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日本人對歷史事實的罔顧

在日語中有這樣一句話:“

將往事付諸流水”,是何意呢?也就是日本人認為:“我們沒有過去,一切都屬於未來,我們的歷史都是從現在開始的”。

這也意味著如果你去問一個日本人對戰時的體會的話,大概率他會和你說:“我們這裡都是和平時期長起來的人,與戰爭體驗沒有關係,我們活著只是為了現在,因此,我們將以第三者的眼光去觀察戰爭,強迫我們說戰爭體驗,恕難遵命。”

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日本全圖

這其實就說明了在日本文化中,日本人提倡要忘記過去的糾紛,不要老是糾結於過去,這樣才有利於個人和集團的活動,換言之,這也造成了個人和集團完全沒必要去為過去的行為負責。

二戰後,日本政府試圖將“南京大屠殺”付諸流水,根據抽樣調查,日本人中相信“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政府捏造的人數佔比多達半數,同時期的德國政府卻沒有將代表著罪惡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付諸流水,其結果就是受納粹德國迫害的國家原諒了德國,與之建立起了信賴關係,可中日兩國人民卻沒有建立起信賴關係,此中的深意,怎能不引我們的惕醒呢!

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戰後協議的簽署

即使戰後日本首相吉田茂寫了一本關於日本近代史內容的小冊子《激盪的百年史》,裡面對歷史真正的反省卻真的沒有多少!這其實就表明了日本人對自己歷史的迴避,即使軍國主義失敗了,可日本政府還是不反省,還要為戰爭罪犯悼亡!

此後日本上臺的不論是哪一方勢力,雖然他們的政見未必統一,政治生活中互有黨伐,但卻在處理中國的問題上出奇地一致,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正說明日本人對歷史的不反省態度不止於部分政客,它是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文化背景的!

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日本二戰後第一任首相吉田茂

那麼,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自然條件的影響

正所謂地理決定歷史走向

日本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處於兩大板塊的交界處,氣候也多熱,從他們的習慣來看,日本人是喜歡待在熱的地方,所以這個國家的人就是南方的“情熱人種”,這類人的特點就是矯激、性急

又如蔣百里總結道:

“日本這個國家缺乏國民教育的兩種材料。”

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黃河

哪兩種材料呢?英國倫敦的霧,中國的長江黃河。

霧鍛鍊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體魄和眼光,長江黃河養成了中國人特有的風度,應該說蔣百里先生對此看的是比較準的,日本人恰好缺乏這兩種自然條件的鍛鍊,所以養成了幾個特別不好的習慣,也可以說是文化積澱形成的一種“醬缸效應”。

  1. 第一就是眼光不好,從繁雜的環境中找不到一個重點,日本戰後的失敗,其國家、陸海軍戰略的失敗,就是緣於此。
  2. 第二就是日本人是驕傲、性急的,是一個“情熱人種”,所以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向外注意,卻不懂得內省或者說沒有反省歷史之能力。

二、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日本有一個稱呼,叫和魂漢才

,說的是日本人的一個優點,即學習先進文明,這種學習的熱情在世界範圍內是罕有的,從七世紀開始,日本向中國文明學習,派了幾十批次的“遣唐使”,鯨吞式地自唐朝取走了整套文明的範式。

正如日本學者小泉八雲所言:

“轉運來的文明,工作得要比較的慢些,必須要有數百年的光陰,才能產生出若干永久的心理學上的結果來。”

