電視劇裡面的常客。雖然雍正沒有他父親和兒子有名,但是如果不是雍正帝中間的勤奮,自然也不可能有這樣的盛世出現。

他剛繼位的時候國庫被康熙消耗的所剩無幾,為了很好的提醒自己他特意命人打造了一塊“不逸”的牌匾掛在御案。在位十三年間批閱奏摺的數量達到35000餘件,雍正大約每天休息的時間只有四個小時,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處理政務,晚上到十二點才睡覺,這種模式應該只在高考的時候才會出現,我們堅持三個月,而他卻堅持了十三年,唯一休息的時間就是生日。如果不是雍正,我們也無法清朝會是一個什麼走向?

而對於雍正最大的一個疑點就是他是否真的是皇位繼承人,對於這一件事歷史上面就有著很多的猜測,不少的傳言都是他趁老十四在外面帶兵之際,毒死康熙,偽造假的聖旨,自己坐上了皇位。甚至還有的分析是覺得年羹堯才是雍正真的親生親生父親,他為了自己的兒子修改了康熙原本的詔書,所以他也才會在雍正繼位以後得到重用。當然這樣的說法都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就拿秦始皇來說,為什麼他要殺害呂不韋?其實是一樣的原因,帝王的眼裡容不下任何的沙子。

雍正繼位之後的表現也告訴我們他不會是這麼殘忍的人。傳位詔書是多麼關鍵的東西,那裡這麼可能就做的了手腳,康熙是誰?就算老了也不可能到這樣的地步。這份詔書在現在也是被保存的很好的,它被存放在臺北的博物館裡面,跟著蔣介石從大陸過去的,根據這份遺蹟我們還是可以很清楚的看見當時的史實。“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所以老四這個位置是真的,他也是憑藉自己能力得到的。

那麼為社麼在雍正繼位這個問題上有著這麼多的爭議,其實很大一部分也和康熙自己有關,第一廢太子之後不立。二皇子在被廢除太子之位以後,讓剩下的九個皇子看見了自己登上大寶的希望,於是便開始了九子奪嫡之爭,如果此時的康熙能夠早立太子那麼也不會出現這麼多的事情,他自己也舉棋不定,開始意圖傾向八阿哥,後面又轉為四阿哥,接著又是十四阿哥,這樣也使得雍正繼位多了不少的疑點。

第二、為什麼會在關鍵時刻派十四阿哥出征,並且還給了他大將軍王的稱號。康熙也知道自己快要去世,偏偏還要在這個時候讓老十四離開,而且給他大將軍的稱號就好了,為何還要在後面加一個王字,這不是讓其他人覺得皇位應該是給老十四的?

第三、讓年羹堯和科隆多傳旨。康熙自己應該非常清楚,這兩個大臣和雍正的關係特別好,讓他們作為最後拿詔書和傳旨的大臣,如果不是想把皇位給四阿哥,那就是想陷他於篡位的罪名之中。

其實這段歷史究竟是怎樣的,真的和我們無關,雍正是篡位還是真的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們現在也很難考證,但是他在位的時候做出的那些貢獻就已經說明他是一個好的皇帝,而且他的兒子不也一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段歷史已經發生,我們不可能改變什麼,我們能做的就是以史為鑑,不斷向前。

如果文中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或者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就是在評論裡面告訴小徐,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不勝感激。


大小徐說歷史



雍正到底有沒有篡奪皇位?

這個問題,目前只能尋找一個較為合理的答案,而不能保證這就是真實的答案。畢竟,歷史的真相已經永沉史海,史學家和考古家迄今都沒能找出篡位有否的鐵證。

對封建帝國而言,皇位的繼承乃是帝國的根本大事,康熙號稱“千古一帝”、“世之明君”,自然認識到此事的重要性。所以,嫡長子胤礽剛滿週歲,康熙就參照漢族封建王朝的“嫡長制”,將之冊立為皇太子。

不過,康熙兒子很多(共有三十五個),在位時間很長(六十年)。則在漫長的歲月裡,皇太子胤礽就遭到了其他意欲染指儲君大位的皇子的圍攻。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他只好鋌而走險,準備快刀斬亂麻,通過搞宮廷政變來搶班奪權,把生米做成熟飯,讓其他皇子死心。結果,慘遭廢黜(兩次),徹底與皇位無緣。

