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冠病毒同名,科羅娜啤酒的危機公關該怎麼做?

我們做營銷的,真的是隨時隨地就會犯個職業病。


剛剛看到一條新聞,滿屏的知識點。


與新冠病毒同名,科羅娜啤酒的危機公關該怎麼做?


我以科羅娜的“遭遇”為實例,和大家講講這波危機公關應該怎麼做。


這條新聞梗概大概是這樣的:因為科羅娜啤酒的英文是Corona,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是coronavirus,直譯過來就是科羅娜病毒。


所以呢,美國的KRON和CNN就展開了一項調研,他們調查了737個美國人,問他們在當前新冠病毒擴散的大背景下,對科羅娜啤酒怎麼看。


結果38%的受訪者說他們絕不會再買這個牌子的啤酒了!14%表示雖然他們很愛喝科羅娜,但不會在公共場所點它了;還有16%的人對啤酒是否與疾病爆發有關感到困惑。


那麼你先給自己升個職,想想如果你是美國科羅娜的公關總監,這波危機公關應該怎麼操作?


與新冠病毒同名,科羅娜啤酒的危機公關該怎麼做?


首先,我們來定性:這次的品牌危機是“躺槍”,企業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但卻遭到了誤解。


其次,消費者是非理性的!如果他們理性,就不會說出“絕不會再喝這個品牌了”。所以,別試圖“講理”,沒戲。


再次,疫情是件很嚴肅的事兒,戲謔、調侃都是非常不合適的,哪怕是不當的表態都會遭來反感。開疫情的玩笑,基本等於作死。


那該怎麼辦呢?咱們先試著用一下“負面切割法”,看看能否把品牌和“負面源頭”切割開來。


科羅娜 = Corona ≈ coronavirus = 新型冠狀病毒


一、名稱切割:品牌更名


2015年12月22日,美國伊西絲藥品公司(Isis Pharmaceuticals)做出更名決定。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公司名字和極端組織ISIS(伊斯蘭國)同名,導致公司股價屢屢大幅下跌。


在ISIS剛崛起時,ISIS製藥曾表示絕不改名字,公關副總裁Wade Walke說:大家都很清楚,我們與恐怖組織無關。


但他們顯然想錯了,在公司股票被多家權威機構認定良好以上、美國股市也是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伊西絲公司的股價一路下跌6.95%。


在硬剛了半年後,時間來到2015年11月13日,巴黎遭到ISIS的恐怖襲擊,結果伊西絲的股價當天再次跳水。


一個月後,扛不住的伊西絲公司正式發表聲明:公司名稱將變更為伊奧妮絲製藥公司(Ionis Pharmaceuticals),公司股票交易代碼也從“ISIS”變為“IONS”。結果在沒有其他利好的情況下,公司股價陸續上漲了43%。


2015年的伊西絲製藥和今天的科羅娜有類似的地方,都是躺槍,都是無妄之災,一個被恐怖組織坑,一個被病毒禍害。伊西絲製藥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用來借鑑嗎?


與新冠病毒同名,科羅娜啤酒的危機公關該怎麼做?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1、時間:伊西絲製藥認為ISIS是一個長期的“禍害”,會一直困擾公司的股價(事實也確實如此);而此次疫情被認為是挺一下就過去了,為了這次“短暫”的困擾更名是否有必要?


2、歷史:伊西絲製藥有27年的歷史,而科羅娜的歷史是95年,擁有漫長曆史的品牌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3、客戶:伊西絲製藥是一家B2B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藥品和研發能力,名字更換並不會困擾原有的客戶,就好像“波音”和“空客”,叫什麼名字沒有那麼嚴重;而科羅娜是面向消費者端的,名字本身就是品牌的核心資產,越是知名“資產”越重。


結論:疫情的影響可能是短期影響,擁有95年曆史的品牌現在更名完全是得不償失。那該怎麼辦呢?


