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雍正帝繼承皇位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雍正繼承是先皇的遺言,大家怎麼看?

恰好89492866


雍正篡位,這樣的情節放在小說、影視劇里加以渲染,確實是十分精彩。改遺詔說民間傳聞的有模有樣,但都經不起推敲。比如“於”字繁體字寫法是“於”,再加上詔書上有滿文、“皇十四子”這種稱呼方式都讓改遺詔無從下手(苦於PS出的晚啊!)。其他回答關於這方面已經比較多了,我就不囉嗦了。


先說結論,再說為什麼。

我比較傾向雍正合法繼位。



我們從康熙的角度來看一看。

康熙小朋友幼年父母相繼去世,他奶奶把他帶大的。這位老奶奶在培養皇帝方面的經驗那是相當的豐富,玄燁呢也確實是這塊料。登基之後誅除權臣鰲拜、剿滅吳三桂、收復臺灣、平定葛爾丹,這一生大有作為。



他晚年感慨,皇帝做到二十年時,不敢想三十年、四十年,如今做了五十多年皇帝。雖然沒有像他孫子晚年自詡“十全老人”,卻也是對自己一生很滿意。眼下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的身後事。

自己傾盡一生心血栽培的太子,廢了(他與胤礽之間的故事太多,有機會再細說)。他自己心裡最苦,這麼多年富力強的兒子們,虎視眈眈的盯著他的位置,他也怕,怕不能善終。



當年第一次廢太子時,大批粉絲簇擁著八阿哥胤禩衝了出來,大有一波流拿下東宮的氣勢,嚇得康熙趕緊把胤礽復位頂上。

老八確實有能力、有人氣,可康熙就是看不上他那股“陰”勁兒,說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

老十四胤禵是康熙很喜歡的,如果當時康熙再年輕一點,也許他會再培養出一個太子來。但他老了、累了,時間和精力不允許了。讓胤禵領兵西征,是讓遠離是非漩渦中心,免得做出什麼忤逆之舉自己更傷心。

當然支走老十四也是給四阿哥胤禛鋪路。胤禛不是他最喜歡的,但可能是他認為最適合的。當年胤禛一直支持太子,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給康熙留下好印象。康熙晚年執政時,一味的寬縱造成國庫虧空,也許選一位性格剛毅、做事果決的人作為後世之主是對國家的提振。

再有胤禛的兒子弘曆,康熙十分喜愛。據《清史稿》中記載:

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受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

有這麼一個好孫子,四阿哥又加分了。



當然四阿哥自己默默運作多年,內有步軍統領隆科多、外有川陝總督年羹堯支持,穩穩地奉詔即位了。


聽我說道


向敬之

關於雍正即位的康熙遺言,至少有三種:

一是《聖祖實錄》和《世宗實錄》,康熙在臨終前召集多個年長皇子及隆科多,宣佈傳位皇四子胤禛,認為他“為人貴重,深肖朕躬”,即像自己。胤禛不在宣讀遺詔的現場,而是幾個小時後才到。

二是康熙駕崩第三天,宣讀大行皇帝遺詔:“皇四子為人貴重,事朕以孝,政事皆好,堪膺大任”(蕭奭《永憲錄》卷一)。康熙安排的輔政大臣,沒有皇子胤禩和胤祥,但多了一個領侍衛內大臣馬爾賽。

三是朝鮮李朝實錄,不認為胤禛至孝入選,而是因為康熙屬意胤禛之子弘曆,故而有立弘曆為皇太子的條件,才選擇傳位胤禛。

最後公佈的康熙遺詔,洋洋灑灑,大體內容是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公佈的《面諭》的翻版。康熙說過如果沒有遺詔,便以面諭為遺詔。果然,這個被胤禛和日夜隨侍康熙身邊的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充分利用,整理、抄錄出一份新的遺詔。遺詔簽署時間為康熙臨終之日,較之於面諭,條理清晰,思路縝密,全然不像處在昏迷狀態中的康熙遺言。

