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文||汴河农夫

01 南北孔道的河内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写了殷商之国的地理形势,实际上也是豫北地理形势。同时在《史记》中还有“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位于太行山下,大河右岸的河内之地,是南北交通的孔道,地理位置重要的天下之中。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一、三千年前是帝都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郭沫若曾说:“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殷墟作为中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被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意义重大。安阳是中国考古的诞生地,甲骨文的发现地,是三千多年前的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从蒙昧走向文明,从传说走向信史,安阳是绕不开的话题。安阳殷墟是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诗经中的邶鄘卫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经孔子删改、整理的,是先秦的重要典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就是国风,十五国风,是先秦诸国的风俗习尚,民间音乐。其中《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共39篇,约占《国风》(共160篇)的1/4。邶(在今安阳一带),鄘(在新乡一带),卫(在滑县、濮阳、卫辉、长垣一带),属于殷商以后卫国故地,卫风感情奔放、大胆、热烈,与郑风合称为“郑卫之音”。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三、六朝古都话邺城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历史上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等六个朝代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邺城在北京还没有形成都城之前,这里是河朔的中心。自古在河朔地区都有一个中心,从赵都邯郸、到六朝古都邺城再到北宋的大名府(当时的北京),这里始终有一个河朔势力。邺城遗址今归河北临漳管辖,但历史上临漳一直是彰德府辖地,隋文帝杨坚毁邺城,将其南迁,安阳成为邺文化的主要继承者。但这里犬牙交错,晋、冀、鲁、豫四省结合部,为防止再次形成大的势力集团,这里被瓜分,及至民国时期,河北仍管辖濮阳、长垣等地。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四、帝王圣贤隐居地

南太行是中国的隐逸之乡。当然有些人不愿意隐居,也不得不被贬于此,这里是历代被废帝王的幽禁地。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任国君田建,听从大臣之计,不战而降,秦统一中国,将田建幽禁在苏门山等地,至今仍有齐王寨;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被曹丕废后,住在山阳城中,被称为山阳公;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被司马昭赶出皇宫,居住在苏门山西的史村;蜀汉刘备之子刘阿斗在蜀国灭亡之后,被封到鹤壁龙宫村,至今仍有阿斗寨风景区。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这里还是诸多圣贤隐居之地,姜子牙隐居卫辉,被周文王赏识,八十余岁为宰相;鬼谷子隐居淇县云梦山,培养了孙膑、庞涓等英杰;竹林七贤隐居辉县、修武等地,有魏晋风骨;邵雍隐居苏门山,著《皇极经世》,是中国算命的老祖宗;耶律楚材、姚枢、许衡等隐居百泉,著书讲学;孙奇逢隐居辉县夏峰村讲学,最终成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袁世凯、徐世昌等亦隐居于此,袁世凯更是号称“洹上渔翁”,死后葬于此。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五、太行灵根在百泉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涌金亭示同游诸君》中写到:“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元好问写了百泉的地理形势,百泉作为千里太行拐弯之处,此去东南千里无山,有泉水流出,甚大,犹如人之灵根。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百泉是中国最古老的泉,早在殷商时期就很出名了,传说武王伐纣,暮宿百泉。在《诗经》中有“毖彼泉水,亦流于淇”的记载,这里的泉水就是百泉。从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孙登,苏门山上安乐窝当家的邵雍,百泉边梅溪居住的耶律楚材,太极书院的姚(姚枢)、许(许衡)、赵(赵复)、窦(窦墨),明末清初三大儒的孙奇逢,到清末隐居此地的袁世凯、徐世昌等,一脉相承,诠释者百泉“山水之间”的灵性。