二、讓病毒更名


這明顯是一條更難走通的路,但還是有人產生了這樣“天才”的想法。


著名的假新聞網站洋蔥新聞就發表了一篇文章——其實就是造謠了,說科羅娜的母公司計劃捐出1500萬美元,希望能把病毒名稱從coronavirus(科羅娜病毒)改為BudLightvirus(百威淡啤病毒)。


這基本就是段子了。而且洋蔥新聞可能不知道,科羅娜和百威這倆品牌其實從屬於同一家企業。


三、官方澄清


“請大家注意啦!我們和新冠病毒沒有關係!”能不能這樣官方澄清呢?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咱們通過幾個案例來說明:


1、大眾是非理性的,不會在意你的官方澄清。


2016年5月25日,上市公司貴州紅星發展連續三天飆漲33%,漲到公司自己都懵了,趕緊派人調查,結果發現原因異常荒謬。原來是當時熱播的《歡樂頌》中也有個企業叫紅星發展,而且是個即將要被大資金收購的公司。


逼得現實中的紅星發展不得不發通告,澄清他們沒有跟什麼大機構談判,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公司本益比一度高達434倍。


這還是在極度需要理性的投資領域,大眾消費品行業?比這嚴重個十倍不過分吧。


2、信息在傳播中會發生嚴重的變形。


科羅娜這事兒,你要是覺得美國人智商堪憂的話,那就想想咱們,就在一個月前,咱們是怎麼從藥用雙黃連、到獸用雙黃連、再到雙黃蓮蓉月餅,一口氣買光的來著?


信息的傳播路徑是非常發散的,發散到讓人匪夷所思。當年網友們獲悉因為樂視的舉報導致快播被封,於是紛紛跑到樂事的微博下面評論:


“舉報快播沒有好報!”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薯片!”


……


更何況,咱們的初衷不是為了跟“病毒”撇清關係嗎?當年被ISIS困擾的伊西絲製藥在談到相關問題時,從來不會說“ISIS”、“伊斯蘭國”等字眼,而是說“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躲都躲不及,誰會去說“科羅娜啤酒和病毒沒關係”呢?可能傳著傳著就變成科羅娜啤酒和新冠病毒有關了。


如果以上三條路徑都是走不通的,那又該怎麼辦呢?


與新冠病毒同名,科羅娜啤酒的危機公關該怎麼做?


咱們來試一下第二種辦法,“人群切割法”。


聽過我課的同學應該有印象,我們經常用的一種辦法,就是對不同的消費者區別對待:


“38%的受訪者說他們絕不會再買這個牌子的啤酒了!14%表示雖然他們很愛喝科羅娜,但不會在公共場所點它了;還有16%的人對啤酒是否與疾病爆發有關感到困惑。”


這就意味著我們至少面臨了四類消費者,我們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去進行公關。


第一類


真愛粉,他們無論在什麼情況都會買的,這類沒什麼可說的。


第二類


“14%表示雖然他們很愛喝科羅娜,但不會在公共場所點它了。”


這一類是僅次於真愛粉的第二梯隊,他們的表態非常微妙:“不會在公共場所點它了”。為什麼不在公共場所呢?因為這會引發不必要的尷尬:


替換成我們熟悉的情景就會明白,如果有人對服務生說,“嘿~哥們兒,給我來一瓶新冠病毒啤酒吧”,任誰聽起來都是挺詭異的。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兩條出路幫他們化解尷尬:


1、借代法


在公共場所,不要讓消費者說“我要一杯新冠啤酒”,這會容易引發側目和尷尬。找一個代稱,而不要說科羅娜。


我們可以從科羅娜的飲用習慣入手,眾所周知,這種啤酒是要搭配檸檬片來喝的。那可不可以和這14%的消費者約定,以後要點啤酒時,就說“來一瓶配檸檬片的啤酒”。


我們還可以通過大數據找到這14%的消費者,給他們郵寄一個仿真的檸檬片,可以做成手機鏈、鑰匙鏈,然後告訴他們需要點酒的時候就出示這個“信物”,酒保看了就去給你拿科羅娜去了。


與新冠病毒同名,科羅娜啤酒的危機公關該怎麼做?


