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的房貸,還款一年多點,是改還是不改?

謹慎的勤奮


6.37的房貸利率已經是基準利率4.9%上限的1.3倍,這是一個先對較高的房貸利率了,一年前很多事基準利率水平的房貸,在前幾年的基本都是基準利率九折。

我的建議,一定要改,而且毫不猶豫的改為浮動利率貸款LPR。因為未來經濟高增速的可能性較低,整體上將會成為穩定增長,也即是“慢牛”,LPR向下調的可能性和空間都比較大,只要LPR向下調,你的房貸利率就會下降,減少你的房貸壓力。

現在央行要求的是,2020年3月1日起存量浮動利率貸款LPR替代,增量貸款將會全面實施LPR,這是規定是新增的。目前不管你轉不轉,你的貸款銀行都會在2020年3月1日到8月31日之間,找你重新簽訂合同,因為現在還沒正式施行。

1、如果你選擇不轉,那麼以後你將會繼續按照6.37%,固定利率,以後都不會變更,也即是不會隨著LPR利率變動。

2、如果你選擇轉為浮動利率貸款LPR加點,你的貸款合同就會變成5年期(現價4.8%)+157個基點(1.57%),也就是6.37%。在第一個5年期內你的房貸利率是維持之前6.37%不變,但是5年後,如果LPR利率上調還是下調,到時候你的房貸利率就對應改變,銀行屆時也會找你再籤合同的。

記住,目前會有存量和增量的新雙軌制,因為你的房貸只換了1年多,也意味著你還有28年需要換。

那麼從中長期看,目前國內經濟已經告別高速增長,竟然平穩增長,為了支撐實體經濟,基準利率只有下行有利於經濟增長,也意味著貸款利率下行的空間會比上行空間大。

因此,建議你一定要改為浮動利率貸款LPR加點。


股市小獵豹


我的房貸是農業銀行辦理的,利率是6.125%,目前還款兩年多,時間到了,我會改成LPR利率的計算方式。

我說下我為何會選擇改成LPR利率計算方式的理由:

1、目前利率本身就不低了,6.125%是在央行基準利率4.9%的基礎上上浮了25%,這個利率算是偏高的了。而且題主的6.37%是上浮了30%,這個利率更高了。


2、LPR利率一月變換一次,而且未來下降的空間比較大。根據外國的LPR利率走勢來看,基本上長期是走低的,目前我的房貸還有28年,週期還很長,下降的空間也很大,未來選擇LPR的方式我覺得更加划算。


3、本次修改之後將不得再次修改,目前基準利率看不到下調的趨勢,所以一旦選擇基準利率那麼未來的還貸都會是這個利率。而LPR有很大的下降機會,目前中國經濟處於轉型階段,經濟放緩,LPR下調是央行的一個刺激手段,隨著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增速會逐步的放緩,為了保持經濟活力,LPR作為刺激手段,未來下降的可能性更高。


以上是我選擇變更還款利率計算方式的原因。如果還款週期很長,可以選擇換成LPR的方式。如果週期短,或者有提前還款的方式那就沒有必要了、


宋馳


可以不改。我來給你算一下。

6.37的房貸,按4.9為標準,就是上浮了30%,轉換成LPR加點的話,就是4.8+1.57,若以後利率同步下降為4.7,可計算基準利率模式4.7*1.3=6.11,LPR模式4.7+1.57=6.27,所以不划算。

但若基準利率不同步調整,則LPR划算,6.27小於6.37。


剛剛在讀書


先說答案,不是你改還是不改,按照2019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9〕第30號》,要求現有的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自2020年3月1日開始,原則上應於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所以說你能選擇的只有固定貸款利率或者是LPR加點的利率兩種而已,並沒有拒絕的權利,你一定要改。

如何轉換?