皇太子被廢,儲位虛懸,眾皇子的明爭暗鬥更為殘酷、激烈。

其中,鋒芒已露的有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允禵五人。

其餘皇子如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五子胤禑、皇十七子胤禮等等則以前面五人為老大,各自站隊,分開陣營廝殺。

皇長子胤禔看到唯一的嫡子已被廢,認為儲位必屬長子,得意忘形,向康熙提出誅殺胤礽,以絕後患。

康熙氣怒胤禔沒有骨肉手足情,痛斥其“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是“亂臣賊子”。

皇三子胤祉於是在此關鍵時刻,對胤禔發起致命一擊,揭發他曾用巫術鎮魘皇太子胤礽。

胤禔因此被革去郡王,幽禁。

嫡長子胤礽、皇長子胤禔被除,皇三子胤祉以為論序當是自己得立,哪料勢力最大、對儲位慾望最強烈的皇八子胤禩急吼吼地冒出頭,將他壓了下去。

皇八子胤禩氣勢太盛,咄咄逼人,康熙不喜歡。

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康熙在京師暢春園搞了一次選舉皇太子的“官意測驗”,要滿漢文武官員在諸皇子中舉奏一人為皇太子。皇八子黨群龐大,很多官員都書“八阿哥”三字於紙。

康熙大出意料,大罵這些官員,說他們“殊屬可恨”。

皇八子胤禩看見皇父出爾反爾,不遵照“官意測驗”結果立儲,還斥罵自己的死黨,殺氣大盛。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病重,皇八子胤禩挑釁似的給父親進獻了一隻將斃之鷹,意存嘲弄。

康熙氣得幾乎說不出話,憤恨怒罵:“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為了化解來自皇八子胤禩的危險氣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任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授命西征。

康熙這麼做,是鑑於胤禵和皇八子胤禩走得太近,因此調虎離山,削弱皇八子胤禩的實力,減輕京師的威脅,暫時消餌“興兵逼位”的危險。

嫡長子胤礽之外,對儲位虎視眈眈的五人已排除其四(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允禵),就只剩下皇四子胤禛了。

康熙雖然沒有公開指定皇四子胤禛為儲,但從種種跡象看來,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就是康熙心中的最佳繼位人選。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廢黜皇太子胤礽,以皇長子胤禔為代表的好幾個皇子都喜形於色,向康熙提議要斬除掉胤礽。胤禛以骨肉手足之情出面為胤礽保奏。康熙聖心大慰,連連稱讚胤禛,說他“性量過人,深明大義”“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

康熙重立胤礽,對幾個成年的兒子一一作了點評,對胤禛評價極高。他說:“四阿哥(胤禛)是朕親自撫育長大的,他在幼年時心性不定,但極能體察朕的意思,愛朕之心殷勤懇切,可謂至純至孝。”

康熙忌恨諸皇子拉幫結黨,先後清除了皇太子黨、皇長子黨,但面對勢力龐大、朝內外盤根錯節的皇八子黨,只能哀嚎說:“此人黨羽甚惡,陰險已極,即朕亦畏之。”當他得知胤禛的皇四子黨有朝臣中大學士馬齊等,還有封疆大吏中的川陝總督年羹堯等,非但沒有氣怒,反而多了幾分欣喜,在第二次廢儲之後,將“眷注”集中於胤禛,多次予胤禛以重任:

一、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康熙“御極”六十週年的紀念日,安排胤禛率皇十二子胤祹等人前往奉天祭永陵、福陵、昭陵。

二、同年三月,安排胤禛率大學士等磨勘會試中式卷,進行檢查。

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安排胤禛率諸大臣查勘倉庫。

四、同年十一月初七,康熙患病,指定胤禛代行十五日冬至郊祀的祭天大禮。

……

康熙沒有等到十一月十五日冬至到來,崩於十三日晚。

當日清晨,康熙自知大限已到,急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共七個皇子和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繼位人選和繼位事宜。