不僅如此,宣讀遺詔時,先有滿文版,漢文版沒有及時翻譯出來。無疑是臨時書寫,準備不充分。

而滿朝文武心裡,都明白康熙生前屬意的繼承者為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王胤禎。就連雍正生母德妃烏雅氏,對於大兒子的即位也是深表懷疑,故而對雍正尊其為仁壽皇太后採取了堅決抵制的態度,至死都不肯搬進例該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

對於這一切,雍正在遭到皇族宗室、八旗王公、勳戚後代及滿漢大臣的集體抵制下,不得不說是康熙一言定江山,使之被迫接受先皇的付託之重。所謂一言,即所謂的康熙遺言。


以禮觀書


對雍正繼位,史學家莫衷一是,正位說者有之,奪嫡之說有之,更有甚者,認為雍正皇奪嫡的證據似乎更為充分。他們認為,雍正繼位是奪嫡,證據有以下是幾點:(1)康熙意中的繼承者是皇十四子,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2)有的學者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3)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

對於眾多史學家的考證我不想評論,但我認為,以上佐證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原因:雍正能否繼位的最大原因不在本身、隆科多、年羹堯。最能影響雍正能否繼位的是康熙皇帝。從康熙皇帝本身分析,我認為雍正繼位有著不同的解釋。

康熙帝少年繼位,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葛爾丹、抗擊沙俄,勵精圖治、拓土開疆,使大清一舉躋身一流強國之列,奠定了中華版圖,從而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並稱“東西二帝“。像這樣一個皇帝會在雍正繼位中毫無影響嗎?會讓雍正篡位奪嫡嗎?我認為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像康熙帝這樣飽經風雨艱難創業的君主,對後世之君的要求絕不僅僅是恪盡孝道,寬厚仁和如此簡單,他需要的是一位守成進取之君。康熙年間,為鞏固統治,連年征戰,到康熙晚年已是國庫空虛,康熙為人寬厚仁和,以致晚年間吏治腐敗,貪汙成風。對此情形皇帝並非不知,但此時康熙帝已是有心無力,因而他定會把整飭朝綱的希望寄予後繼之君。縱觀康熙最為鍾愛的幾位皇子:皇二子、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二皇子復而又廢,八皇子胸有城府、待人寬厚但其黨羽甚眾且缺乏果敢、十四子年輕氣盛、有勇無謀,因而最能成為康熙心目中的繼位之君唯有四皇子胤禛。知子莫若父,胤禛雖表面衣服灑脫、不參黨爭、不聞政事,自號“圓明居士”一副超脫世外之情,但其暗中一直在積蓄實力,其與隆科多、年羹堯、胤祥等朝中要員交往非常,實力非同小覷。完全具備繼位實力。這些事不可能瞞住康熙皇帝,胤禛為人清廉,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選其繼位定能鐵腕手段肅清吏治、整飭朝綱。胤禛勤勉謹慎,意志堅強,只有具備如此條件,才能在江河日下的大清朝堅持己見,不懼各種力量,銳意改革。倘若將皇位交給其他皇子,清朝可能維持,但絕不可能中興,清朝霸業定會就此傾頹。正因為四皇子胤禛本身的這些特點,定能使他成為康熙心目中唯一一位守成進取之君,才能讓他繼承帝位。