故而可以說,一開始的日本文明面對中國文明是虔誠的,日本文明是迷信中國文明的,這一時間段跨度很長,伴隨了日本的幼兒到少年時期。

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日本大唐風味的建築

但自1853年黑船事件以後,美國人用鉅艦大炮叩開了日本的國門,彼時日本整體上下、大和民族的心態也因為外來民族的侵擾而產生了變化。

隨即,中下層武士一舉送走了舊時代,天皇重新開始掌權,上下國民提出了一個目標,即富國強兵、脫亞入歐,日本全國上下開始了明治維新的歷史進程,開始努力地進行近代化。

由於日本在地理上的優勢,大海使日本遠離任何一個陸地上強大的國家,而又由於日本國民的上下一心,日本的近代化成功了。

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黑船事件

由此,日本人就開始建立起對中國心理上的優勢,古代是中國文明俯視日本文明,彼時這一順序就被顛倒了,當時日本文明雖不至於俯視中國文明,可也是平視了。

日本剛一搭上列強的末班車,便開始了擴張,進而,對東亞國家朝鮮發動了徵韓戰爭;於遠東打贏了日俄戰爭,同清政府打贏了甲午中日戰爭。

一下子,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建立起來了,便逐漸開始俯視中國文明。

其後,即打斷了清政府近代化的嘗試,殖民了我國部分地區,直接吞併了我國的東北地區,不多年,又要鯨吞中國,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打斷了國民政府工業化努力。

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岸信介

所以日本人對中國是有一種犯罪感的,大多數人犯了罪肯定會先掩飾,掩飾不過就狡辯,國家也是一樣的。

中國是日本的文化養母,我們與它是母與子的關係,可有一天,子發達了,有能給予他更多的新的養母出現了,按正常的情理來講,你可以不感恩,說再見就可以了,但日本不僅不感恩,還多次侵略我們,這當然不對,故而日本文明對中國文明有一種犯罪感,也因此造成了戰後,日本政府對戰爭責任的不反省和對戰爭事實的罔顧。


再看日本戰後第一任首相吉田茂的言論:

“古代的中國擁有非常先進的文明,對日本來說,學習中國,是一個莫大的恩惠。”

就字面意思來看,日本人是感激中國人的恩惠的,可你如果讀懂了狀寫日本民族的《菊與刀》一書的話,你肯定會覺得日本人怎麼這麼狡黠?

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菊與刀》的作者

為什麼呢?因為日本的倫理是善變的,他們被一個絕對性的倫理觀所控制,也就是說,日本人堅信自己的原則,承認戰敗只是承認路線的選擇錯誤而不是最終目的的錯誤,武力崛起的手段失敗了,日本人就會觀望,直到他們確信:“哦,這樣的方法無助於民族的崛起”,於是就會放棄武力,改用和平手段崛起。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他們的目的是絕對的,手段卻是善變的,也就是說,日本人打中國當然不對,可那是為了大和民族的未來,他們堅信自己目的的正確,但也給自己造成了困擾,所以日本就不能老是去回憶過去,他們是要回避的,萬一迴避不了,堅信原則的他們就會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找邏輯上的支撐,即使這個邏輯是錯誤的,但因為日本民族絕對的倫理觀,這點便也被罔顧了。

從三個層面分析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的原因

明治天皇一家

支持日本人的邏輯是什麼呢?日本人是神的後代,他們說自己比中華民族優秀,為什麼呢?因為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把工業化搞成功了,在非西方國家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進而日本民族就認為:“為什麼我搞工業化可以成功”,因為大和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而中華民族則處處是劣根性,他把技術上的優勢解釋為了日本文明對中國文明永遠的領先。

就實踐來看,日本人的這一邏輯正確否?完完全全的錯誤!可日本人為了能在心理上過的去,也只能催眠自己了。

這便造成了日本民族對歷史反省的不正確態度。

三、日本文化中時間的概念。

在日本社會中,各處都存在著將往事付諸流水的傾向,因為在日本文化中,現在的意義不是由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關係所定義的,現實是獨立於歷史與目標的,由自身決定。

所以由於日本文化中這種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概念的巨大割裂,導致日本人極端的重視當下而不糾結過去,甚至也不為未來擔憂或憧憬。

寫在最後的話

三個原因:自然條件、歷史原因、文化因素,全然綜合下來,大和民族便是一個不知反省、不願反省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