根據文件中的第二條所述,此次央行一共提供了2種轉換選擇,一種是將原合同約定的利率定價方式轉換為一LPR為定價基準加點形成(加點可為負值),加點的數值在合同剩餘期限內固定不變;二是直接轉換為固定利率。

按照你題幹所述,你目前的房貸利率為6.37%(目前央行的基準利率為4.9%,相當於基準上浮30%)。按照文件的要求,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在轉換時點的利率水平應與原合同最近的執行利率保持不變。

因此,若你選擇轉換為固定貸款利率,那麼往後23年多(假設你貸款期限為25年,題幹中你說自己還了一年多了),你的貸款利率就會一直固定為6.37%。

如果你選擇的是LPR加點,目前最新的五年期及以上的LPR為4.8%,因此你轉換後首年的貸款利率即為:LPR+157BP(157BP=1.57%),加點數值在合同剩餘的年限內(即往後的23年多)保持不變,LPR則每年調整一次。比如說一年後LPR為4.6%,那麼你的貸款利率就變為6.17%;一年後LPR為5%的話,那麼你的貸款利率就變為6.57%。所以說選擇LPR計價方式的,未來的利率會每年調整,與當時整個市場的融資借貸水平接近。

為什麼要變化?

在以往,我們簽訂的都是基準利率上下浮動的定價方式,這種定價方式如果央行沒有調整基準利率,那麼你的貸款利率一直是不變的,但對金融略有了解的就知道,整個市場的融資水平其實一直是在變化的,而央行的基準利率幾年一調整,所以說基準利率上浮的定價方式無法及時反映市場的利率水平,不利於保護借貸雙方的權益。

與之相反的LPR+固定點的定價方式中,LPR利率是每個月更新一次,利率水平更加接近市場上的真實的借貸水平(當然為了避免麻煩,這次的文件只要求到每年更新調整一次,變動的頻率仍然優於基準利率),對於借貸雙方而言,更加有利,因為這個利率市場最真實的利率,雙方誰也不吃虧。

總結

選擇固定貸款利率,就是賭一把,賭往後的LPR會持續上升,LPR上升,那麼固定利率就佔據優勢了,但如果LPR下降,那麼固定利率就吃虧了。至於說LPR未來如何變動,短期內或者還有人可以判斷,但長期一二十年,沒人可以預計,所以膽子大的可以選擇固定利率,搏一把。膽子小的還是選擇LPR,互不吃虧。


鯉行者


銀行是國家的銀行,是國家斂財的工具,往年降基準利率廣大房貸者都能受益,現在央媽要降基準利率刺激市場,但是又不想你們還房貸的從中受益,所以絞盡腦汁想出了LPR這招,美其名曰讓房貸利率與基準利率脫離更加市場化,實則為了進一步割韭菜做準備。首先,選擇固定利率不變的那些人,央媽本次降基準利率他就不能像以前降基準利率少還貸款了,這就先能割不少韭菜。其次,選擇LPR的,看似目前降了也更加市場化,LPR往下也可能是負的,往上沒有封頂,但是會根據實際家銀行數據每年一調整,這裡面就會存在先養韭菜幾年,給點小恩惠,讓大家覺得LPR確實好。但是看看眼下M2的增速,LPR上浮多少那可全聽央媽怎麼說了。固定的現在每月還5000,30年後還是5000,但是30年後5000誰都知道會不值5000。選LPR的現在還4500,3年後可能還變成4000,但是10年後20年後30年後可是有變成8000甚至10000的可能,因為往後錢不值錢了,央媽得讓你們多還些才不吃虧。綜述,普通老百姓二三十年的就別變了,那些計劃三五年內一次還完的可以嘗試變。


