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朋、知,打開》論語〉大門的三把鑰匙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註釋】

(1)子,我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春秋之後,執政之卿稱作“子”;也對有德之人、老師稱為“子”。《論語》中“子曰”的子,特指孔子。在《論語》中孔子有四名弟子稱子,有子和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和冉子僅有一次稱子。

(2)曰,《說文》:“開口吐舌謂之為曰。”(按今《說文》無此文。)皇侃義疏:“曰者,發語之端也。”《論語》中“子曰”皆是孔子開口談說的話。

(3)學,《說文》:“斆,覺悟也。”讀作xiào,教導,使覺悟。後作“教”。也讀作xué。《尚書大傳》:“學,效也。近而欲明者也。”即仿效。《白虎通》:“學,覺也。”即覺悟。對於人做學問,孟子有先覺和後覺的說法,即後覺效仿先覺而“習”,這就是學。

(4)時,《爾雅•釋詁》:“時,是也。”表示近指,相當於“此”、“這”。《說文》:“時,四時也。”即季度、季節。本章指隨時,隨時隨地。

(5)習,《說文》:“習,鳥數飛也”。即小鳥反覆地試飛。《禮•月令》:“鷹乃學習”。學不停止,就像鳥兒反覆飛翔。本章為引申義,指練習、實習、反覆乃至多次練。

(6)之,代指所學內容。

(7)說,同“悅”,《爾雅•釋詁》:“悅,樂也。”即高興、愉快。“悅,服也。”即順服、悅服,從心裡佩服。本章指歡喜、愉快、高興。

(8)朋,最早見於遠古時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在青銅器銘文中常常可以見到“貝五朋”類的句子,表明古時朋就是一種貨幣衡量單位。朋,段玉裁引《周禮注》雲:“同師為朋”。包鹹注為“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意思是同一個老師門下的叫做“朋”,志趣相同的叫做“友”。本章的“朋”就是同一老師門下的弟子相互稱作“朋”。

(9)自,《說文》:“自,鼻也。”即鼻子。意為親自、本身。本章指從。

(10)遠,《爾雅•釋詁》:“遠,遐也。”《說文》:“遠,遼也。”本義指走路走得長,引申為距離大,相隔遠。本章指距離大,相隔遠,即很遠。

(11)方,《爾雅•釋名》:“大夫方舟。”《說文》:“方,並船也。象兩舟總頭形。”本義是並行的兩條船,泛指並列、並行。本章指並肩。

(12)來,《爾雅•釋詁》:“來,至也。”即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與“去”、“往”相對。本章指前來。

(13)樂,高興、愉快的意思,但是和前面的“說”比較起來還是有所區別,悅在內、存於心,樂則形於外。

(14)知,《說文》:“知,詞也。”即表達意思的措詞。本章指知道、明白、瞭解。

(15)慍,《說文》:“慍,怒也。”本義是心燥、不冷靜。引申義是含怒、生氣。本章指怨天尤人。

(16)君子,按《孔子家語》人分為五等: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君子是指學習聖賢之道學有所成的人。

【譯文】

孔子說:“從先覺那裡學來的,能隨時隨地運用到生活中,不也是從內到外喜悅的事情嗎?志趣相同的人去拜訪同一位老師,從很遠就結伴而行、並肩前來,不也是讓人開懷大笑的事情嗎?學有所成後,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會怨天尤人,不也是一名君子嗎?”


各位同學,大家好:

大家聽了前面的內容,在沒有聽了我所講的內容之前,一定認為我講的是最精華的,也是最實用的。其實,如果你們沒有前面所講內容的紮實學習,我再怎麼講也是沒有用的。別看我所講的內容,用“智慧”和“應用”作為標籤,說這些沒有多大用處也是有道理的。比如說,練武的人,教你幾個絕招很容易,但是你能用得上嗎?關鍵是基本功不足。所以呀,我所講的部分,是在有了《復活論語》基礎的前提下,是在按照聖賢之道的要求去踐行之後,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才能明白的。基礎是什麼?是對《論語》的熟讀百遍,是張秀娟老師的分析,是我講的解讀內容,還有朱子青和那文勇兩位老師對四位大家關於《論語》解讀的總結。如果把這些內容明白了,你自己也可以總結出“智慧”和“應用”來。

