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生怕死”其实是个褒义词?

如果问“贪生怕死”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但凡小学毕业了的都知道答案是贬义词,而事实上创造这个词汇的本身也是如此,但这个词却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给人戴上帽子的。

一般来说,“贪生怕死”是指叛徒、汉奸、卖国贼之类的人,为了个人生存,而出卖祖国、同胞和理想。从这个维度来考虑,大多数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和这个成语“沾亲带故”的。

该成语最早的出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贪生怕死”其实是个褒义词?

后在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得以发扬光大:“贪生怕死之徒,不足以论大事!”

而该成语在近代最出名的莫过于黄埔军校校门上贴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但话怎么说呢,时过境迁之下,同样的人和同样的事也许就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满清入关,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非亡国为几何?时至今日,我们当然不能这么说了,反而要盛赞满清为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开疆扩土而做出的贡献,至于满清后期百年耻辱的事情不提也罢。

再比如,隋炀帝当年倾尽民力所做的两件大事,一个是征伐高句丽,一个是开凿京杭大运河。放在当时,那不是暴政是什么?而往后推个二三十年我们发现,被后人称为圣明之君的唐太宗同样也进行了多次征伐高句丽的事情,耗费的民力也不亚于隋炀帝。而再往后推个几百年,才发现原来隋炀帝的开凿运河原来对于中国是福荫千余年的好事!

“贪生怕死”其实是个褒义词?

所以没有什么盖棺定论,同样的人和事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说看法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回到开头,我们再看看贪生怕死这个成语吧。先分享一个数据,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大约10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差不多每40秒钟一人自杀。而且每年试图自杀的人次比自杀人数多20倍,5%的人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试图自杀的行为。

从生物学上来说,任何生命的第一法则就是活着!所以“贪生怕死”是所有动物的共性,人也不例外。问题来了,既然贪生怕死简单,那为何还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自杀呢?

也许,我们很有必要讨论下这个词语的本身含义是否与违背人性有关。我们可以夸赞那些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没有他们就没有国家的今天,没有民族的未来,他们值得被后人铭记并流芳百世!但对于个体而已,我们不能总用这种至高的圣人标准去衡量、去苛求他们。

“贪生怕死”其实是个褒义词?

相信不少人都记得抗美援朝这个让中华浴火重生的历史大事件,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有很多最可爱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被俘,并因此承受了一辈子骂名和区别对待的事情。这事情做的对么?我们可以用贪生怕死的原意去评价他们么?当然不能!但作为词的表意还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丢人,甚至个人认为屈辱的活着比死更难。

想清楚这点,也许我们就能够理解为啥在当前大好环境下,还有那么多人自杀的原因了,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活着其实比死难的多,甚至需要更大的勇气!从这个角度而言,“贪生怕死”非褒义词为何?也许这么说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而事实上我们要知道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唯一性,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为了什么主义,为了什么团体去舍弃生命呢??我们甚至不应该提倡这种行为,就好比当年全国盛赞赖宁,号召广大未成年学生学习赖宁这种如今看来非常不合时宜的事情。好在现在主流社会已经改弦易辙,将赖宁的文章撤出教科书就是一种进步的信号。

“贪生怕死”其实是个褒义词?

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是英雄,是圣人!我们必须要颂扬他们,要让他们流芳百世,甚至加以供奉时刻缅怀。但我们一定要切记这是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而不是我们强迫他的结果,否则这和谋杀有什么区别?

在余华先生的《活着》里面,主人公富贵的人生是一段极其苦难的人生之旅。也许对他而言,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设身取地而言,也许死亡是最轻松的抉择了。然而富贵并没有,相反却选择了“贪生怕死”。面对强权,他卑微的活着;面对一个又一个打击,他苦笑面对;面对亲人的离去,他选择解救一头老牛借以缅怀亲人。他的所谓贪生怕死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么?如此多的苦难都没压垮他,我们所遇到的那些小挫折在当今可谓“盛世”的今天又何足道哉,那些轻易选择轻生的人难道不会感到羞愧么?

“贪生怕死”其实是个褒义词?

人活着不全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除非你认定死亡得到的价值一定会大于你这无比珍贵而又仅此一次的生命。“贪生怕死”虽然不是褒义词,但究其根源,也并非贬义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