宣佈完繼位大事,康熙又命人到天壇齋所召回皇四子胤禛,改派鎮國公吳爾佔祭天。

胤禛從天壇趕到暢春園,短短一天裡,被康熙帝召見了三次。

這個時候,皇長子胤禔被監守,次子即廢太子胤礽被禁錮,五子胤祺因為冬至將臨而被派往孝陵行祭禮,十四子胤禵正在西部領兵作戰,而幾位年幼的皇子十五子胤禑、十七胤禮、二十子胤禕跪在康熙帝寢宮外,沒有聆聽皇父諭旨。

當天晚上八點左右,康熙撒手塵寰。

即從康熙傳位的過程來看,胤禛應該是屬於正常繼位。

但是,世人卻對其繼位產生種種猜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

主要是胤禛自己有許多表現讓人浮想聯翩。

一、胤禛繼承大統,改年號雍正,坐擁四海。但他的母親烏雅氏卻很不屑,異常冷淡地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新皇帝準備舉行登極大典,先給皇太后行禮,烏雅氏不肯配合,說:“向我行禮?沒那必要,也跟我毫無關係。況且先帝剛剛駕崩,我不穿喪服而穿朝服來接受新皇帝行禮,實在心中不安。”

新皇帝給皇太后上徽號,烏雅氏也不受,冷冷地說:“安葬先帝的大事正在舉行,我心情沉痛,沒時間考慮別的東西。”

隨後又拒絕搬入由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或寧壽宮,一直住在當妃子時所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直到病死。

烏雅氏不受禮、不接尊號、不移宮等行為,讓人猜疑雍正得位不正,甚至有“軾殺君父”之嫌疑;烏雅氏病死,人們更認為雍正還有“逼死母后”之嫌。

二、雍正帝繼承皇位之日,就關閉京城九門六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待坐穩了龍椅,就逐次對諸兄弟下手。封廢太子胤礽為理郡王,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之移居幽禁(一年之後,胤礽神秘死去)。對於皇三子胤祉,雍正以“與太子素親睦”為由,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隨後又幽禁於景山永安亭。先前爭儲風頭最盛的皇八子胤禩最慘,雍正削其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將其折磨至死。皇九子胤禟是皇八子胤禩的死黨,雍正革去其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其名為“塞思黑”,同樣將之折磨死。皇十四子胤禵,與雍正一母同胞,雍正總算網開一面,僅將之禁錮於景山壽皇殿(乾隆繼位後,才得開釋)。

三、對待兄弟是這樣的心狠手辣,對待擁戴他登上帝位的心腹大臣如隆科多、年羹堯等人,也有卸磨殺驢、殺人滅口之嫌。雍正在處死隆科多之前,先將之圈禁在康熙駕崩的暢春園附近。隆科多悲愴無限,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而圈禁了一年多,隆科多就莫名其妙地掛了。

四、雍正即位不足一年,就急匆匆地開創了清朝秘密建儲的制度——親自書寫儲君皇太子名字後裝於匣內,安放於乾清宮順治皇帝所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接著,別書密旨一道,藏於內府。這在世人看來,分明就是預防自己“軾殺君父”的悲劇重演。

五、在曾靜案中,雍正頒行《大義覺迷錄》,為“奪嫡”之說辯解,口口聲聲稱自己有皇考遺詔,但始終沒有示人,讓人疑竇叢生。《大義覺迷錄》也因此沒有達到申“大義”而“覺迷”的目的,以至乾隆即位後,迅速把《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不許流傳。

六、康熙生前在暢春園居住,雍正繼位後,一直到死,都不踏入暢春園半步;康熙生前喜到木蘭圍場秋獮,雍正在位十三年,沒行過一次秋獮;康熙與父親順治帝葬在清東陵(後來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也都葬在清東陵)。雍正上臺後,沒有把自己的陵址定在皇父康熙身邊,而是在距皇父景陵600多里遠的易縣泰寧山下另開闢了一個新的皇家陵園—西陵。這些反常表現,這在世人看來,不是心中有鬼又是什麼?!