02 不断扩大的豫北

随着黄河的不断南移,河内地区不断扩大,由河内变成了河北。近代平原省被撤销后,濮阳、长垣等地纳入河南版图,形成今天的豫北。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一、三分中原有其一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从司马迁笔下的河内之地为天下之中,郑、卫为天下枢机,六朝古都的邺城,到明清的豫北三府,再到近代的豫北六市。这个位于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感觉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这是行政区划犬牙交错的产物。豫北地区占据中原的上风上水,位置重要,一旦天下有事,入则决战郑汴洛,出则隐匿太行之间,就像豫北的驻军一样,南控中原,北驰京师。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历史上,豫北、豫东和豫西是河南三个中心地带,豫北三分中原有其一。豫西以洛阳为代表,豫东以开封为代表,豫北没有很能服众的城市。新乡作为平原省省会,继承了丰厚的遗产,大学多、医院多,豫北枢纽,交通便利;安阳作为新发现的殷墟所在地,底蕴深厚,名气大。就像隋文帝杨坚所期望的那样,这一带没有形成一个大的势力集团,邯郸、安阳和新乡等之间相互不服气。

二、几条河与几座城

邺水朱华——安阳:目前洹水成了安阳的母亲河,位于洹水边的殷墟更是驰名中外,但殷墟毕竟作为断层文化,今天的安阳传承较少,而邺城作为六朝古都,安阳一定程度上传承了邺文化。

桑间濮上——濮阳:濮水是流经古代濮阳的一条河流,今天的濮阳以此而得名。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都城,著名的“桑间濮上“之地。庄子曾在濮水垂钓,晋楚城濮之战也发生在这附近。

淇水遗风——鹤壁:淇水是《诗经》中著名的河流,有诗河之美誉,据说西周晚期卫武公在淇水岸边修建淇园,是我国较早的园林,今在淇水边建有淇水诗苑文化公园。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卫水清波——新乡:卫水是豫北诸水所汇集而成,卫水历史可追溯到曹操所修建的白沟,后来隋炀帝修永济渠,再后来称御河,后由于主要流经卫国之地而改称卫河。

济水托蓝——焦作:济水发源于济源,由于历史上济源长期归怀庆府管辖,今不再单独列出。济水是古代四渎(江河淮济)之一,济宁、济南均源于此。济水托蓝是古河内(沁阳)八景之一。

三、曾有一省曰平原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平原省是建国初期存在于豫北、鲁西等地的一个省份,共存在三年,时间很短。这里是晋、冀、鲁、豫四省的结合部,是革命老区,划分平原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系。新乡作为平原省省会,由于平汉铁路、道清铁路和卫河航运而发展起来,取代了豫北道口镇的地位,而成为豫北交通枢纽。新乡作为卫辉府下辖县,能取代豫北三府,成为中心城市,交通是重要因素。后来平原省被撤销,濮阳、长垣等划归河南,形成今天的豫北行政区划。由于平原省的缘故,豫北新乡等地教育、医疗等在河南领先。

四、笃实敦厚的民风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豫北北临巍巍太行,具有山一般的性格,笃实、敦厚,所以才能修出红旗渠。这里还是愚公精神的发源地,敢于与大山抗争,修建挂壁公路。豫东人精干,豫西人高雅,豫北人笃实,当然也不是那么严格,封丘、延津等靠近豫东,济源靠近豫西。豫北人崇尚实学,不浮夸,所以有了新乡先进群体,涌现出了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许福卿、裴春亮、范海涛和茹振刚等,这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五、太行山上有胜景

豫北之盛在太行,昔日的圣贤隐居之地,今日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南太行从植被、地貌和水源等方面来说都是比较突出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今天旅游开发的金山银山。焦作的云台山,济源的王屋山,辉县的八里沟、宝泉,鹤壁的云梦山,安阳的太行大峡谷、红旗渠等是南太行的明珠。目前,云台山已经成为国内著名旅游景点,南太行旅游已经崛起,但其它景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结合竹林七贤、邵雍、耶律楚材和袁世凯等名人文化,打造成中国的隐逸之乡等。

豫北那些事儿——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和济源的故事

小结

豫北三千年前是帝都,就像殷墟一样,被后人遗忘,文化传承不如豫东和豫西,但有底子,厚实,时不时会展现一下自己的实力。由于近千年,中国定都北京,北方较盛,豫北雄踞河朔,占据中原上风上水之地,实力不容小觑。

往期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