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閱讀,始於學會區分知識與信息

3分鐘講完一部電影,10分鐘聽完一本書,我們變得越來越高效了嗎?還是變得越來越膚淺?

還有一種更加“壓縮餅乾”式的“學習法”,叫“閱讀簡史”。然而市面上的“簡史們”真的都可靠嗎?當“簡史”又“進化”成“極簡史”甚至“極簡漫畫”,歷史的細部與細部的優美,還剩多少?

聰明的閱讀者不會滿足於僅僅蒐羅表面的談資,以便在快餐式的交際中不顯得過分無知,更何況我們也害怕即便是社交炫學,簡化後的賣弄卻更顯淺薄。

如何成為一個深度的思考者呢?彼得·沃森的《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早已證明:他能幫助我們成為思想史的純熟運用者。

如今,他的另一部鴻篇鉅製《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互聯網》,用了整整一百萬字,講透了全人類在20世紀取得的思想成就。

整整1312頁,不走捷徑,拒絕簡化。在簡史當道的今天,它並非清流,而是一道瀑布。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彼得·沃森

英國曆史學者

以拒絕簡化的恢弘思想史作品聞名於西方世界

一己之力梳理人類從火到互聯網的思想全史

彼得·沃森是寫作思想史的大家,已在國內出版了《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德國天才》和《大分離》,每一部都是煌煌鉅著,試圖用最整全的知識、最系統的結構解決人類觀念變化的難題。

他曾經給《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觀察家》寫過專欄,以思想的誕生為新聞點,報道全世界最新動態。但他的胃口遠遠不止如此。沃森關心的不是世界大戰和政治博弈,而是曲折中不斷前進、構成一套完整敘事、展現出人類最好一面的思想歷史。

一部拒絕簡化的思想史應該是什麼模樣?

深諳學習規律,分清信息和知識

簡史當道的今天,每個人似乎都自以為在學習知識,但沃森認為,很多人只是把碎片化的信息誤認為知識,混淆了兩者的區別。正如沃森在“中文版序”中所言:

隨著互聯網的到來,這個世界變得如斯碎片化,學科之間變得如斯迥異,信息變得如斯原始而未經提煉,我們顯然急需對諸種信息進行綜合,並將網上大量“渾濁”的現成信息整合、梳理成明晰、連貫的體系。我們急需讓信息脫胎換骨,變成知識。

拒絕簡化的《20世紀思想史》正是試圖通過給予信息以框架,將其整合成系統性知識,不僅更為全面,而且連貫的體系也有助於讀者記憶。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力求全面完整,不刻意尋求捷徑

被問及為何他的作品體量總是如此龐大的時候,沃森回答說,他從不刻意追求鴻篇鉅製,但是當主題確定下來的時候,他總是明白,體量非得如此不可,因為他要寫的是完整而不刪節的歷史。

因此,沃森的這部20世紀思想史做到了真正的全學科覆蓋,物理學、宇宙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古生物學、考古學、數學、人類學、心理學、遺傳學、語言學、文學、哲學、藝術學等,你能想到的學科無所不包。

正是通過這樣全面的瞭解,我們才能從20世紀思想的發展中找出跨學科融合的脈絡。

細節鮮活豐富、故事引人入勝

沃森雖然把各個學科納入書中,但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也絕不枯燥。他擅長用豐富的細節表現人物形象。

比如,他這樣寫卡夫卡:

他的通信對象相對較少,卻經常給他們寫信,頻率極高,而且信件極長。在遇見一名女子之後,他在兩個月內給她寫了九十封信,其中包括一些長達二十至三十頁的信,而對另一名女子,他則在五個月內寫了一百三十封信。在36歲時,他寫了一封著名的長達四十五頁的打字信給他的父親,解釋自己為什麼依然怕他。雖然他和未來的岳父僅有一面之緣,但他也曾去過一封長信,解釋自己可能患有陽痿。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再比如說,他通過希特勒的醫生的個人觀察,描述希特勒知識儲備的缺陷:

希特勒是否真如他的崇拜者聲稱的那樣博覽群書,這點頗值得懷疑,但他的確知道一些建築、藝術、軍事史、通史和技術知識,對音樂、生物學、醫學以及文明和宗教史也頗有心得。他常常能用各領域的詳細知識讓聽眾感到驚訝。比方說,他的私人醫生曾驚訝地發現,元首竟然熟知尼古丁對冠狀血管的作用。但希特勒主要是自學成才的,這造成了顯著的後果。第一,從來沒有人給過他任何客觀的、外部的觀點,因而也無法對他的判斷或他權衡證據的方式產生影響。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時希特勒25歲,戰爭使他的教育陷於停頓(和中斷)。希特勒的思想發展於1914年停下腳步,從此以後,他大體上侷限於在第2和第3章中提到的折中的泛德主義思想。

為什麼要讀思想史?

