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树》:生命看似孤绝,却深具涵养的美好价值

生活就是这样,我们的反应塑造了我们彼此。——努里·比格·锡兰

《野梨树》是被誉为“土耳其国宝级导演”的努里·比格·锡兰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是锡兰自《冬眠》获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后,保持水准并寻求突破之作,于2018年5月18日在法国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并再度杀入主竞赛单元,获金棕榈奖提名。2019年《野梨树》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野梨树》:生命看似孤绝,却深具涵养的美好价值

影片所折射出的锡兰独特的美学艺术特点

锡兰的这部电影仍然有着很强的疏离感,对观众来说并不十分友好。在三个多小时的观影中,锡兰采用了他自己独特的电影叙事语言,安排了大量的长镜头去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生活的样貌,刻画生命的轨迹与张力。与之前的作品相比,《野梨树》因对白的加重更显得深刻。其中一段男主角和两位伊玛目关于信仰的价值的讨论,时长竟然达到二十分钟,但在锡兰这位摄影大师完美的调度下,看起来并不突兀。锡兰让许多不同角度的脸部镜头不断切换,让充满土耳其田园风光的乡村小镇在镜头下游走,在他们移动的聊天中,伴随着果树,山坡,炊烟,犬吠等,让观众不自觉地融入这油画般的构图中,并不觉得枯燥

对于导演锡兰来说,这是一种探索,他当然知道观众会觉得太长,但最后还是没有删减这段对话。从采访中得知,他只是想推动这个边界,去探索这种边界的可能性。或许就是这种未知,推动着锡兰走的更远,探索的更多。

《野梨树》:生命看似孤绝,却深具涵养的美好价值

比起那些充满哲学气息精雕细琢的台词,那些绝美的摄影更是让人沉醉。锡兰是一位以安排摄影和布光见长的电影大师,对于美感的捕捉也是极为精准。特别是男主角和学生时代喜欢过的女孩海蒂斯在树下的那一段,充满着诗意的浪漫。许久未见不知所措的生疏,躲闪的眼神,飘动的头发,暧昧的气息,再加上秋日柔和的光线,多么熟悉的场景,相信足以打动每一位观众。

《野梨树》:生命看似孤绝,却深具涵养的美好价值

而最后两个人自然而然的接吻,镜头也是处理得极为巧妙。先是在底部仰视透过稀疏的树叶照下来的光线,在视线中跳跃,混合着在空气中弥漫的淡蓝色氤氲的烟气,如梦似幻。然后又通过俯视的角度,透过稀疏树叶的通道,拍摄两个人拥吻的场景,浪漫中透露着淡淡的哀伤,由此可见锡兰对于美的极致追求

电影情节概述

这部影片讲述的其实是锡兰亲戚的故事,电影中的很多内容,源自一个土耳其乡村青年阿克写的一本《野梨树的孤独》一书,电影的片名也是受此书的启发

电影的男主角也叫锡兰,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作家,怀着极其不愿的心情回到了故乡。锡兰有着出版书籍的文艺梦想,筹资出书的过程中四处碰壁,与家人无法互相理解,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既孤独又孤傲,

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流浪。而故事中的父亲也是一个失败者,从一个人人敬仰的老师成为痴迷赌博,债台高筑的失意者,更是被自己的儿子充满嫌弃,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没有失去对生活的激情和爱意。在故事的最后,锡兰和父亲达成了和解,完成了各自人生的救赎


《野梨树》:生命看似孤绝,却深具涵养的美好价值

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父子感情是导演锡兰隐藏的主线。看似是讲一个普通的土耳其家庭几代人的挣扎,但它的主题与全世界大多数平凡人的生活是共通的。生命在这里看起来既孤独又绝望,充满了动物本性的怪异,但又有美好的涵养价值蕴藏其中等待苏醒

那么父子二人是如何跨过这些阻碍,完成自己的人生蜕变,本文从锡兰和他父亲两条主线展开

锡兰:历经自私的过往和热切的梦想,最终跨过这些瞬间,获得人生的成长

《野梨树》:生命看似孤绝,却深具涵养的美好价值

锡兰的成长困境投射出大多数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对锡兰来说,故乡安纳托利亚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这里的人就像他跟海蒂斯说的那样见识短浅,亦如豌豆荚里的豌豆一样固执。他厌恶,鄙视这个地方,以及被父亲拖累的贫苦生活。如果有机会,他会逃离这个地方,只是他还有些事情要做,譬如出版自己的书,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还有服兵役