……

雍正登帝位後,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為還有很多。儘管,每一項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為,他、或愛護他的人,都有一套事出偶然而貌似合理的解釋,但若把所有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為堆砌在一起,則所有的偶然將不復存在,貌似合理的解釋也變成異常蒼白。

這,就是雍正篡位與否的爭論至今仍喧騰不息的原因吧。


覃仕勇說史



公元1722年,康熙帝駕崩,遺詔公佈,傳位給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登基之謎也是清朝最撲所迷離的懸案之一。

人們爭論的焦點是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一種觀點說,康熙帝就是傳位給四皇子胤禛;另一種觀點是康熙其實傳位給十四皇子,雍正篡改了遺詔。甚至還有傳說,說雍正給康熙灌了一碗毒參湯,然後康熙就一命嗚呼了;還有年羹堯改詔之說,雍正的母親私通年羹堯,入宮八月就生下雍正,改詔是年羹堯做的。

先說一說雍正到底有沒有篡改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其實,按照清朝行文慣例,允禵在書寫時要寫成“皇十四子”,胤禛要寫為“皇四子”,前面的“皇”字不能省略,如果把“十”改成“於”,就讀不通了。這一點說明,改詔不可能。第二點是,當時沒有漢子的簡化字,“於”的繁體是“於”,把“十“改成”於”,還不留痕跡,基本上不可能。第三點是,清朝的遺詔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滿文的書寫由字母拼成,“皇四子”與“皇十四子”拼寫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雍正不可能輕而易舉修改字母。所以,史學家們研究後否定了篡改詔書之說。

再說一下雍正毒殺康熙。經過對史料的研究,學者認為毒殺一說很難成立。一個原因是,史料記載,康熙帝對醫藥頗有研究,他曾經明確說過:人參大補,不適合北方人的身體。怎麼可能在病重的時候接一碗參湯呢。另外,如果雍正下毒,旁邊有太監宮女,任何給皇上進獻的食物,都要通過銀針試毒,太監試吃等多道程序,一一檢查無異樣,才會放行。而且,如果雍正想表孝心,他那麼聰明能幹,怎麼會獻一碗父親不喜歡的參湯呢?綜上,學者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

那為什麼坊間會有這些多人質疑雍正呢?這可能是與雍正執政期間得罪了太多的文人。據資料顯示,文字獄在雍正年間是最多的,三天兩頭地抄讀書人的家,因此獲得稱號“抄家皇帝”。大名鼎鼎的曹雪芹家就是被雍正抄的,就此沒落,當時曹雪芹還小,如果沒有這件事,恐怕也沒有四大名著之《紅樓夢》了。當時有個不得志的讀書人叫曾靜寫了一篇文章,文章中列舉了雍正改詔篡位、屠殺兄弟等等十大罪狀。

後來雍正自證清白,在雍正七年寫下了《大義覺迷錄》,一一反駁了曾靜列舉的罪狀,但是沒想到的事,這本書沒有為雍正洗脫罪名,反而越描越黑,之前不知道的人都知道了,覺得雍正這樣大張旗鼓得寫書自辨,就是在掩蓋什麼。古人云,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所以,雍正此舉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那麼,康熙帝為何會選擇雍正當皇帝呢?史學家們認為,雖然康熙兒子多達35個,但是有能力的就只有四五個,比如,皇太子胤礽,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太子曾兩立兩廢,不在康熙的考慮之內,皇八子是庶出,真正能夠繼承皇權的就只剩下皇四子和皇十四子,他們是皇后所生,正宗嫡子。

現在博物館裡有一份“康熙傳位遺詔”的存檔,這份遺詔的文字,自右向左,從上往下,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約1700餘字,第一部分主要是寫康熙的功績,第二部分,宣告了傳位之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位……”如果這份遺詔確出康熙之手,那麼三百多年來的雍正繼位之謎,就此解開了。但是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

一些學者認為,從歷史角度而言,康熙選擇雍正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雍正個人能力強,有繼承大統之才,可以委託重任。二是,康熙晚年,官員貪汙腐敗嚴重,而自己又沒有治理好,所以需要一個具有鐵手腕的皇子對整治吏治,以保大清萬年基業。三是,康熙非常喜歡雍正的兒子弘曆,為了保住弘曆順利登上皇位,便把雍正作為一個跳板。

