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是什麼?

任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感覺前面幾位的回答,都沒有先理清問題,也就是問題中的“理由”是指什麼。對“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是什麼”這一問題,因為沒有上下文,也沒有更進一步的說明,所以很容易出現理解的偏差。其實,“理由”個人以為可以理解為:1. 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藉口,即納粹德國正式對蘇聯宣戰時提出的宣戰理由;2. 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

首先,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藉口,或者說納粹德國正式對蘇聯宣戰時提出的宣戰理由是什麼呢?雖然納粹德國對蘇聯宣戰與戰爭爆發是在同一天,即1941年6月22日,但納粹德國是先對蘇聯發動侵略後宣戰的,而納粹德國對蘇聯宣戰的藉口或者說理由是納粹德國認為蘇聯集結大大量軍隊,侵犯納粹德國領空為由進行自衛反擊。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希特勒是信了。也就是說在德軍入侵蘇聯之後,納粹德國才宣稱蘇聯紅軍一直有系統性的計劃要侵略德國,因此納粹發動這場戰爭只是先發制人而已。一般來說,

發動戰爭的“理由”或者藉口,一般要麼是高大上的,比如說為了民主、自由;要麼是把自己擺著受害者的位置上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這個宣戰理由就是後者,將自己擺在受害者位置上,至於說是不是真這樣,那不重要。

其次,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最根本的原因包括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現實政治因素等

意識形態角度來說,蘇聯奉行共產主義,在政治光譜中屬於左派,而納粹雖然冠以國家社會主義的名頭,但納粹卻是不折不扣的極右翼派別蘇聯和納粹的意識形態不僅完全不同,而且是完全相互對立的意識形態。這就決定了蘇聯和納粹之間完全沒有任何緩和餘地,

雙方碰到一起,雖然可能因為暫時的利益聯手或結盟總體來說,雙方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可調和,必然會相互敵視,以消滅對方為己任。畢竟,意識形態作為某種信仰、生活方式或社會政治制度背後的根本理念,是不可調和的。蘇聯和納粹正式因為如此,雙方必然是以徹底消滅另一方為結果,不可能相互調和。因此,納粹德國會發動對蘇聯的入侵,目的根本上是消滅蘇聯及其制度。

而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說,分析德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就不難發現,德國是處於歐洲中央的強國,如果德國在超級大國的時代獲得一席之地,或者說

成為超級大國的一員,德國就必須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對外擴張就必然與其周圍其他大國發生衝突,而德國對外擴張的首當其衝的障礙則是蘇聯。因此,從德國面臨的地緣政治環境來看,德國如果想要對外擴張,就必然要與蘇聯發生衝突。另外,納粹是從德國地緣政治學汲取其地緣政治養分的。而德國地緣政治學明確將現代民族國家看作一種在有限的地理空間中尋求生存的有機體,其根本目的則在於幫助身處列強重重包圍中的德國尋找擺脫各種外在枷鎖以及適合其最終成長為世界強國的發展道路,強調生存空間論、有機國家論和邊界可變論。而當納粹將德國地緣政治學變成自己的信條時,強調“種族構成”和“生存空間”,而日耳曼民族作為“高等民族”,為了“生存空間”必然要與蘇聯發生直接的衝突。從這個角度來說,納粹德國進攻蘇聯事實上從納粹確立其地緣政治信條那一天起就已經是註定的了。

從現實政治角度來看,雖然納粹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無論是納粹與蘇聯都沒有將當真,雙方都非常清楚,這一條約只是暫時的,或者說隨時都會變成一張廢紙,雙方必然會爆發戰爭,區別不過是誰先準備好,誰先發動而已。事實上,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夥同德國出兵瓜分波蘭、挑起蘇芬戰爭、入侵波羅的海三國、對羅馬尼亞進行外交訛詐等等行動,無不體現出蘇聯對納粹的戒備和戰爭準備,而納粹德國對於蘇聯的一步步的擴張也越來越不能容忍。另外,蘇聯開始迅速擴充軍備,1939年蘇聯有50個師,到1940年就已經擴大到90個師了,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聯紅軍已經達到了400萬。一旦等蘇聯紅軍擴軍完畢,有了準備,納粹將很難真正啃下蘇聯。而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納粹已經基本上征服了整個中西歐大陸,而隨著大不列顛空戰的發展,納粹德國與英國之間的戰爭也已經處於一個僵持狀態。因此,希特勒開始將其

注意力從西方收回,準備對蘇聯作戰,準備趁蘇聯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滅亡蘇聯,從而為日耳曼人擴展其生存空間。