銀蛋蛋無敵


我的建議是轉換成lpr利率。

你的房貸利率是6.37,近幾年的基準利率是4.9,所以你的貸款利率上浮30%,是比較高的貸款利率了。

今年3月1日到8月31日,銀行給一次選擇的機會,選擇固定利率或者LPR。固定利率就是與你現在的利率6.37不變,保持到你貸款還完。另外一種是LPR。

以前你的房貸計算方法是4.9✘(1+30%)=6.37

現在轉化成LPR的要求是:第一年等價轉換,也就是在2020年的利率6.37是不變的,但是計算方法發生變化。今年參照2019年12月的LPR。2019年12月的LPR是4.8,可以先計算出你的加點。6.37=4.8+x,x=6.37-4.8=1.57。

以後如果你的利率調整週期是一年的話,每年的利率就是:當年12月的LPR+1.57。

LPR是市場報價利率,從國際發達國家利率的歷史趨勢,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與階段,都是下行的,有些國家甚至是負利息。利息降低可以降低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於經濟增長,在中長期來看我國的LPR大概率也是下行。

所以,要選擇LPR,當LPR下調,你的房貸也會跟著下調了。




鄭州樓盤


都在糾結轉不轉lpr,我說幾句大家參考下。

首先lpr說白了就是八大銀行發放貸款的平均利率,用來代替基準利率,如果轉lpr相當於跟現在的跟隨基準利率漲跌一樣。只是基準已經很久沒有變化了,lpr變化會很頻繁,固定利率才是新增的選項以前是沒有固定利率的。都是跟隨基準利率。

然後只能轉一次,轉了後不能轉回了。

都說近幾年利率會下降,但是幾十年的事說不清楚,也不會只跌不漲。

最重要的是差值計算,是按19年12月份的4.8計算,計算後固定。這就有問題了,原來我們貸款是按基準利率打折或上浮的,

轉換lpr後該打折還是打折該上浮還是上浮。

但是按4.8來算固定差值,單這裡我們明明白白的損失了0.1的利率,補不回來了以後漲跌你都固定損失了這0.1。比如以前打折的那麼等於打折優惠直接變少了,以前上浮的那上浮的更多了。

我舉個例子假如現在lpr利率跟原來基準利率一樣是4.9。你的利率是上浮%20就是5.39,轉lpr後差值計算5.39-4.8=0.59,那你的新利率就是0.59+4.9=5.49!直接多了0.1這0.1被銀行吃了。

感覺現在很多文章刻意的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忽悠你去轉,只說降了能省多少錢,怎麼不說漲要多多少錢!


逆風飛H


5.88,不打算改。

本來按照5.88每個月固定還著房貸,其實就是相信過個十年二十年後,隨著通貨膨脹,工資增加,也相當於降息。如果變成浮動的話,房貸是否也會隨著工資的增加而增加,甚至超過工資的漲幅。

也許這個是好事,但是我不期望佔銀行的便宜,也不希望被佔便宜

個人觀點,大家姑且聽之吧


看看27


第一、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曾表示,回答這個問題很複雜,主要取決於幾個因素,如果你的房貸剩餘期限足夠長,選擇了LPR加點定價模式,未來央行持續引導5年期LPR下行,可以享受利率下行週期的紅利。

第二:假設以300萬房貸總額,20年等額本息,現行是1.1倍上浮,那麼利率為5.39%(5年LPR+59基點),目前每月還本付息20450元。如果未來利率下行,2022年下降50個基點到4.3%,那麼實際利率是4.89%(5年期LPR+59基點),每月還款大約19650,下降了800元,一年可節省9600元。

相反,一旦經濟進入加息週期,不排除LPR可能會走高,不過也業內人士指出,即使長時間維度內LPR出現了上行,增加的月供對於借款人的生活影響不大。

不過總體而言,如果長遠利率成下降的話選擇LPR還是相較固定利率來說更為划算的。

第三:從目前來來看,利率下降仍是大勢所趨。目前全球經濟已經進入大寬鬆時代,利率走低是大勢所趨,很多歐美國家已經進入負利率時代,而我國的利率相比於幾年前也已經大幅下行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趁早資訊