不管怎麼說,雍正在位期間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沒有雍正十三年的勤政,就沒有後來的“康乾盛世”。


蔡駿


雍正名叫愛新覺羅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378年。他的生母烏雅氏出身比較低微,所以雍正滿月的時候,就被交給佟佳懿仁皇后來撫養,懿仁皇后是佟國維的女兒,隆科多是懿仁皇后的兄弟,也就是雍正的舅舅。

懿仁皇后沒有生皇子,只生過一個女兒,比較早就去世了。

康熙三十五年,四阿哥隨康熙徵噶爾丹,管正紅旗大營。他雖然沒有參戰,但是他寫了兩首詩來讚揚康熙。

康熙三十七歲,四阿哥封為貝勒。康熙三十九年,四阿哥跟隨康熙帝巡視永定河。康熙四十一年,隨康熙上五臺山。康熙四十二年,隨康熙下江南,看治理黃河與淮河的情況。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罷黜了太子二阿哥,康熙要重立太子,四阿哥仍支持二阿哥,同時與八阿哥也表持了不錯的關係。

康熙四十八年,二阿哥重新被立為太子,封四阿哥為雍親王,各阿哥爭儲位比較厲害。

康熙五十年,二阿哥再次被廢。八阿哥因為到處活動,朝中支持者也比較多,所以康熙帝就斥責了八阿哥。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任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聲譽越來越高,很有可能成為儲君。四阿哥,很會治國,也很會韜光養晦,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儒道釋,自稱是天下第一閒人。

康熙六十年,康熙的六十週歲生日,康熙命他到盛京祭祀祖陵,回去之後又負責會試事務,冬至的時候,還代康熙帝在南郊祭天,康熙六十一年,再次代康熙帝冬至祭天。

從康熙的最後幾年,四阿哥替康熙帝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康熙確實是傳位給四阿哥的,另外步軍統領的隆科多也是與四阿哥比較親近。

如果康熙想傳位給十四阿哥,是不大可能在自己年紀比較大的時候,還讓讓出任撫軍大將軍,畢竟自古有太子監國的慣例。四阿哥之所以能成功,也主要是他才德兼備,另外做事務實,在康熙帝與其他阿哥面前都比較低調。


歷史簡單說


雍正當皇子時肯定是有過奪嫡的行動。但如果說篡位為帝,我個人認為絕不可能。

《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皇帝到南苑打獵,沒幾天十一月初七就生了病回到暢春園,再過幾天,十一月十三就死了,當時曾急召胤禛。急召雖然沒明說是召來傳位的,但也不排除這個很可能,很且有很大的可能性急召來就是為了傳位的。知道自己即將大行,最要緊的事就是傳位,如果不是為了傳位為什麼要急召?如果傳的不是胤禛,是別的皇子,那麼對於其他皇子康熙應該暫時都隔絕不至於在皇儲之前急召來。如果說康熙一直想傳位為胤禛的同母弟弟十四阿哥胤禵,那麼胤禵遠在西北知道自己身體有疾早就應該讓他守在自己身邊,不會一而再地把他放到那麼遠的地方。康熙知道自己不豫嗎?肯定知道。五十四年十月就說過因為生病右手不能寫字;五十六年也說自從廢了太子胤礽就身體不如從前;五十七年又說自己稍稍早起就手顫頭搖或者心跳。作為一個曾經廢了皇儲的皇帝,在繼位問題上肯定加倍小心,絕不會讓自己的繼承人再出問題,所以一定不會是胤禵。

至於說到最直接的證據傳位遺詔字跡潦草有塗抹所以讓後人有所懷疑那就更不成立。如果雍正真是篡位的,肯定心虛,一定會把遺詔弄得看不出破綻。正因為不是篡位,遺詔上說的是實話,所以才沒想著再弄一份,那樣反倒落了造假的口實。

