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區大黃集鎮戰“疫”中的紅色基因

(楊俊長 張靜冬)菏澤市牡丹區大黃集鎮,是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魯西南根據地。這裡不僅爆發了“中國百戰經典”之一的大楊湖戰役,還設立過隴海戰役後方醫院(苑寨)。戰爭年代,這裡湧現出了一批象王貴芝等“紅嫂”式婦女,還湧現出了一批象張義卿、馬富蘭等“黨的女兒”。

牡丹區大黃集鎮戰“疫”中的紅色基因

74年前,這些婦女披著硝煙保家衛國。74多年後,這些婦女們的後代,象她們的奶奶、姥娘、母親、姑姑、大姨一樣,用那種當年的精神,投身2020年新冠戰“疫”中,彰顯了紅色基因的力量。

牡丹區大黃集鎮戰“疫”中的紅色基因

南大門的“娘子軍”

大黃集鎮溝張莊村是全鎮最小的村子,也是最出名的村子。這其中原因有兩個,一是村莊是該鎮最靠南邊界,民間有“南大門”之說,二是村裡多年的當家人,不僅是全鎮也是當地百十個村莊唯一的一個女支書。溝張莊村東面是“魯西南南泥灣”(張老莊村),西面是劉鄧大軍前線指揮部(前張集村),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足以感到這裡紅色基因的“含量”可見一斑。

牡丹區大黃集鎮戰“疫”中的紅色基因

溝張莊村前就是鎮裡“革命路”,當年戰爭爆發時,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隊就是在這條路上挺進大楊湖戰場,這條路連接曹縣、定陶與牡丹區。所以這條路人流、車流量較大。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村黨支部書記楊素帶領許月玉等村裡十多個姐妹組成“戰疫娘子軍”,她們佩帶紅袖標在“南大門”值勤20多天,同時為出入人員發放口罩、講解預防常識、為車輛消毒等。

輕聲細語的楊翠英,像個男人一樣開著農用三輪車拉著消防器械滿街跑消毒,村裡沒有集體資金,王美芝第一個帶頭捐款200元,接著帶動了許月玉等更多姐妹獻愛心。

牡丹區大黃集鎮戰“疫”中的紅色基因

四姐妹剜菜

東趙寨村畢瑞萍、徐翠霞、田獻花、王春華,人稱村裡的“四朵金花”。去年她們合夥種了6畝地的大棚蔬菜,說好了乘過春節期間上市賣個好價錢。可是就在人們忙著過春節的時候,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的事發生了。為了做好防控工作,從鎮、村要求每家每戶呆在家裡不許外出。這時多數農戶為過節準備的菜大都吃完了。

眼下左鄰右舍群眾缺菜吃,又不能出門買,加上農貿市場關閉,吃菜成了大問題。4個人一合計,乾脆把棚裡的菜剜給大家吃了吧。事,就這麼定下來。她們開始自己剜菜左右鄰居相送,可是6畝地的面積她們忙不過來,於是就在當街告訴給大家都去剜菜。6畝地的生菜、菠菜、白菜、小葉菜分文沒收。

女漢子不怕被“隔離”

楊鳳英田海村婦女主任,看似靦腆可實際上是個“女漢子”。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她活似個男子漢。她是“戰疫協會”裡唯一的女性,她整天佩戴著紅袖標穿梭在村裡,值勤站崗防流入, 勸說群眾不外出,宣傳防控疫知識,組織消毒樣樣離不了她。村裡捐款,她和丈夫商量著要為防控表示愛心,主動把一千元善款交捐到村裡。

牡丹區大黃集鎮戰“疫”中的紅色基因

白寨村的隔離戶白保俊因在家悶氣,楊鳳英又以一個農家書屋管理員的身份準備給他安撫一下,臨走前她對村委的同志說:“如果我感染了,也就隔離我”隔著窗戶為屋裡的白保俊送來“解悶”的書籍,使白保俊喜出望外。

牡丹區大黃集鎮戰“疫”中的紅色基因

妯娌與舞姐都是“戰地宣傳員”

前張集村有一對妯娌,嫂子叫董景芝,弟媳叫葛水平。戰爭年代她婆婆是支前的紅嫂,74年前,原國防部部長楊得志曾在她家指揮戰鬥。

2020年戰“疫”打響後,多年受戰爭精神浸潤的妯娌倆,把“紅嫂”精神注入了新內涵。她們除參加村裡組織的活動外,發揮能歌善舞的愛好,在鎮文化站的幫助下自編自演了《不給國家添亂》《遠離疫情才安全》歌舞,很好的理解了黨的中心思想,起到了很不錯的引導和說教作用。

牡丹區大黃集鎮戰“疫”中的紅色基因

本是滴水成冰飄著雪花的夜晚,有著“舞姐”雅號的李八老村中年婦女宋素銀,在被窩裡接到鎮文化站長的電話,說是找到歌手,並把新創作的歌曲通過微信發與她,讓她儘快編一支勸導群眾在家不出門避開疫情搞好消毒的舞蹈。宋素銀立馬進入了二次創作狀態。約摸半夜時分,她呵氣成霜,在臥室裡以最快的速度出色的完成了《我們沐浴著金太陽》這曲歌伴舞作品。

這個歌伴舞的視頻經專業人士編輯後成了個精緻的短片,首發在大黃集鎮微信公眾號和包括鎮政府在內的各微信群。因是身邊人唱的身邊事,再因是身邊的“舞姐”表演,群眾喜聞樂見,這個短片全鎮火了。春節期間都不便外出,各村的舞蹈隊員只能呆在家,所以都照著這個短片各自在家有的唱,有的跳,紛紛學起來《我們沐浴著金太陽》這個歌舞。

牡丹區大黃集鎮戰“疫”中的紅色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