然而寄托着他文学梦想的创作,源泉仍然来自他鄙视的故乡,嫌弃的父亲,以及漫山遍野的粗糙矮小的野梨树。不管承不承认,潜意识里,锡兰仍然把故乡当做自己精神的家园。只是锡兰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更多是一种无法掌控命运的不适这种不适让他变得愤世嫉俗,充满神经质

,他用不屑的表情和尖刻的语气来对抗那些在他看来求助无果或者不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人们。

锡兰在经历和市长,承包商索求帮助无果的情况下,只能让他内心变得更加晦暗无光。而自己的父亲赌马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债务状况以及名誉影响更是让锡兰怒不可遏。在经历和两个伊玛目探讨信仰的价值不欢而散后,锡兰内心似乎受够了这种倍感无力的生活,于是可耻的将父亲的狗卖了,来达到出版自己书籍的目的。

虽然最终锡兰实现了自己不切实际的文学梦想,可是现实并没有为他敞开仁慈的大门。由于考试前并没有好好复习,教师资格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最终锡兰还是选择了服兵役这条无奈的道路。

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变的,终究只能是我们自己。

锡兰服兵役归来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退休,所有的退休金全部用来添置家用和还清债务。而被家人称为牧羊人的父亲已经很少回家,只是住在锡兰爷爷的储藏室里过着诗意的田园生活,

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

当锡兰去书店问自己的书卖得怎么样,书店的老板告诉他一本也没卖出去,此刻的锡兰淡然的接受了。或许一番服兵役的生涯让他领略到了一些生活的本质

在故事的最后,锡兰找到了那间阴暗潮湿,老鼠出没的储藏室,在那里相信锡兰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无意中翻起父亲空空如也的钱包,却发现了报道自己书籍的报纸剪纸,被父亲折叠在钱包的深处,这个时候我们看到锡兰的眼睛湿润了,曾经被他忽略的父爱此刻重新捡起

最经典的是锡兰和父亲坐在小屋外的场景,锡兰从父亲的口中了解到父亲是自己唯一的读者,并和父亲说起了他们身上都有野梨这种格格不入的、孤独、畸形的存在。冥冥中,似乎是一种生命的传承,在锡兰和父亲的手中完成交接,这在锡兰奋力挖掘那口他曾经鄙视的井可以看出,锡兰已经与过往冰释前嫌,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在锡兰身上,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曾经青春时的影子。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有过迷茫,才懂得成长,有过孤独和绝望,才能体会生命那种深具涵养的美好价值。

父亲:不被理解却依然有爱,对这个世界一直充满热情

《野梨树》:生命看似孤绝,却深具涵养的美好价值

其实这部电影中的

父亲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采访中得知,导演锡兰是因为父亲这个角色让他觉得有必要拍摄。

故事中的父亲,总是有着很好的教养和素质,对家人充满和善,对外人也是彬彬有礼。在锡兰和两个伊玛目聊天的时候,其中一位伊玛目说起锡兰的父亲:“谈论辛苦的工人,他总是停不下来”,“他是个好人,别管别人怎么说”,“他是一个体面的人,是一个绅士”言语之中充满着溢美之词

其实锡兰的困境和他的父亲是很像的,他们深知彼此的挣扎与孤寂,更了解那种被这个世界抛弃的感觉。锡兰的父亲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往,也曾梦想过其他的事情,就像他自己所说:“谁的梦想成真了呢?”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终究开不出灿烂的花朵。

至于锡兰的父亲如何变得嗜赌,锡兰是知道原因的,父亲做的事无非就是对荒谬生活的反抗

。即便知道原因,锡兰仍是对父亲充满了失望,不能承担家庭责任,执意的在山上挖一口不会出水的井,在锡兰看来父亲既可怜又可憎

而父亲也能感受到那种不被世俗理解的孤独,在锡兰卖掉那条唯一不会评判他的狗之后,甚至会在深夜里独自一个人啜泣、做噩梦,让人感受到了父亲那种深深地绝望与落寞。

生活虽然荒谬,但父亲却没有被现实吞没,他还是他,对孩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包容,对生活一如既往地热爱。

退休后,他在山村找到了自己心灵上的家园,在这里他可以享受泥土、羔羊的气息和田野的颜色,还可以留意森林,豺狼的足印和自然的声响,他终于做回了他自己喜欢的自己。

父子最后的和解,是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他们都找到了人生的救赎之路。尽管他们都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者,甚至很平凡,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结语

导演锡兰在这部电影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乡土的眷恋和对乡村青年困境的关怀,更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那种与生活对抗的倔强,因为锡兰要表达的这种困境其实是跨越国别和文化的

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平凡甚至充满着失意与庸碌,而平凡的生活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和心胸,终会获得人生的顿悟与内心的丰盈。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