2、場景法


既然他們不想在“公開”的場合飲用,那就意味著他們還是很想在“私下”飲用的。那我們就做好幾個場景,比如一人飲場景,居家對飲場景,私人聚會場景,通過創意視頻的方式告訴大家,私下享受科羅娜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然後針對這14%的消費者做好投放。


第三類


“還有16%的人對啤酒是否與疾病爆發有關感到困惑。”


這是搖擺型的消費者,你幫他打消顧慮,拉一拉他們就過來了;但如果放任不管,或者推一推他們就跑到競品那裡去了。


對於這類消費者,官方正面的澄清往往起不到什麼好的效果。你可以採用“三明治法”,把你的信息放在一個兩條更可信的信息中間。


比如做一個疫情期間的謠言粉碎機:


1、鍾南山院士兒子的事情是被潑髒水。

2、科羅娜啤酒和新冠病毒沒有一毛錢關係。


然後通過大數據找到這16%的消費者。因為上、下兩層信息更具知名度、也更可信,因此你的信息也會被記住並相信。


第四類


“38%的受訪者說他們絕不會再買這個牌子的啤酒了。”


我的第一個辦法是勸你放棄吧。第一,你看,這些人完全沒什麼理智;第二,你不太可能通過較低的預算來說服一些“不講理”的人呢(成本的合理性)。


當然,如果你預算特別充足,非要試試的話,那咱們就再輸出一個辦法,理性走不通,那我們試試感性說服:賣慘法。


賣慘是危機公關的法寶,尤其適合“原本就沒犯什麼錯誤”的企業和品牌。想想剛剛被小學生暴打的釘釘,通過一首MV《釘釘本釘,在線求饒》,“我知道各位少俠假期不想那麼充實,難為你們了”“少俠們饒命吧,大家都是我爸爸”還是收穫了很多路人緣的。


當然,釘釘的這個案例是戲謔風,賤賤的,太鬧騰了,跟咱們一開始定的基調不符。我們需要的是那種很正很正的賣慘。像這樣


這是日本赤城乳業的廣告片。他們生產的一款國民級棒冰決定從2016年4月1日起,從60日元(約3.5元人民幣)漲到70日元(約4元人民幣)。


赤城乳業表示:我們堅持了25年,終於堅持不住了,因為成本的壓力,2015年幾乎沒有利潤。因為漲了5毛錢,所以社長帶領全體高管在公司前鞠躬致歉。


這條片被投放到了電視臺和YouTube上,結果獲得了巨大的反響,消費者普遍支持企業漲價,棒冰銷量不降反增。


這是可以借鑑的賣慘方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科羅娜針對38%黑粉的“賣慘”未必是說自己有多悲情,“你們不來買我我就要破產了”,而是要放低姿態:雖然我們和新冠病毒沒有任何關係,但還是為給您帶來的困擾表示抱歉。


危機公關有一條規律:現實裡的強者,是輿論世界裡的弱者,想想被吊打的品牌、明星們;而現實中的弱者,是輿論世界裡的強者,想想四處出擊的鍵盤俠。


所以,如果你是大品牌,那麼你在輿論中一定要扮演弱者。爭取輿論就是爭取大多數人的認同,而輿論世界裡人數最多的就是“弱者”,是無數個普通人。


很多大明星、大品牌不懂這個道理,所以輿論世界裡“翻車”的往往是他們。


好,把今天的思考路徑和方法總結一下


1、定性:躺槍型案例,消費者非理性,公關的調性要正。


2、負面分割法不合適。


3、人群分割法合適:


(1)喜好用戶,用“借代法”和“場景法”來化解尷尬。


(2)困惑用戶,用“三明治法”夾帶的有效信息。


(3)非理性用戶,用“賣慘法”獲得認同和“原諒”。


最後,願疫情趕快過去,讓每個“正直”的品牌都別再蒙受“冤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