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樹》:生命看似孤絕,卻深具涵養的美好價值

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的反應塑造了我們彼此。——努裡·比格·錫蘭

《野梨樹》是被譽為“土耳其國寶級導演”的努裡·比格·錫蘭執導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是錫蘭自《冬眠》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後,保持水準並尋求突破之作,於2018年5月18日在法國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首映,並再度殺入主競賽單元,獲金棕櫚獎提名。2019年《野梨樹》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

《野梨樹》:生命看似孤絕,卻深具涵養的美好價值

影片所折射出的錫蘭獨特的美學藝術特點

錫蘭的這部電影仍然有著很強的疏離感,對觀眾來說並不十分友好。在三個多小時的觀影中,錫蘭採用了他自己獨特的電影敘事語言,安排了大量的長鏡頭去儘可能真實地還原生活的樣貌,刻畫生命的軌跡與張力。與之前的作品相比,《野梨樹》因對白的加重更顯得深刻。其中一段男主角和兩位伊瑪目關於信仰的價值的討論,時長竟然達到二十分鐘,但在錫蘭這位攝影大師完美的調度下,看起來並不突兀。錫蘭讓許多不同角度的臉部鏡頭不斷切換,讓充滿土耳其田園風光的鄉村小鎮在鏡頭下游走,在他們移動的聊天中,伴隨著果樹,山坡,炊煙,犬吠等,讓觀眾不自覺地融入這油畫般的構圖中,並不覺得枯燥

對於導演錫蘭來說,這是一種探索,他當然知道觀眾會覺得太長,但最後還是沒有刪減這段對話。從採訪中得知,他只是想推動這個邊界,去探索這種邊界的可能性。或許就是這種未知,推動著錫蘭走的更遠,探索的更多。

《野梨樹》:生命看似孤絕,卻深具涵養的美好價值

比起那些充滿哲學氣息精雕細琢的臺詞,那些絕美的攝影更是讓人沉醉。錫蘭是一位以安排攝影和布光見長的電影大師,對於美感的捕捉也是極為精準。特別是男主角和學生時代喜歡過的女孩海蒂斯在樹下的那一段,充滿著詩意的浪漫。許久未見不知所措的生疏,躲閃的眼神,飄動的頭髮,曖昧的氣息,再加上秋日柔和的光線,多麼熟悉的場景,相信足以打動每一位觀眾。

《野梨樹》:生命看似孤絕,卻深具涵養的美好價值

而最後兩個人自然而然的接吻,鏡頭也是處理得極為巧妙。先是在底部仰視透過稀疏的樹葉照下來的光線,在視線中跳躍,混合著在空氣中瀰漫的淡藍色氤氳的煙氣,如夢似幻。然後又通過俯視的角度,透過稀疏樹葉的通道,拍攝兩個人擁吻的場景,浪漫中透露著淡淡的哀傷,由此可見錫蘭對於美的極致追求

電影情節概述

這部影片講述的其實是錫蘭親戚的故事,電影中的很多內容,源自一個土耳其鄉村青年阿克寫的一本《野梨樹的孤獨》一書,電影的片名也是受此書的啟發

電影的男主角也叫錫蘭,是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青年作家,懷著極其不願的心情回到了故鄉。錫蘭有著出版書籍的文藝夢想,籌資出書的過程中四處碰壁,與家人無法互相理解,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既孤獨又孤傲,

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流浪。而故事中的父親也是一個失敗者,從一個人人敬仰的老師成為痴迷賭博,債臺高築的失意者,更是被自己的兒子充滿嫌棄,雖然不被人理解,但沒有失去對生活的激情和愛意。在故事的最後,錫蘭和父親達成了和解,完成了各自人生的救贖


《野梨樹》:生命看似孤絕,卻深具涵養的美好價值

在電影中我們不難看出,父子感情是導演錫蘭隱藏的主線。看似是講一個普通的土耳其家庭幾代人的掙扎,但它的主題與全世界大多數平凡人的生活是共通的。生命在這裡看起來既孤獨又絕望,充滿了動物本性的怪異,但又有美好的涵養價值蘊藏其中等待甦醒

那麼父子二人是如何跨過這些阻礙,完成自己的人生蛻變,本文從錫蘭和他父親兩條主線展開

錫蘭:歷經自私的過往和熱切的夢想,最終跨過這些瞬間,獲得人生的成長

《野梨樹》:生命看似孤絕,卻深具涵養的美好價值

錫蘭的成長困境投射出大多數人成長的心路歷程

對錫蘭來說,故鄉安納托利亞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這裡的人就像他跟海蒂斯說的那樣見識短淺,亦如豌豆莢裡的豌豆一樣固執。他厭惡,鄙視這個地方,以及被父親拖累的貧苦生活。如果有機會,他會逃離這個地方,只是他還有些事情要做,譬如出版自己的書,參加教師資格考試,還有服兵役

