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茅橋古往今來的絕妙傳說

南寧茅橋古往今來的絕妙傳說

茅橋,對南寧來說已經不僅是一座文化古橋,它是南寧城東北的一個代名詞。這裡遍佈著茅橋路、茅橋湖、茅橋醫院、茅橋學校、茅橋車管所……

自古以來,南寧就是一座水城,內河湖泊眾多。其中主流源於邕寧、武鳴兩城區交界高峰嶺的邕溪水,上游稱茅橋江,支流稱沙江河,兩水流匯合後的下游流經南湖出邕江。

南寧茅橋古往今來的絕妙傳說

正是這段茅橋江,如同橫垣於南寧東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雖然沒有崑崙關那樣險峻易守難攻,卻也是一道水流湍急的天塹。相傳,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宋將狄青為攻破壯族農民起義首領儂智高防守的邕州皇城,率軍從邕賓古道攻打邕州。當狄青使詭計贏得崑崙關之戰的勝利後,率軍來到邕州東郊時,卻被茅橋江(現名竹排溪)阻擋了,兵馬無法過河,狄青焦急萬分。他只好命令參與平叛的當地士兵伐竹架橋,橋搭好後滑溜溜難行,於是又割茅草厚厚鋪墊在橋面上方便馬匹行走。

南寧茅橋古往今來的絕妙傳說

儂智高農民起義軍多是步兵,在失去這道城外最後屏障後直接對戰騎兵,這些曾跟隨狄青戰敗西夏的宋軍鐵騎,輕而易舉地就沖垮了農民起義軍的陣營,儂智高軍見大勢已去,只能望風而逃。聽聞茅橋江戰敗消息後,儂智高只好連夜縱火燒城後逃走了。

黎明時,狄青約束部隊開進了朝廷失陷多日的邕州城,繳獲金銀玉帛數以萬計,雜畜數千。宋軍大獲全勝的同時,茅橋江上也新添了一座“茅橋”。

南寧茅橋古往今來的絕妙傳說

史籍中說:茅江橋位於南寧城東北,距市中心約十多里,長三丈、闊一丈,距離水面高一丈,古時為邕賓來往之交通要道。清光緒五年(1880年),因此橋太過簡陋,行人過往不安全,經長堽村一名叫班瑞蘭的鄉紳倡議,百姓紛紛解囊捐資重建此橋,更名為“東寧橋”。

1933年春,當時的廣西公路局見此橋已頹圮,便在橋附近另修建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橋,複名“茅江橋”,簡稱“茅橋”。比起舊橋來,新橋的長度、寬度均增加了一倍,橋面距水面約3.3丈,橋兩旁建有欄杆,結實而安全。

1971年,因長堽路仍為南寧通往賓陽的交通要道,加上路兩旁的居民逐漸增多,茅橋進行了擴建改造,橋兩旁增建人行道。擴建成後的橋長23.5米,寬8.41米,高4.7米,可荷載13噸的汽車,大大方便了來往車輛。

清末民初,南寧就有大小橋樑近40座。作為一座網紅古橋,“茅橋”始終名列第一,許多單位、地名都以它冠名為榮。

南寧茅橋古往今來的絕妙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