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零售,“詐屍”還是復活?

抗疫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在這段時間裡,所有人和新鮮空氣被一層薄薄的口罩隔開許久,人與人也都自覺拉開了夠遠的距離,很多地方正在流行機場安檢般的“一米遠”歐式排隊法則。


在這樣的特殊時期,“無接觸”成了被提到的最高頻的詞彙之一。在商業上,“無接觸”意味著大家開始告別過去那種做生意一定要摩肩接踵,熱鬧的轉不過身的思維,轉而接受靜默式的、有距離感的購物方式。


消費行為中最終觸達消費者的那個瞬間,已經發生了變化——2月2日,火神山醫院裡火速上線了一家沒有服務員的“無人超市”,雷神山緊隨其後。

與此同時,在更大範圍裡,超市裡的自助購設備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快遞、外賣、生鮮到家紛紛推起無接觸配送,甚至設起臨時取貨櫃,社區、寫字樓裡的無人貨櫃也再一次迎來了高光時刻。


近日,刷身份證限購的無人售貨口罩機也開始被投入市場,無人零售全面開花。

無人零售,“詐屍”還是復活?

時間退回到2017年前後,被資本快速推出的無人零售被稱為“人傻錢多速來”的風口之一。根據彼時媒體統計,僅2017年,全國無人超市落地超200家,無人貨架落地2.5萬個;截至2017年底,無人零售領域融資規模超過40億元。


不過熱潮很快黯然落下,曾站在浪尖上的“無人”創業公司陸續被曝出虧損、裁員甚至倒閉的消息,其中不乏單次融資過數億的企業,都早沒了聲量。2018年6月以後,整個二級市場證券投研方面再沒有出現過針對無人零售的分析報告,但此前的18個月,各類文章報告汗牛充棟。


無人零售1.0時代,留下了一地雞毛。


正所謂“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無人零售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我們看到2019年無人零售可謂是冷的不能再冷的寒冬,大量的企業關門倒閉、裁員歇業,然而誰也沒想到時過境遷,不到幾個月之後,受到當前防控影響,無人零售可以說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大風口,如果能抓住這次風口對於無人零售來說,可謂是又一次風再起。


在這個時期下對於無人零售來說,雖然風口很美好,但是實際上難題相當多,最大的難題就是第一貨源相對不足,在整體物流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因為物流中斷導致貨源不足極易讓用戶體驗非常低下,這對於一家企業來說,特別是打著互聯網經濟旗號的企業來說都會是巨大的影響。


第二則是人員的相對不足,雖然無人零售在銷售的時候並不需要人,但是當前無人零售是銷售高峰,在如此的銷售高峰期,無人零售企業需要不斷補貨才能夠保證業務的不中斷,但是實際上當前大量人員難以正常到崗,對於無人零售來說,雖然火卻也面臨著較大的困局,如何能夠在當前好好抓住這個風口實在是擺在各家面前巨大的挑戰。


在疫情結束後,“無接觸”的特殊場景消除,無人零售的一些短板還會陸續顯露出來。


首先,是經受不住大爺大媽“買菜更便宜了嗎”的靈魂拷問。


無人零售的賣點是更節約人力物力,提高效率。然而,對無人店本身來說,前期店面幾十個監控設備和後臺大量雲端部署都是不小的投入。雖然線下的人流成本比線上低很多,但相比傳統店面,無人店僅僅少了收銀員的成本,補貨、整理、清潔、運營照樣需要人工進行。基本可以說是“表面無人,背後都是人”。


同時,無人零售的貨損率很高,因為它所處的環境是開放的,商品很容易被拿走。而無人店內的技術也並不算成熟,經常會遇到用戶無法識別、無法結算、無法開門等bug,用戶體驗也說不上特別好,一些老年人因不會使用手機支付更是被拒之門外。


但禍兮福所倚,時勢造英雄,災難之中總是並存著危機和機遇。


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零售業是受其影響最深、最直接的領域之一,但非典病毒也啟發了一批企業家對線上零售和供應鏈的認識,加快催熟了淘寶、京東、國美等線上購物平臺。


如今在國外,亞馬遜最近也準備在西雅圖總部附近的國會山推出規模更大的Amazon Go;當地時間2020年2月18日,日本連鎖便利店羅森在日本川崎市開設首家無人商店。零售老玩家的入場,或許會為這個行業帶來新的格局。


新金融記者 王雅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