康熙帝少年繼位,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以少年之身建下煌煌功業,其英明睿智、剛毅果敢可見一斑,這樣一位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君主會讓胤禛有機會篡改遺詔,更改自己屬意的皇位繼承人嗎?我認為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縱觀歷史,越是英明的君主,其權利慾愈強,對權力的敏感程度愈高;康熙帝皇子眾多,但其中若有公然覬覦皇位者,皇帝甚至不念骨肉親情,或貶謫或廢黜,絕不容情,就連皇太子也不例外。晚年的康熙對權力的敏感更高:凡大臣上疏立儲者,或處死,或入獄,絕不容情。如此一位君主是絕不會給人留機會更改皇位繼承人的。英明的君主在彌留之際一般都會將自己身後政事盡力安排妥當,為此,他們不惜使用一些非常手段:秦孝公彌留之際要以嬴氏族法密殺反對商鞅變法的公子虔與上大夫甘龍,並密賜商鞅一萬鐵騎以靖國護法;秦惠王臨終之際強令公主嬴華下嫁丞相張儀,讓張儀成為王族大臣以鞏固政局,東出爭霸。英明如康熙帝,即便病體彌留之際無法掌控權利細節,但此等關乎皇位繼承的大事皇帝還是遊刃有餘的。仔細分析康熙晚年的行為,不難看出皇帝早已將身後大事安排妥當了:破格擢升與胤禛關係密切的隆科多、年羹堯,先後拜隆科多為步軍統領,執掌京畿,封年羹堯為川陝總督,總軍政實權,於駕崩前夜密旨赦出被幽禁十年且和胤禛生死相交在軍中威望甚高的皇十三子胤祥。凡此種種都說明一個問題:皇帝在為新君胤禛安排臂膀,以使萬一在自己身後家國有變,新皇胤禛可以從容應對、安定天下。由康熙皇晚年對朝局的安排,可以看出胤禛才是皇帝屬意的繼承人。

有人說雍正篡改遺詔,奪了皇十四子的帝位:康熙臨終傳旨招十四皇子回京繼位但卻被隆科多留中不發,才使胤禛有機會問鼎皇位。我認為以康熙帝的謹慎應不會行此舉動。如果康熙屬意十四皇子為何在他從西北迴京後不將其留在身邊,明知自己時日無多卻仍將他派往西北領軍,飽經風雨的康熙帝不會不明白一個遠離權力中心的儲君是不可能順利繼位的,期間難免有著不可預知的變故,十四子朝中實力較小,一旦京城有變更是鞭長莫及。至於隆科多留中詔書則更顯牽強,皇帝不會不明白隆科多與胤禛的關係,如此重要的詔書又豈會假他之手,是皇帝對隆科多的過度自信還是決策失誤?按正常程序,十四皇子官居撫遠大將軍,領軍西北,傳於軍中的詔書應由兵部下發,絕不會落入身為步軍統領的隆科多之手;按非正常程序,皇帝身旁親信護衛何其之多,只需將密詔交於其中任何一人,情形也將大不相同,難道康熙帝身旁只有一個隆科多可信任了嗎?絕對不會。我個人認為:康熙將十四皇子派往西北的真正用意是為了保護這個兒子,皇帝深知即或選定繼承人,自己身後京城也必將危機重重,將愛子派出可使其在京城變亂時置身事外,不會捲入爭儲風波,從而保其安然一生。但十四皇子卻並未理解父皇的良苦用心,處處以皇位繼承人自居,對新皇雍正絕口否認,最終釀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劇。

有人認為雍正繼位後封鎖消息,緊閉九門,秘密調集軍隊,明顯是一種心虛表現,側面證明了其皇位來歷不正,從而將此作為了雍正奪嫡的鐵證。我認為這種說法相比於篡改遺詔之說更為荒唐。眾所周知,當新舊交替之時是一個王朝各種矛盾最為尖銳、鬥爭最為敏感之時,當此之時,繼位新君或主政權臣都會採取一些非常措施以最大限度的穩定朝綱、安定天下,防止各種勢力覬覦皇位;秦孝公薨於函谷關,商君衛鞅秘不發喪,而先遣太子嬴駟趕回咸陽穩定朝局、儘早繼位;秦武王東征洛陽,舉鼎身死,丞相甘茂下令封鎖消息,以武王染疾,戰事不利為名,班師咸陽,直至白起從燕國迎回新君嬴稷方始發佈武王死訊。古今中外,此等事例不勝枚舉,本為安定天下之非常舉措何以至雍正皇這就成為篡位奪嫡的鐵證?此等說法未免太過荒唐。

