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赠我蒙汗药:你是否还在听陈果布道?

南有陈果,北有于丹。同样是美女学者,同样是名校教授,同样是通过公众媒介或自媒体圈粉无数,前辕后辙,同样被推上 “神坛”后又广受诟病。她们走红,成为一个根源极深的“现象”;她们被骂,亦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

于丹走红、陈果被热捧,我以为皆非偶然。乍看于丹讲解《论语》,舌灿莲花,辞藻华美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由得惊为“女神”;初闻陈果解析人生哲理,剑走偏锋而能直抵人心,观点险峻而能耦合经伦,仅是那一份手插裤兜、笃定自信的仪态,就足以让人心生仰慕。

美人赠我蒙汗药:你是否还在听陈果布道?

“娶妻当如于丹,生女当如陈果”。——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作如是想,我在某个时刻心里确定忽闪过这样的想法。在这个时代里很多胸无点墨、不学无术、才情平庸者也能成名走红,像于丹、陈果这种具有学识不凡、才华过人的女子如不能出人头地,那应算是天道的混沌或世道的不公了。更重要的,无论是《论语》的中庸思想,还是当前畅销的“心灵鸡汤”,在应和着需求、适应着需要。

美人赠我蒙汗药:你是否还在听陈果布道?

成名当趁早,然不宜太火。郭德纲讲过一句话甚是有道理:做人如炭,半黑仍有骨,全红则成灰。于丹、陈果相继走红,质疑、批评甚至叫骂的声浪随后汹涌而至。发声的有学者公知或有一定知识素养的人。但也不乏有一些水平修养不那么突出、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人,仍至是一些不见得能听辩出好歹的人,他们见不得有人靠读了一些书就能轻易地靠一张嘴大红大紫海量圈粉,从而成名赚钱暴富。

质疑、批评的声音,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于丹、陈果其人学养、底蕴不足,巧于修饰,却流于肤浅,不着实地夸夸其谈,对先贤高哲的思想多有戏说错读之嫌,也缺乏现实价值;另一方面就是价值导向存在问题,究其成功路数,无非是在制造、贩售广为民众所需的“心灵鸡汤”,是”鸡汤“产业与市场繁荣的主要推手与代表性品牌。

以我等读书少的人,对人们质疑或批评于丹、陈果的学养底蕴不足不敢妄加评判。但以个感觉,在她俩的一些论调、观念中确实曾品出了浓重的鸡精味。

我觉得,于丹似乎有意于强调“自慰”(自我慰藉的简写)的功用。——即便是外面雾霾锁城,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小楼里,沉浸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诗词歌赋中,营建出一个远避红尘、吐纳清新的小世界。

美人赠我蒙汗药:你是否还在听陈果布道?

陈果则着力主张“妥协”。——无论世事如何,无论他人如何,学会和解,即便是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和有些事、有些人多么地不堪,都要与之握手言和。

时代在快速向前,信息庞杂密集,应用科技迭代加快,“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人们在个人创造力、社会价值乃至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在拉大。

记不起是谁说过一句话,“愈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愈会感觉(感触)到社会的不公平。有太多浮燥的人让整个社会也变得极为浮燥,面对社会与人生,心态无法淡定,意识更缺少笃定。

于是这些人开始尊捧国学,甚至对一些“心灵鸡汤”也甘之如饴。抒缓压力、调整情绪、提振精神,自身调节功能疲软,需要有效的“药”。假若得不到良药,有人能送上一剂“蒙汗药”也是好的。

深读国学经史子集,能有助于养成清澈、圆润、达观的精神气质。但国学也不是完美的,古人的观点受限于时代,身在局中,自然会存在一些糟粕或与局限性。如国学中的中庸思想,就是阉割国人血性、进取意识与创造力的利器。

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地从国学的浩瀚思想中抽取一些“愚民”观念,揉合成济世宁神的药方,或假先贤大哲之言烩制含有麻醉功用的所谓“正能量”,会贻害深远。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当我们面对一些弊端与问题时,为什么不能试着去谋求进取与改变呢?

我们需要管控情绪、有豁达胸怀,但面对有悖道义规则的事或挑战原则底线的人,为什么不能愤怒甚至要失去愤怒的勇气呢?

在于丹推崇“自慰”、陈果主张“妥协”的语境中,我们只会看到,像崔永元这类为社会而忧愤者的身影将会越来越孤单。

人是一个矛盾体。在很多人身上过度自信与超级不自信的现象并存,譬如好为人师与盲目从众。

好为人师多半源于自信甚至是过度自信。于丹、陈果当教师是职业,而跳出所授专业布道天下、教化众生就有好为人师或自信过度之嫌。

似乎她们以自己的成功又证明了自己的自信是合理适度的。其实,通过学而优则执教为师、师而优则去教化众生的路径走向成功颠峰的,那些为很多人信仰所系的至圣先贤,早已成为泰山北斗一般甚至神一般的存在。

从讲坛走上“圣坛”,站上去的是她们自己,托起她们是大众。这个过程与结果不知是否存在于丹、陈果的人生规划中,如果不是,那也算是一种“盲目从众”。普通大众,特别是智识水平有局限的人,总是会更加习惯“好为人师”和“盲目从众”。那些在朋友圈中每天必发“心灵鸡汤”的人,是不是施教布道情结很明显、自信满满和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同的人?同样是那些人,更执迷于那些头上有光环的布道者,更能虔诚遵循于那些道与理。——即便是这些道与理自己从未真正弄明白过,但也从不会去质疑它的真伪良莠。

与我们身边很多素质平庸、师品不高的老师相比,于丹、陈果算是实力不俗的优秀老师。我们与其诟病或批判于丹、陈果,不如反省自我,反诘来之于我们的这种需求,检讨我们对辩别正知正念的智识水平。当真正好学明理、守持正念的人多了,才能让学堂的归于学堂,让殿堂的归于殿堂。诗曰:

莫道人生多坎坷,美人赠我蒙汗药。

万丈红尘千般苦,缘何我少尔偏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