有可能是雍正的繼位是康熙口頭傳位,然後雍正又讓人把口諭寫成了文字。這肯定不能算篡位。至於康熙為什麼不早早準備好遺詔?很好理解,因為在繼承人上出過大問題,兩立兩廢,很怕再出問題影響自己的聲譽,所以格外小心,不想過早形成文字,以至於事到最後已經不由人,就只能口頭傳諭。


沅汰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馬巧玲

關於雍正繼位的問題,很多人大概是深受近幾年的清宮劇的影響,尤其是看到雍正繼位後對於兄弟、異己的打死誅殺,無論這種殺戮是像影視劇中所說的為了某一位女子,還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回應母親偏愛、不受父親待見的冷淡待遇,總之在大多數人看來雍正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篡位者。要是這皇位名正言順,那麼為什麼繼位之後這麼大變化?


首先我們從清朝的詔書來說起。第一,清朝的詔書是採用墨筆楷書,滿漢文字合璧,朱圈句讀。詔文格式: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然後合於中幅而書日期,並鈐蓋“制誥之寶”或“敕命之寶”。我們以道光皇帝頒佈的詔書為例可以看一下皇室的遺詔格式。左邊是滿文,右邊是漢文。

第二,很多人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四阿哥胤禵,況且無論是母愛還是父愛,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沒有可比性。晚年的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一個重兵在手,軍權在握,另一個閒雲野鶴,從康熙的重視程度上來說,十四更有繼位的可能性。依舊是從詔書中來尋找,皇四子胤禵和皇十四子胤禛的滿文是這樣的,這是兩者在詔書中的滿文的寫法的差別。

第三,就是大眾所認為的詔書中有一個“傳位十四子”,被雍正改為“傳位於四子”,這個我們也要在這裡說明一下,清朝清朝對皇子的稱呼,一般不會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這些稱呼之前冠於“皇”字,稱他們為皇四子、皇十四子。按照這一習慣,遺詔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那麼如果將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唸不通了。第二,清代“於”、“於”二字是不通用的,傳位給誰,應該用“於”字,用“於”字是說不通的。

以上三點是從詔書中可以說明雍正是沒有篡奪皇位的。此外,所謂遺詔就是皇帝駕崩後大臣根據皇帝的之意寫的,那麼康熙晚年對於十四阿哥的重視要遠遠大於四阿哥,因為十四阿哥可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王,但是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的皇帝們,哪個是因為在外征戰回來因為軍功而順利得到皇位的呢?歷史上僅有的幾個軍功顯赫最後當皇帝的大都是手下本來就是文臣武將都有,況且皇帝重要的不是軍功顯赫會打仗,而是如何運籌帷幄,是管理朝政,掌控大局的能力。


季我努學社


雍正是通過什麼手段上位的?是不是篡位?

因為沒有記載,雍正到底有沒有篡奪皇位?只能是進行推斷。皇位的誘惑如此之大,如果有機會雍正應該會下手的。至於說什麼父子兄弟親情完全不存在,和雍正爭奪皇位的就是他的同胞弟弟十四阿哥胤禎。

一、雍正有沒有作案動機

在爭奪皇位大戰“九子奪嫡”前期,雍正是支持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的。並且在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仍然堅持支持二阿哥胤礽當太子,在胤礽第而次廢黜後,才決心自己爭皇帝。

為了爭奪儲位,雍正韜光養晦,表現的像“天下第一閒人”,實際上,在向康熙展示自己的誠孝和務實,並逐漸打敗了其他拉幫結夥、勾心鬥角的兄弟。

在康熙臨死之前,實際上有可能即位的就只有雍正和他的同胞弟弟十四阿哥胤禎。這樣一個富有心機和隱忍的阿哥,絕對不會輕易放棄。

所以說,雍正有作案動機,有必要、有機會的話雍正一定會行動的。

二、雍正有沒有作案時間

1722年,康熙在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駕崩,終年69歲。當時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只有雍正在京、在“八爺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四爺黨”具有充足的時間為篡位做好一切準備。

三、雍正有沒有作案“工具”

雍正當了這麼多年皇子,也不是沒有準備的。康熙的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就是雍正得的人。康熙死後,康熙的遺旨就是由隆科多宣讀的,所以雍正完全可以在遺旨上做手腳,甚至是換一份符合自己心意的聖旨。聖旨的內容當然是由雍正繼承皇位。