因而從康熙皇自身性格與其晚年舉措加以推斷,胤禛是康熙帝生前選定的唯一繼承人,用其話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因而我認為雍正繼位是名正言順的,是正位而非奪嫡。但此終歸一家之言,究竟雍正繼位真相如何,尚賴史學家與考古學家的不斷考證。

無論雍正皇正位或是奪嫡,他都沒有辜負康熙皇晚年期望,鐵腕手段整飭吏治、力排眾議銳意改革、設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改土歸流、攤丁入畝、管理西藏、安定邊河,治理朝政,夙興夜寐、嘔心瀝血,終使大清國富民強、府庫充盈、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終成乾隆時期“康乾盛世”之局面。從此而論,無論其帝位來源如何,雍正皇無疑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斯人已去,歷史無法重現,但我相信,隨著現代科技不斷進步,雍正繼位之謎終有一天會被揭開,這段隱秘的真相終會大白天下,歷史定會給我們一個真實的答案


兄弟大偉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為什麼人們會對雍正皇帝繼承皇位一事眾說紛紜。這是因為,當時康熙皇帝兒子眾多,據史料記載共有24個,其中成年且具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有9個,他們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9人之間又分為3大黨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太子自作自受被康熙廢了,太子黨失敗。接下來就是四爺黨和八爺黨的激烈鬥爭,四爺黨核心成員就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最終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勝出。八爺黨核心成員主要有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最終在四爺黨的競爭中完敗。其餘的大阿哥胤禔自不量力且太過張狂,康熙根本就瞧不上,眾兄弟也瞧他不上;三阿哥胤祉比較清高,專注學問,對皇位不甚感興趣,在三黨之中,誰也不去依附。這兩位在爭奪皇位中的影響和可能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清代康熙朝九子奪鏑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皇位鬥爭最為激烈,爭鬥時間最為長久,社會影響最為深遠。所以自清代康熙朝中後期以來至今300多年,關於雍正繼承皇位的歷史真相就一直眾說紛紜,既是歷史領域專家學者研究爭論的重點焦點,也是文學藝術領域演繹歷史故事的重要題材。

下面來說一下雍正繼承皇位到底是奉詔繼承,還是逆取上位。

關於雍正繼承皇位,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是奉詔繼承,另一種是矯詔繼承,還有一種是無詔繼承。

這三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和解釋。但以我看來,還是第一種奉詔繼承說比較靠譜。《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61年年底康熙皇帝病重期間,曾將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以及隆科多等少數幾個心腹大臣召集至病榻前,交待: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另外 一個有力證據即是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遺詔上面寫得和上述康熙在病榻前的交待一模一樣: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關於第二種說法矯詔(也即篡改遺詔)繼承說,本人認為不成立,也經不起推敲。此說法主要說的是,皇四子胤禛將康熙遺詔中“傳位十四子”這句話篡改為“傳位於四子”。要知道,在清朝,朝庭公文一般都用滿、漢兩種文字行文,不用說遺詔這樣極其重要的公文了。漢文行文方式將“十”字改為“於”字尚可能讓人相信,那滿文呢,是沒法進行這樣的篡改的。因此,這種說法基本上就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至於第三種說法無詔繼承說,與其說是太子黨和八爺黨在皇位鬥爭中失敗後的一種情感發洩,還不如說是造謠蠱惑人心更確切一些。我們普通小老百姓在於人爭鬥中落敗還心生不滿,心說勝者一方的壞話呢,何況是皇子之間皇位鬥爭這樣天大事情呢。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雍正是一位奇皇帝,死亡有謎,繼承皇位更是有謎。

傳位於四皇子和傳位於十四皇子,眾說紛紜。

但是,有點漢字功底的人都會對這種說法持有懷疑態度,因為,“於”的繁體字是“於”。這個於是沒法加一橫或者一豎來改動的。

所以,這種改動說顯然有問題。

但是,這並不是說明這個皇帝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從陰謀論角度出發,沒有了改字說,還有謀篡說,還有矯旨說等等呢,總之,欲加之辭何患無證?

