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壞處就是讓你以為你真的都懂了,都會了

知識是什麼?人要學知識嗎?這個問題還用問?

沒有一個人會拒絕知識,也沒有一個人會討厭知識,因為整個人類社會飛速發展就是與知識的不斷累積有關。如果你不學,那你肯定是個不學無術的傢伙。

但有沒有人想過知識的壞處呢?

知識有什麼壞處呢?

知識的壞處就是讓你以為你真的都懂了,都會了

我們來看一段故事,這一段故事在《莊子》、《淮南子》中都有記載。

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有個精湛的技藝匠人問齊桓公你在讀什麼?

齊桓公一臉驕傲地說,我在讀聖人之書。

這個工匠說聖人還在嗎?

齊桓公說聖人已經不在了。

工匠說你讀的肯定是聖人留下的糟粕。

齊桓公一下子火了,居然有人這麼說聖賢之書。

工匠說了這麼一番話,他就啞口無言了。

知識的壞處就是讓你以為你真的都懂了,都會了

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乎其間。臣不 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莊子·外篇·天道》

大意就是我的手藝這麼精妙,我對輪子製作達到巔峰狀態,我現在70了,本來應該傳給我兒子,但是我卻說不出其中的精妙之處而無法將真正的本事傳給他。

所以聖人的精華之處肯定隨著聖人而去了,留下的自然是糟粕。

這個故事一看就知道是編的,因為齊桓公讀書的地方怎麼會出現一個工匠呢?

但這裡卻說明了一個問題:知識的壞處就是讓你以為你真的懂了,真的會了。

趙括熟讀兵法,連父親趙奢都不是對手,趙奢可是正面擊敗秦軍的人物。馬謖對這方面也很有喜好和天份,連諸葛亮都佩服的很,結果呢?一上場就是兵敗身滅。諸葛亮的兒子也很厲害,記性好,工於書畫,諸葛亮也認為他很聰明當然也擔憂他過於聰明難成大器,結果呢?不幸言中,死於鄧艾之戰中。

知識的壞處就是讓你以為你真的都懂了,都會了

趙括和馬謖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很懂的,所以覺得就是這樣的,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精妙之處怎麼可以言語呢?

所以《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說的就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很多人都沉迷於這句話該怎麼理解,然後市面流傳著很多解讀,知常容對此不作解讀,相對我下一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作了深度的解讀,寫在《覺得生活越活越累,讀道德經這一章,明白一種關係,能找到解決之法》這篇文章之中。

我不是考據派,對版本沒有考據過,但是我想後人將“道可道”這一章排在第一章第一句顯然就是一種警告,如同工匠說的道理是一樣的。

提醒你不要認為你會讀,會背,會解讀了你就一定懂《道德經》了。因為聖人之精妙早就離聖人而去。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什麼經典呢?既然留下的都是糟粕。

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知識的壞處就是讓你以為你真的都懂了,都會了

知識有用嗎?當然有用,你看知識生產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現在一分鐘生產出的知識,一個人窮其一生都無法掌握透。

於是有人馬上舉反例,比如誰呢?

蘇秦。

蘇秦的經歷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成語“懸樑刺股”中的刺股說的就是他。當時他在苦讀什麼呢?

於是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史記·七十列傳·蘇秦列傳》

他後來為什麼能夠六國拜相,主要的原因是讀了《陰符》一書,相傳此書是姜子牙所著。

所以怎麼能說知識沒有用呢?蘇秦就是最好例子。

同時肯定還有人會說,你看《陰符》太厲害了,只要讀懂就可以像蘇秦一樣厲害。

這讓我想到現在網絡上流行的事情,那就是教人寫文章賺錢,教人做生意賺錢,教人創業賺錢,教人...........

只想問一句,效果怎麼樣?

知識的壞處就是讓你以為你真的都懂了,都會了

很多人盯著蘇秦成功的秘訣就是這本《陰符》,卻沒有看到這個故事的前半部分,那才是精華

蘇秦師從鬼谷子,覺得學有所成,然後開始遊說諸侯,最後錢財都花光了,不得不回到老家。

換句話說他是根據他失敗的經驗最終選擇了《陰符》這本書,而你選擇讀這一本的依據是什麼?就是因為蘇秦的成功?

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會告訴你他是通過努力才成功的,但從不告訴你,他有他的機遇,也就是俗稱的運氣。

正如正規的書本只告訴你努力才能成功,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但是神奇的是非主流的書卻會告訴你運氣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武俠小說,主人公受到迫害,最後掉下懸崖,結果沒死,反而得到一本武功秘籍,最後反敗為勝。這大概就是這類小說的套路了。

知識的壞處就是讓你以為你真的都懂了,都會了

所以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一個因素,蘇秦具備的所有條件,你具備嗎?

如果具備,那你的確可以複製他的成功,如果不具備呢?那你的成功不是複製而是走出一條新路。

所以為什麼人口億萬萬,能進入史書的卻只有這麼點人的原因,能被我們記住還可以當作榜樣的,五千年的歷史,你能數得出五千個古人的榜樣嗎?

當然還有一種行業除外,那就是學者。他們就是研究知識的,他們學習的過程就是他們的實踐。

如果你的目標不是學者,那你走學者的路,是不是有些..........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很清楚,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從微末的變化開始,從小樹開始,從累土開始,從跨出第一步開始,成功自然也是從微末變化開始。

有人說為什麼我懂了卻用不出來,關鍵的時候沒用,因為那不叫懂。

知識的壞處就是讓你以為你真的都懂了,都會了

有弟子問王陽明,為什麼孝順的道理每一個人都懂,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不孝子呢?

王陽明說: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所以《道德經》中又有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為什麼出彌遠,知彌少呢?你明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