思想史是人類升級操作系統的歷史

思想猶如人類操作系統的應用軟件。理解思想的進程,我們才能理解人類如何從矇昧的時代,走向現代的心靈。

《20世紀思想史》正是人類操作系統的最新升級。在20世紀,我們經歷了法西斯的狂熱、血腥的種族屠殺、不曾中斷的局部戰爭,以及第三世界的紛紛獨立,人類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bug,不斷修復升級操作系統,才有了我們的今天。

不讀過去百年的思想歷程,我們就仍然落後西方百年以上!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閱讀思想史,我們才能明白何為軟實力

我們中國人總是樂於談論中國的崛起以及越來越重要的國際地位,但是沃森非常犀利地指出:

但是,只有當中國能像西方的偉大文明所曾經成就的那樣,在統轄人生重要的問題方面——比如今天我們該如何一同生活在這個人與人截然不同的世界?——換言之,在法律、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以及人文學科領域提出舉足輕重的新思想,我們才能說這個國家在現代世界中成為一個真正重要的角色。

沃森無疑非常精準地提醒我們,經濟實力只是國力的一部分,只有當我們在思想上為西方設定標準,我們才能認為中國真正崛起了,這便是讀思想史的意義。

著史是一份需要高超提煉功夫的智力工作。當我們閱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史學家是如何在茫茫的史料海洋中進行遴選,如何確定論題,並萃取出相應的證據?

沃森先生的兩部思想史都是史無前例的:涉及到的主題與學科之多,令人歎為觀止。

在我們普通人看來,人類歷史上的思想成就猶如漫天繁星一般各自閃爍,卻捕捉不到它們彼此的關聯,而沃森正是通過其強大的綜合能力(synthesization),從縱向發展和橫向影響等層面上,探討了思想的源流與學科的交融。

20世紀如果被想象成一片浩瀚無際的海洋的話,那麼在沃森的筆下,它由數條寬闊的河流匯聚而成,時而並行,時而交叉。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綜合視角點明思想進化的歷史脈絡

在探討20世紀初美國的思想成就時,沃森從實用主義的智慧入手,除了理解貫徹這一思維的傑爾斯、詹姆斯以及杜威之外,還把視角延伸到了哈佛商學院的創立、紐約第一座熨斗大廈的建立、萊特兄弟的飛機實驗、垃圾箱畫派的誕生以及大衛·格里菲斯對電影工業的貢獻。

在沃森的筆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與整形手術、發明輸血以及智商測試的誕生密切相關,還關係到短小精悍的詩歌風格、達達主義的出現,而且更是促成了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以及同性戀觀念的傳播。

中國的五四運動以及毛澤東思想的興起,被放置在斯賓格勒《西方的衰落》(1914)、托馬斯·曼《死於威尼斯》的背景下;年鑑學派的興起與英國馬克思主義學派的成就並置。生態保護運動與太空競賽的敘事齊飛;50年代半導體的發明與流行音樂的興起密切相關;而精神病醫生用迷幻藥治療患者,同馬爾庫塞將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結合起來相映成趣。

深諳學習規律,分清信息和知識

沃森寫到奧威爾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不僅傳達了戰爭的恐怖、戰場的寒冷、蝨子和疼痛,同時也傳達了戰爭的乏味。奧威爾在一段簡短的旁白中說,他之所以能擺脫乏味是因為他在自己的揹包裡隨身帶了“幾本企鵝書”。這是出版物中第一次提到30年代的新興文學現象:平裝書。

T.S.艾略特、詹姆斯·喬伊斯和阿道夫·希特勒在很大方面大相徑庭,卻有著一點相同之處:他們都熱愛古典世界。1922年,艾略特和喬伊斯分別出版了一部鉅著,而希特勒則受邀在柏林的國傢俱樂部發表演講。就在同一年,一支探險隊離開倫敦前往埃及,希望能夠找到古典時期最偉大帝王的遺蹤:圖坦卡蒙。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沃森筆下的思想史之所以有趣,並不是某種討好讀者的市場行為,而是體現出他高超的綜合能力,是因為他看到了綜合敘事的魅力所在,思想和思想因為彼此的縱向和橫向連接而活了過來

,我們看到整個人類社會就像一個集體的大腦,在各個部位迸發出電流和火花。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互聯網》

[英] 彼得·沃森 著 張鳳 / 楊陽 譯

真正的阅读,始于学会区分知识与信息 | 译林年度好书

《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

[英] 彼得·沃森 著 胡翠娥 譯

本期編輯:水晶湯圓 Mandelsta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