歷史到底如何?我們未來人無從知曉,只能從紛亂的歷史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偷窺一二。

康熙兒子中有誰能當皇帝?

康熙的子女很多,兒子據說有35個,活下來的有24個。

康熙死的一手,老二十後面的都是10歲左右,即使十分聰明,也是不可能當皇帝的

所以,繼承者只能在前面那些成人中考慮。

其中,比較火的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後面還有七八九十,十三十四等等。

大阿哥胤褆,母親是惠妃,幼年頗為聰穎,很受康熙喜愛。26歲,受封為直郡王。明珠是他的舅舅。故而捲入了明珠和索額圖的朋黨之爭。後來由於整蠱太子,被軟禁。早早退出。

二阿哥胤礽,皇后嫡子。生下了皇子胤礽,一週歲的時候就被其冊封為太子。可惜是當太子時間太長了,以至於牢騷太多,最後被廢。

三子胤祉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對皇位不敢興趣。

四阿哥胤禛就是雍正,五阿哥無心,六阿哥早夭。

七子胤佑無心。

八阿哥胤禩有心,樂善好施,精明強幹,人稱“八賢王”,是雍正的最大對手。

九阿哥胤禟自幼聰明好學,嗜好讀書,善騎射,心眼多。

十阿哥莽撞型,不受待見。

十一阿哥夭折,十二阿哥心胸開闊,淡功名利祿。

十三阿哥胤祥性格開朗,為人謙和,頗具俠義風範,自幼與雍正交好。但是也由於莽撞,不被康熙列為候選。

十四子胤禵跟雍正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能力出眾,很受康熙重視。

其他阿哥都比較小。

看來雍正的主要敵人就是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所謂九子奪嫡,實則三個而已。

這其中,八和十四是一夥,老八是頭目,所以也是最有可能繼承大統的。

但是,為啥康熙沒有選擇他,選擇了雍正呢?

為啥沒選擇老八和老十四

老八倒黴就在於名聲太好了,太愛惜羽毛了,讓康熙看著不爽,認為這個孩子心眼不正

當然,老八都底心是否正,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老十四後期深受康熙重視,但是也沒有笑到最後。康熙死的時候,老十四傭兵在外,這就十分奇怪,若是康熙喜歡他,有意讓他繼承大統,應該放在身邊啊。所以看來康熙對他還是當成了一個將才,而不是帥才。

這樣,只有冷麵王爺雍正在了,不給他,給誰呢?

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運氣吧

個人認為,這三個都可以當皇帝,三選一,只有運氣,這運氣就在康熙的腦袋裡。


桃花一簇開無竹


由於康熙帝子嗣眾多,再加上生前對皇太子兩廢兩立,導致太子之位懸而未決進而引發九龍奪嫡,其實這一切都是康熙的優柔寡斷所致與後來者並沒有什麼關係。


關於雍正帝繼位的問題由於後世小說的描述導致許多人都潛意識的認為雍正帝繼位不合法,其實有些傳言稍微有點了解的都可以不攻自破,比如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將十改成於,要知道古文的於不是這樣寫的?

還有說大臣篡改詔書等比如隆科多,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隆科多隻是一個統領,頒佈聖旨尤其是遺詔問題,隆科多不夠格。至於其他的也都經不起推敲。

那麼問題來了雍正帝有什麼優勢呢?