而這一時期的蘇聯大量具備經驗的紅軍軍官和指揮官在大清洗期間被處死,幾乎三分之一的軍官,當然包括幾乎全部的的高階將領都被處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亞,這導致蘇聯紅軍嚴重缺乏有經驗的軍官,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聯紅軍中有四分之三的軍官任職不超過一年。這些軍官在戰場上往往缺乏主動性,而且很多根本就不勝任其職務。可以說蘇聯的國防處於極度羸弱的狀態。而蘇聯紅軍的這種極度羸弱狀態,又在蘇芬戰爭中暴露無餘。這使得包括納粹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嚴重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也正是基於這一考慮,希特勒才做出了趁蘇聯沒有準備好,同時國防比較羸弱的狀態,對蘇聯進行致命一擊的決定。

以上回答了德國是以何種藉口發動對蘇聯的戰爭,而德國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德國會在1941年年中入侵蘇聯的理由,希望能夠對回答這一問題有所幫助。


hording


德國與蘇聯聯手瓜分了波蘭,並且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好象兩國穿上了一條褲子,實際上各懷鬼胎,只是一時利益的結合,各自的防範心態並沒有絲毫的減少。

德國所處地理,讓她是個四戰之地,一戰戰敗後,被英法肢解和管控,德國內部的復國主義情緒是最高的,希特勒也是利用這樣的民族主義上臺的,主要對手是西線的法國和英國。如果不和蘇聯搞好關係,德國一開戰就可能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危險,至少要留大軍防止蘇聯出兵,這在戰略上是極為被動的。於是,用波蘭一半的領土穩住蘇聯,不失為戰略高招。

隨後,德國向西發動的戰事,由於戰術先進性和空地立體戰爭理念的運用,閃電戰進展異常順利,特別對法國,一戰時相持幾年很難分勝負的對手,在奇襲阿登森林後,短短20天就投降亡國了。這都超出了希特勒的預料,令其欣喜若狂。英國被壓縮在三島,苦苦支撐。

希持勒的野心,本就不止於復仇,他要的是一個統一的歐洲,西線在法國投降後,只餘下一些小國,早晚已是囊中之物。對蘇聯的進攻,己無兩線作戰之憂。

進攻蘇聯,還有三方面的考慮。第一,按希特勒的血統論,斯拉夫民族是劣等民族,也是該被奴隸的民族。第二,蘇聯發生十月革命後,推進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以埋葬資本主義為最終目的的,是英美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死敵,對蘇聯發動進攻,甚至可能讓美國繼續保持中立,而不捲入歐戰。第三,蘇聯當時己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工業實力己很是強大,如果再給蘇聯幾年備戰時間,勝負真不知如何。

很多認認為希特勒是因為狂妄而下令實施“巴巴羅薩計劃”,也是重大戰略失誤,其實是對蘇聯瞭解太少了。除非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不想統一歐洲,否則一定是早打比晚打好。





淨月暖陽


1939年9月德國與蘇聯聯合發動的波蘭戰役以及1940年的法國戰役之後,德國的軍隊在1940年就很快就佔領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幹半島,1941年6月初德國控制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這時的全世界,只有英國在獨自和德國作戰。而此時,蘇聯在1939年9月蘇德瓜分波蘭之後從波蘭得到了它51%的領土,從羅馬尼亞拿走了南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從芬蘭它拿走了卡累利阿、薩拉、雷巴奇半島等領土,在遠東它與日本帝國瓜分領土,獲得了外蒙古。

1930年代末的蘇聯經過十餘年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但是生產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則遠不如納粹德國。另外,蘇聯全國也剛從瘋狂的大清洗肅反運動中慢慢恢復正常的秩序。在德國橫掃歐洲之時,史達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國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採取防範德國的系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以東;對德國和談,避免刺激德國;穩住東方的日本,先是通過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以牽制日本的軍隊,之後又轉變態度,於1941年4月和日本簽署《蘇日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在蘇聯的系列準備措施中,建立東方戰線是最具爭議的,在建立東方戰線的進程中,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佔領了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國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面,還遭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且事實上東方戰線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蘇聯吞併的地區的人民大多反對蘇聯的統治,在德國入侵的時候有很多民眾都發起暴動趕走蘇軍並歡迎德軍的到來。

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藉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海獅計劃),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大大低估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製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薩計劃」。


FriedrichWang


德國進攻蘇聯的時間表是德國的情報部門根椐各方面的情報彙總給希特勒,最後希特勒根據參謀部大本營制定巴巴羅剎計劃閃電襲擊了蘇聯,斯大林也一直在加緊軍備,但希特勒的準備更充分和更早些,其實當時從兩國的綜合國力來比德國遠比蘇聯弱的多,蘇聯並不是希特勒想的那麼的脆弱,以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為理論的蘇聯聯邦體系的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號召下,全民皆兵英勇無比,越戰越團結,越戰戰鬥力越強,再加上雅爾塔會議後和中美英法的加強合作,反觀以納粹主義為信仰的德國在希特勒法西斯的統治下,越戰越離心,內部分化,多數高級將領越來越不相信希特勒,甚至發動刺殺希特勒的事變,美國的加入斷了希特勒的後路,美國給德國最後致命的一擊,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也從來不怕外族的入侵,拿破崙打沙俄不能成功,希特勒沒能更準確的認識到經過幾個五年社會主義計劃的蘇聯的強大和斯大林的偉大統帥能力,法西斯的暴行是不得人心的,在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堅決地展開反法西斯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的空前災難,損失是難以計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教訓是深刻的,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不可能強暴而屈服英勇的人民,希特勒的下場是必然的,言戰者必戰敗,發動一切不正義的戰爭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和平發展才是當今世界人民大團結的真正的需要。