筆者建議還是要改,這次的房貸利率的定價基準從“貸款基準利率”換成“LPR”是給你的一次機會。

1、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的計算方式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選擇不變,那麼你就是成了固定利率了,因為“貸款基準利率”以後就沒有了,那麼你的房貸利率就永遠是6.37%(也就是4.9%*(1+30%)),其中的4.9%就是貸款的基準利率(5年期以上的貸款),以後基準利率就永遠停留在4.9%了,那麼你的房貸利率自然就永遠是6.37%。

第二個選擇就是變成按照新的房貸利率計算方式的浮動利率,也就是把以前的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從“貸款基準利率”轉換成“LPR”,如何轉換?以前的房貸利率計算方式是這樣的:貸款基準利率*(1+浮動比例);新的房貸利率計算方式是這樣的:LPR+點數;而根據央行的規定,在轉換前後的貸款利率是相等的,開業就是說:貸款基準利率*(1+浮動比例)=LPR+點數,而題主的情況是:其中的貸款基準利率是4.9%,浮動比例是30%,LPR是4.8%(取值是2019年12月份的數值),那麼可以推導出“點數”是1.57%,而這個點數是永遠變的。

那麼題主的房貸利率就是:LPR+1.57%,而LPR是每個月都會更新一次,而在浮動利率的重新計算週期中,最短的週期是12個月,也就是說最短可以選擇12個月就重新計算一次,到了重新計算的日子,那麼題主的房貸利率就會按照最新的LPR再加上1.57%,這個就是你以後的房貸利率。

2、LPR未來是跌還是漲?

其實題主你最擔心的就是LPR未來是漲還是跌,如果選擇固定利率這是一了百了,不用再擔心未來的問題了,抱有這個想法的人很多,那麼筆者就來分析一下未來的LPR是漲還是跌?


其實從定價基準這個角度來看,LPR就是以前的“貸款基準利率”,都是利率定價的錨,只不過錨的產生來源不同,但是功能和意義都是一樣的,就是為貸款市場的利率提供一個錨,其實LPR的全稱就叫做“貸款市場利率報價”,這個名字其實就已經是很直白的表達了LPR的意思了。

未來中國的利率的漲跌就看LPR了,這兩者的趨勢是一致的,因為LPR是利率的錨,筆者認為未來的利率是下降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因為中國的宏觀經濟增速在放緩,這個就決定了市場的投資回報率會隨之下降,利率是資金的成本,說到底也是投資回報率,當我做投資的時候有10%的回報率的時候,我自然願意支付8%的貸款利率,因為有利差,利差就是我的盈利,說明使用這筆資金是有利可圖的,反之,如果投資回報率是5%,你肯定是不會願意接受8%的資金成本的,因為明擺著是虧損的,你要接受也是低於5%的資金成本。而整個社會的投資回報率取決於宏觀經濟,這個和個人是沒有關係的,和行業也沒有關係的。

第二個是就是M2的增速在放緩,目前已經連續三年M2的增速在8%左右了,基本是等於GDP的實際增速再加上CPI,比如2018年的GDP增速是6.6%,而CPI是2.1%,兩者之和是8.7%,但是M2的增速是8.1%,其實還是低於GDP增速和CPI增速之和的。下圖是過去12年M2的增速,可以看出當前的增速是歷史地位的,所以擔心貨幣發行過多導致貨幣貶值的其實可以放心了。

第三、最近這些年其實全球是開啟了一個降息的週期,全球主要的經濟體都在降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可能加息的,而從LPR來看,其實我們已經在降息的路上了。

下圖過去4個月LPR的數據,1年期的LPR已經下調了3次,幅度為0.16%,而5年期的LPR也下調過一次,幅度為0.05%,上文我們已經降過了,LPR其實就是以前的“貸款基準利率”,以前我們說降息指的是“貸款基準利率”下調,而現在LPR已經代替了“貸款基準利率”

總結:如果是我們的話,我是會選擇浮動利率的,當然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本文是我們的觀點的推理邏輯,最終的決策還是在於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