在我看來有三點,一是他的生母和養母都受康熙帝寵愛,二有一個好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世的乾隆帝,康熙帝很喜歡這個孫兒。三最重要的就是雍正帝本身表現亮眼,他善於韜光養晦,籠絡人心,對於康熙帝交給他辦的事都做的不錯。

康熙帝又不糊塗,最後綜合考量之下雍正帝勝算最大。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關於他如何當上皇帝的歷來有兩種意見,1:康熙傳遺詔繼位,2:他矯詔篡位。

野史記載卻有5種之多。

1:康熙本來是傳位於十四子的可雍正把詔書中的“十”改為“於”字,於是詔書就變成傳位“於”四子了。雍正繼位後把老十四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了。

2:“隆科多改詔說”。康熙病重時下聖旨叫遠在西寧的老十四回京,要傳位於他,可隆科多詔書在手,沒發出去,等康熙死後,隆科多假傳聖旨立四皇子為皇帝。

3:“隆科多改紹說”另一版本: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後取點密詔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了”。

4:雍正投毒:康熙病重,四皇子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完就歸天了。

5:年羹堯改詔:,羊羹堯傳說和雍正母親有私情,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所以年羹堯改了密詔。

雍正是篡位還是繼位,按學術界的研究想改傳位詔書是不可能的,詔書是用兩種文字書寫,詔書中也不可能不寫傳位人的名字。

按篡位說的有人認為康熙去世突然,未來得及留下詔書,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了先機。

按正統繼位說的有認為沒實足的理由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即位何有理由的,詔書一般會加上“皇”字的,如傳位於皇四子,改“十”為“於”是設根據的。


溧陽吳師傅


雍正繼位是康熙皇帝的旨意,這一點現存的康熙遺詔可以佐證。之所以會眾說紛紜主要是康熙一朝太子兩立兩廢,康熙駕崩之前沒有再冊立太子,所以造成“九子奪嫡”的殘酷宮鬥上演,然而這並不代表康熙對繼承人沒有安排。

至於坊間傳言雍正矯詔簒改“傳位十四子”為“傳位於四子”只是在“九子奪謫”的事實上演繹出來的故事而已。

首先清朝皇帝的詔書是十分正式的文件,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詔書記載“傳位於皇四子”而非“傳位於四子”,再者清朝所用的漢字於正確書方式是“於”,而非現在簡化的漢字“於”,篡改是不可能的。


九品墨香


雍正繼位就是靠的“口詔”

首先要確定的是老四靠什麼登的基!有史料表明(雍正自己編寫的“大義”一書自己承認是靠口詔繼位,該書自己犯二太多在乾隆朝北列為禁書),他是靠康熙身邊隆科多傳的所謂“口詔”確定其繼承人的地位,就是說隆科多想說誰是繼任者誰就是繼任者,而隆科多作為九門提督早已被老四暗中收買成了四爺黨!後世流傳的詔書,但凡有歷史知識的都知道,絕大多數的遺詔,都和死掉的皇帝沒什麼關係,大都是先帝死後,由實權大臣,順著繼任者的想法擬定後昭告天下~之前的皇帝都是立太子,死後太子按法統直接繼位,秘密立儲制是雍正首創,他自己鑽了空子自己把空子堵上!也就是說什麼十四加橫變成於,繁體字根本改不了,及滿蒙文詔書對照的都是傳位給老四的論據,根本就是貌似合理的偽論據!新皇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一百個版本對照都能一致!康熙在生前並不喜歡刻板無趣的老四,但十四也沒有什麼過多的建樹來證明自己有繼任者的資格,只能說康熙到底是想傳位給誰的正確答案,隨著他的暴亡永遠的泯滅在歷史的塵埃中,找不到答案!也或許他根本沒有預料到死亡來的這麼突然,自己心中都沒有答案!


威武大將軍朱壽


康熙死時,身前只有隆科多和胤禛兩人,有沒有遺言、遺言是什麼恐怕永遠是個謎。

但是說隆科多改遺詔,將“十四”改為“於四”是不可能的,因為遺詔是滿文寫的,不是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