並且,在雍正即位之後,還有一批皇子心有不甘,雍正通過年羹堯控制和穩定了西北地區,保證自己順利交接清朝政權。並在之後陸續清除了自己的政敵。而隆科多和年羹堯也都被雍正殺害了,有可能是殺人滅口。

並且雍正發明並實施了秘密立儲的方法,是以後清朝皇位交接都比較順利,歷代皇帝政治屬性也比較高。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歷史公元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雍正是清朝歷史上存在感較低的一位帝王,也是一位被低估的帝王!雍正有沒有篡位?這種說法的由來到底是為什麼?下面我就來談談:

康熙是清朝秘密立儲的開篇,太子胤礽被廢后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康熙為了江山的穩定交接,也是為了暗中觀察眾阿哥的能力,採用了傳遺詔的形式來完成政權交接!這就為後世人的猜測埋下了伏筆!這也是雍正有可能篡位的重要依據!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康熙直到駕崩也沒有明確表示對哪位阿哥有著青睞之情,層層迷霧下雍正的突然登基難免會給人留下遐想的空間!

但我要說的是,雍正篡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遺詔更改的可能性更是子虛烏有!這只是後世一種低級的猜測而已!究其原因還是雍正得罪人太多了!

雍正在位13年,清朝經歷了康熙的興盛,實際上有衰落的趨勢,這時的雍正運用了鐵腕政策迅速的將清朝拉回了正規,使得康熙盛世變成了康乾盛世!雍正的傳幫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雍正的攤丁入畝損害了地主的利益!火耗歸公動了官員的蛋糕!世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把達官顯貴得罪了個遍!包括旗人都恨雍正!這些勢力如果想詆譭雍正,肯定就不是簡單的“三人成虎”了!

雍正是好皇帝,是個負責的皇帝。這就夠了!篡不篡位他都是明君聖主!流言永遠戰勝不了民心!我是寅哥解惑!希望我的回答能獲得大家的認可!感謝閱讀!



寅哥解惑


關於歷史上雍正到底有沒有篡奪皇位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多麼的難以確認,畢竟,有康熙的《遺詔》,同時所有的正史都沒有“雍正篡位”的蛛絲馬跡。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

在康熙傳位給四阿哥胤禛的這件事上,最大的疑問,也是懷疑派的唯一的支持依據,就是康熙駕崩的時候,皇位繼承人呼聲最高的十四阿哥胤禵並不在康熙身邊,倒是自稱“散逸之人”的四阿哥胤禛在皇宮陪著康熙,並得到了傳位詔書。

這個證據,或者說所謂的不正常,都來自於一個假設:那就是以康熙真的有意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

問題是這個假設的可信度究竟有點大呢?

康熙朝後期,九子奪嫡已經白熱化,看似形勢混亂不堪,但是實際上在太子二次被廢的時候,公認的皇位繼承人的人選就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兩個人了。

皇八子胤禩早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公開推舉太子,他以壓倒性優勢脫穎而出之時就因為遭到了康熙深深的猜忌並由此產生厭惡而出局了,只是胤禩自己不覺得而已。同時這個皇八子的“庶出”身份以及生母地位的卑微,使得這位八王爺的競爭優勢大打折扣。

九子奪嫡到最後變成了親兄弟之間的“龍虎鬥”。不過兩位當中,弟弟十四阿哥胤禵自視太高而產生了“康熙有把皇位傳於自己”的幻覺而已。

其實,僅就康熙病重之時並未急招遠在西北的胤禵這個“撫遠大將軍王”這一點來說,康熙似乎並沒有要把大位傳給胤禵的意思。

把一個心中確認的儲君扔到西北打仗是幾個意思?