咱們看“學而篇”的第一章,一共三句話,智慧在哪裡?就是你要明白《論語》開篇第一章,孔老夫子無償贈給你的三塊金磚,有了這三塊金磚,你一生有享用不盡的財富。包括你能不能立身於社會,有沒有一雙慧眼,遇到困境能自己走出來,能事業走向更成功等等,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找到出路,找到解決的辦法。因為學而篇第一章,就是我們跨入聖賢之道殿堂的敲門磚,這塊磚是金子的。

我說是金磚,說明你踩上它腳底下會踏實,踩著它能讓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也能作為一種財富,讓你一生不貧窮,永遠不貧窮。再形象一點說,實際上也是三把金鑰匙。

這第一塊,就是“師承”。那個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孫悟空厲害吧,如果沒有菩提老祖的教育,他只不過是會翻跟頭的一個毛猴而已。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一天學不上,大字不識一個,沒有接受過聖賢之道的教化,我們就是那個毛猴。“學而時習之”的“學”,就是師承,我們要以誰為榜樣,我們一生這麼多老師,他們有的是里程碑,有的是豐碑,但都做不到高山仰止。為什麼呢?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有多少當學生的比自己的老師還有本事。所以,要找一個最厲害的老師,水平最高的,我們這些儒生們的老師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呀!世間所有的儒生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就是孔子,我們都是孔子的弟子。說到世間的師承,如今各行各業都在拜師學藝,這是好現象,但是從“學”的角度,我們該如何對待師承的老師,我送給大家兩個字,一個是“信”,一個“敬”。真正相信老師,真正的恭敬老師。我輕鬆一說對老師的“信”和“敬”,這不容易做到。你在做學問的這條路上,你有多大成就,除了你自己的根機和努力外,師承誰,就是跟著誰學,這很重要,怎麼面對老師也很重要。

這第二塊金磚就是“同仁”。同仁,與你一同推行仁道的人,說白了就是“同道中人”。第二句說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朋,是同一個老師門下的人。因為上一句有一個前提,儒學的師承是孔子,推行的是仁道,所以這個“朋”就是“同仁”了。但是,世間的朋友未必是“同仁”。大多數的人都是在追求名利,真正推行仁道的又有多少呢?你推行聖賢之道不是孤立的,不是孤獨地前行,一定有同道中人。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無論做了什麼事業,能把事業做大的人,一定是有幾個死黨,與你生死與共的人。這裡指的是生死與共,不是烏合之眾。天氣好的時候,一群鳥去吃莊稼,落在電線上,然後飛向天空,風雨一來呢,鳥獸散了。這雖然是個比喻,的確很形象。同道中人,就是共同價值觀、共同理想,不離不棄的人。你找到了,你一定能成功。這裡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仁”,只有君子才有仁心,才會有同仁。這就是接下來的第三塊金磚。

第三塊金磚就是“忍耐”。偉大的事業是伴隨著艱難險阻和人生苦難往前行走的。這世間最偉大的事業是幹什麼?是教化眾生。佛教推行解脫之道,儒家喚醒仁愛之心。《論語》所教化我們的是讓我們成為一個君子。君子是有標準的,行為也是有具體規範的。我們在整部《論語》的學習中,會逐條去學習、理解、踐行。而作為君子,你成就自己完美人格的過程,就是師承夫子之道,和同仁們一起去發展事業,完美自己的人格。但是,我們看一下從春秋時期到現在,做君子者有多少人,推行聖賢之道也是艱難加艱難。在這條路上,又有了一顆心,支撐你走下去,那就是忍耐之心。忍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因為理解你的人少呀。但是不能因為別人不瞭解你而放棄,而改變你的初衷。做事業你忍耐了多少,你就有多大的成功。

師承、同仁、忍耐,就是“學而篇”第一章的關鍵詞。

(曲阜儒風國學院第三期傳統文化講師修學課堂)

學、朋、知,打開》論語〉大門的三把鑰匙


學、朋、知,打開》論語〉大門的三把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