然而寄託著他文學夢想的創作,源泉仍然來自他鄙視的故鄉,嫌棄的父親,以及漫山遍野的粗糙矮小的野梨樹。不管承不承認,潛意識裡,錫蘭仍然把故鄉當做自己精神的家園。只是錫蘭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更多是一種無法掌控命運的不適這種不適讓他變得憤世嫉俗,充滿神經質

,他用不屑的表情和尖刻的語氣來對抗那些在他看來求助無果或者不符合自己價值觀念的人們。

錫蘭在經歷和市長,承包商索求幫助無果的情況下,只能讓他內心變得更加晦暗無光。而自己的父親賭馬給這個家庭帶來的債務狀況以及名譽影響更是讓錫蘭怒不可遏。在經歷和兩個伊瑪目探討信仰的價值不歡而散後,錫蘭內心似乎受夠了這種倍感無力的生活,於是可恥的將父親的狗賣了,來達到出版自己書籍的目的。

雖然最終錫蘭實現了自己不切實際的文學夢想,可是現實並沒有為他敞開仁慈的大門。由於考試前並沒有好好複習,教師資格考試結果可想而知,最終錫蘭還是選擇了服兵役這條無奈的道路。

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變的,終究只能是我們自己。

錫蘭服兵役歸來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退休,所有的退休金全部用來添置家用和還清債務。而被家人稱為牧羊人的父親已經很少回家,只是住在錫蘭爺爺的儲藏室裡過著詩意的田園生活,

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歸宿。

當錫蘭去書店問自己的書賣得怎麼樣,書店的老闆告訴他一本也沒賣出去,此刻的錫蘭淡然的接受了。或許一番服兵役的生涯讓他領略到了一些生活的本質

在故事的最後,錫蘭找到了那間陰暗潮溼,老鼠出沒的儲藏室,在那裡相信錫蘭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無意中翻起父親空空如也的錢包,卻發現了報道自己書籍的報紙剪紙,被父親摺疊在錢包的深處,這個時候我們看到錫蘭的眼睛溼潤了,曾經被他忽略的父愛此刻重新撿起

最經典的是錫蘭和父親坐在小屋外的場景,錫蘭從父親的口中瞭解到父親是自己唯一的讀者,並和父親說起了他們身上都有野梨這種格格不入的、孤獨、畸形的存在。冥冥中,似乎是一種生命的傳承,在錫蘭和父親的手中完成交接,這在錫蘭奮力挖掘那口他曾經鄙視的井可以看出,錫蘭已經與過往冰釋前嫌,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在錫蘭身上,讓我們看到了自己曾經青春時的影子。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有過迷茫,才懂得成長,有過孤獨和絕望,才能體會生命那種深具涵養的美好價值。

父親:不被理解卻依然有愛,對這個世界一直充滿熱情

《野梨樹》:生命看似孤絕,卻深具涵養的美好價值

其實這部電影中的

父親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採訪中得知,導演錫蘭是因為父親這個角色讓他覺得有必要拍攝。

故事中的父親,總是有著很好的教養和素質,對家人充滿和善,對外人也是彬彬有禮。在錫蘭和兩個伊瑪目聊天的時候,其中一位伊瑪目說起錫蘭的父親:“談論辛苦的工人,他總是停不下來”,“他是個好人,別管別人怎麼說”,“他是一個體面的人,是一個紳士”言語之中充滿著溢美之詞

其實錫蘭的困境和他的父親是很像的,他們深知彼此的掙扎與孤寂,更瞭解那種被這個世界拋棄的感覺。錫蘭的父親也曾有過輝煌的過往,也曾夢想過其他的事情,就像他自己所說:“誰的夢想成真了呢?”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終究開不出燦爛的花朵。

至於錫蘭的父親如何變得嗜賭,錫蘭是知道原因的,父親做的事無非就是對荒謬生活的反抗

。即便知道原因,錫蘭仍是對父親充滿了失望,不能承擔家庭責任,執意的在山上挖一口不會出水的井,在錫蘭看來父親既可憐又可憎

而父親也能感受到那種不被世俗理解的孤獨,在錫蘭賣掉那條唯一不會評判他的狗之後,甚至會在深夜裡獨自一個人啜泣、做噩夢,讓人感受到了父親那種深深地絕望與落寞。

生活雖然荒謬,但父親卻沒有被現實吞沒,他還是他,對孩子還是一如既往地包容,對生活一如既往地熱愛。

退休後,他在山村找到了自己心靈上的家園,在這裡他可以享受泥土、羔羊的氣息和田野的顏色,還可以留意森林,豺狼的足印和自然的聲響,他終於做回了他自己喜歡的自己。

父子最後的和解,是這部電影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他們都找到了人生的救贖之路。儘管他們都不是世俗意義的成功者,甚至很平凡,但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穫不平凡的人生!

結語

導演錫蘭在這部電影中讓我們看到了他對鄉土的眷戀和對鄉村青年困境的關懷,更讓我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那種與生活對抗的倔強,因為錫蘭要表達的這種困境其實是跨越國別和文化的

生活的本質其實就是平凡甚至充滿著失意與庸碌,而平凡的生活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能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當我們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和心胸,終會獲得人生的頓悟與內心的豐盈。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