但是,在民間,還是一直在盛傳“雍正奪權篡位”的故事,這些故事版本較多,講的也很扣人心絃。

歸納一下大約有兩個故事。第一個是“篡改遺詔”,第二個是“弒君篡位”。

篡改遺詔,有兩種版本,第一種版本是將遺詔中“傳位十四子”,攢改為“傳位於四子”——改“十”為“於”。這個幾乎是一個“現代的版本”,“於”和“於”在清朝康熙年間似乎還沒有通用之說。

第二種篡改版本,是說把“傳位十四子”攢改為“傳位第四子”——把“十”改成了“第”,這個看起來更逼真一些。電視劇《雍正王朝》就採用了這個版本。

當然,篡改詔書一說,從本質上是不成立的,因為傳位詔書是“滿漢雙語”書寫,改了漢文,改不了滿文。

看樣子篡改詔書一說,最多就是文人們茶餘飯後拿雍正出出氣而已,沒有可信度。

順便說一句,篡改詔書,離不開一個人的配合,這個人就是隆科多,因為傳位詔書就在他手裡。

第二個故事,就是雍正在康熙病重期間用一碗下了毒的參湯毒死了康熙,然後夥同隆科多偽造了康熙的傳位詔書,。

這個罪名在封建王朝可就打大了去了!弒君,矯詔篡位,這儼然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天下人得而誅之的暴虐之人!這個故事就比較狠了,當然為了讓這個故事更加有戲劇性,增加了雍正之死的情節,安排了一個“呂四娘”把雍正給殺了——一個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結局。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就是那些反對雍正的人都不相信,但是因為這個故事比較解恨,所以,這個故事就不僅僅是拿雍正消遣取樂,而是赤裸裸的“栽贓洩憤”了。

第一個故事,相信的人多是文人士紳和官員,第二個故事,相信的人就大多是普通百姓了。因為第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個陰謀,而第二個故事則更像是一出大戲。

關於弒君一說,其實很好分辨其真偽,康熙皇帝不會隨便去喝什麼人進獻的參湯,他的兒子們也不行。雍正進獻參湯如果能到了康熙的嘴裡,不知道要經過多少道手續,雍正很難一路買通。

但是雍正“謀權篡位”一說,並不是後人編排的故事,雍正本朝就已經傳播的沸沸揚揚。這也是後來的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我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雍正這個皇位的確是“爭來的”。

在中國歷史上,像雍正這樣的既不是嫡長子,又不是皇長子的身份,全憑在“儲君爭奪戰”當中靠實力,靠計謀殺出一條“血路”,最終登上皇位的皇子實在是“獨一無二”。

這種背景下,失敗的皇子,無論之前是哪黨哪派,肯定是不服氣,必然聯合起來想方設法的要和雍正對著幹,至少不能讓雍正舒舒服服的當這個皇帝。事實上,在雍正登基之初,無論是“八王黨”還是老十四,都是明裡暗裡的不合作,甚至背地裡搞陰謀,搞破壞。尤其是在老八胤禩和他的同黨被雍正徹底清除之後,他們利用家奴隨從被髮配雲南的機會,開始沿途散播謠言,噁心雍正,其中“得位不正”就是核心內容之一。

第二,雍正登基之後,在不長時間裡先後處置了在幫助和支持他登基的兩位功臣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被賜死,隆科多被圈禁,在客觀上也造成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不良影響,更加使得民間對雍正繼承大統的背後的內幕“品頭論足”的聲音多了起來。

第三,雍正對他的親弟弟,也是皇儲之爭的對手十四阿哥胤禵的態度和處置,也讓大家感到疑惑。

固執的認為“儲君”應該是自己的老十四胤禵,對於雍正最終能登上皇帝寶座很不服氣,從西北迴到京城開始,就表現出不合作,不服氣,不服軟的態度,雍正對此也是非常惱火,奪爵,軟禁,做的也是相當絕情。似乎也在隱隱約約的佐證大家的猜測。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雍正推行的新政,既損害了士紳們的利益,也得罪了天下讀書人。

雍正推行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剝奪了“考取功名”的文人特權,同時攤丁入畝的政策,也嚴重侵害了士紳們的切實利益。

中國的讀書人大多都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的廢物,但同時編幾個兒噁心甚至是誹謗雍正的故事還是綽綽有餘的。

於是,在雍正朝就出現了大量的雍正“得位不正”的傳說和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