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還是女王節?我們想要的只是女權節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女人節!

早在節前一個禮拜,各大消費網站就開始為這個節日做好了準備。但比起節日的折扣,更顯眼的是“女王節”“女神節”這種五花八門的新名字。

婦女節還是女王節?我們想要的只是女權節

於是我們不難發現,“婦女節”這個詞,好像被慢慢的抹掉了。

對於婦女節。很多人是迴避的,我們為什麼不喜歡這個詞,為什麼會千方百計地想用別的詞替代它?而女性真的願意做女王嗎?這本身就是個矛盾的問題。

人們去篡改“婦女節”這個名稱的最大原因,也許是它的詞不達意,以偏概全,或者說不好聽。“婦女節”明明是所有成年女性的節日。卻對“已婚”有著強烈的暗示。這衍生出成年女性就應該結婚,嫁為人婦,這樣的暗示。這在一些人看來是小題大做,在另一些人看來卻的確有些刺眼。

其實,對“婦女”一詞的排斥,不僅來自非婦女(婦女群體之外),哪怕是已婚的女性,也不喜歡被叫做“婦女”。“婦女”這個詞不僅是對女性已婚狀態的一種客觀的刻畫。我們知道,詞語的意義是在人們對它的使用過程中確立和變遷的。婦女這個稱呼在實際用法上有強烈地將女性物化的傾向。“婦”這個字,是個會意字,甲骨字形中,左邊是“帚”,右邊是“女”,從女持帚,就是那些拿著掃帚灑掃的女性,用以表示已婚女性。也就是說,從字源上看,“婦女”這個稱呼就有把女性當成從事家務勞動的工具的意味。在現代語境中,使用到“婦”和“婦女”的常用詞或常用搭配,如孕婦、產婦、家庭婦女、勞動婦女等,都隱含著一種將已婚女性視作生育工具、家務工具、勞動工具的傾向,那些女性在其中可以張揚其主體性、創造性的活動,我們從不見使用“婦女”一詞。我們不會聽到“科學婦女”“藝術婦女”“文學婦女”“愛情婦女”這些說法。當代的女性包括已婚女性,不喜歡“婦女”這個稱呼,其實隱示著某種不自覺的覺醒,她們不願再被工具化了,她們要成為“主體”。

近一兩百年來,為了成為“主體”,為了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權利,無數偉大的女性勇敢地投身於女權運動中。而婦女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些女權運動而設的(各國婦女節不都是一樣的,“三八”帶有比較強的國際共運色彩,但各種婦女節都是為了紀念女權鬥爭,保障女性權利的)所以,毫不誇張地說,婦女節就其設立的初衷和實質而言就是“女權節”。三月八日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紀念女權運動先驅,關注女權,關愛女性,關心女性各種權利的增進和保障,而不是做作、肉麻地吹捧一番女性作為妻子和母親的偉大(更像是安撫一番奴隸,好讓她過後接著心平氣和地當牛做馬)或像近年這樣購物狂歡一番。鑑於大家都不喜歡“婦女節”這個稱呼(這個稱呼也確實問題重重),“女神節”“女王節”這樣的叫法又太過“兒戲”,且已經被欲引導女性沉溺於購物狂歡的消費主義營銷者們濫用到令人有點反感的程度,反而不如依其初衷,把三月八日叫做“女權節”。

也許“女權”這個詞很多人不喜歡,覺得它太“硬”,太咄咄逼人,尤其當這個詞在中國的語境下衍生出“田園女權”這種畸形的怪胎後。這只是因為鍵盤俠對於女權主義者矯枉過正的誤解。女權追求的不是壓制,剝奪,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尊重,精神自由。美國女權主義先鋒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女權主義者懂得全人類平等,不論女性和男性”。

而我們並不願做一日高高在上的女王,我們更想成為不被性別束縛的自由人。

最後祝所有的女性:女權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