手機用戶路子思


第一、希特勒幾乎兵不血刃就輕易打敗了波蘭和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是一戰中的戰勝國,同時,也是歐洲的強國。成功來的太突然了,這些戰績使希特勒已經飄飄然了。

第二、打敗波蘭後,蘇、德已成鄰國。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這讓希特勒如芒在背。總擔心蘇聯在背後捅刀子,而且蘇聯的存在牽制了德軍大量的兵力。

第三、蘇聯已對德國加強防備,蘇聯通過蘇芬戰爭,加強了列寧格勒的防禦縱深,希特勒擔心再拖下去,入侵蘇聯會更困難。

第四、希特勒錯誤地估計了蘇聯的實力,他認為蘇聯是一座搖搖欲墜的破屋子,只要在門上踹上一腳,屋子自己就會垮掉。還有,蘇聯紅軍在蘇芬戰爭中的糟糕表現,也增強了希特勒的信心。

第五、希特勒已無路可退,英國明確表示決不媾和,而希特勒又無力佔領英國。一但英國恢復原氣,對德國進攻。根據蘇聯的一貫作法,必定背後捅刀。你不打別人,別人就會打你。元首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事到萬難須放膽,先下手為強。

總之,希特勒進攻蘇聯,一個原因是形勢所迫。另一個原因就是賭博,存在僥倖心理。期望輕易擊敗蘇聯。


孤獨不孤單在抽菸


本身德國採取的就是遠交近攻的政策,與蘇聯簽訂秘密協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安心向東打。德國進攻蘇聯的是遲早的事,如果非要找理由的話,也就能捏一個“資源”出來做做文章。

可是蘇聯並沒有像戰國時期的“燕齊”那樣老老實實的等待秦國坐大,然後來滅自己,而是自己偷偷摸摸的學習秦國打“韓趙”那樣,攻打“魏楚”

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英軍保住了30萬有生力量,但是其武器裝備幾乎損毀殆盡。英倫三島陸軍幾乎喪失戰鬥力。

隨後爆發的英吉利海峽和不列顛空戰,英國皇家空軍也被打殘了,但是制空權仍然沒有被德國掌握。

連希特勒也公開聲稱“要給英國最後一擊”,可接下來就掉轉頭放棄進攻英國本土,調頭攻打蘇聯去了。

其實從德國閃擊波蘭開始,蘇聯就開始對其本土東邊的小國進行一步步的蠶食,先出兵波蘭,跑去從德國口中搶了一口,侵佔了波蘭一大片領土,也傷了波蘭人的心。

為了打敗英法,雖然波蘭被蘇聯強行啃了一口,但也只能按下不表,將大軍往西邊調。

在德國在西邊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蘇聯對“芬蘭”下手,1939年冬,蘇聯發動了對芬蘭的侵略。

雖然蘇聯紅軍損傷嚴重,但是實力懸殊太大,芬蘭不得已向蘇聯割讓土地求和。

1940年7-8月間蘇聯又相繼佔領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三國,並將其併入蘇聯版圖。接著,紅軍又佔領羅馬利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可維納地區,逼近羅馬利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

這就涉及到資源的威脅了,當時中東石油控制權在英國人手裡,到不了德國,當時歐洲大陸的最大石油供應國就是羅馬尼亞,如果蘇聯真的控制了羅馬尼亞的油田,就等於蘇聯掐住了德國的脖子,德國就進退維谷。

希特勒坐不住了,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提出了“消滅俄國,而且要儘快”的決策,除少數人擔憂德國此舉陷入“東西夾擊”的困境,大多數人持贊成意見,同年12月18日,巴巴羅薩計劃出臺,進攻蘇聯進入籌備狀態。

次年6月22日凌晨4點30分,德國正式開始進攻蘇聯,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小屏窺人生


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別看表面上那些口號主義之爭。理由,其實跟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打伊拉克理由都一樣:爭霸權,必須爭奪油田控制權!石油,這就是理由!


勁草145206340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小鬍子發動二戰的目的,推行種族主義,佔領全歐洲,佔領北非,完成比凱撒還偉大的功業!蘇聯,在大清洗後蘇軍的戰鬥力低下,蘇芬戰爭中小鬍子,看到了這個機會!另外斯拉夫人是歐洲棄兒,為了淨化歐州,佔領更多的土地,攫取更多的資源,小鬍子發動侵入蘇聯的戰爭就是必然的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