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据新加坡媒体消息,当地时间4月20日晚,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在出席维多利亚音乐厅的一场音乐会时晕倒,急送中央医院后宣告不治,享年89岁。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据报道,巫漪丽在音乐会的下半场突然开始冒冷汗,颇感不适,在走向洗手间途中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场工作人员马上将她送往中央医院急救,但在晚上10时宣告不治。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经典咏流传》栏目导演田梅在朋友圈追忆巫漪丽

2018年《经典咏流传》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这位耄耋老人因为演奏凄美动人的钢琴曲《梁祝》而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人们惊叹:“生命触动艺术,永远最美。”

当巫漪丽从新加坡赶到北京再次参加《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录制时,《文化十分》记者曾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钢琴家进行了专访。


西洋乐器中国情

在2018《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与小提琴家吕思清共同演绎《梁祝》之后,巫漪丽又演奏了另一首经典《我爱你中国》。这首歌也代表了多年旅居海外的她对祖国的厚重深情。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巫漪丽的走红源自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她弹奏《梁祝》的视频。片中,由巫漪丽弹奏的《梁祝》犹如一泓蜿蜒的清泉,从指尖倾泻而出;又仿若一滴滴晶莹的水珠,滑落在碧绿的莲叶上。网友们惊呼:这行云流水般的乐音仿佛是从她的生命中流淌出来一样。

视频拍摄于2017年2月新加坡独立创作室“静境镜”举办的“老不得空”座谈会,巫漪丽受邀演出:“我之所以接受‘老不得空’的演出邀请,是因为我老来回顾我的一生,觉得确实不是一场空。”

上亿的网络点击量是意料之外的事,对于成名她甚至有些惊恐。“以前我曾经弹过,但我觉得不够,后来我就下了一点功夫,把它弄得比较完整了。但没想到演出之后大家都在网上传,传得我都吓坏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巫漪丽八十岁时照片

其实《梁祝》这首乐曲已与巫漪丽相伴近六十年,苒苒岁月沉淀下无以言说的深情。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巫漪丽动情地说,“每一个音符都深深刻进了我的生命。它就是我心中的经典。”

作为中国乐曲经典中的经典,巫漪丽正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首创者和首演者。

1959年,社会各界积极为国庆10周年献礼,各地文艺活动蓬勃开展。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北京中央乐团合影(前排左三巫漪丽)

巫漪丽所在的中央乐团独唱独奏组也在全国各地演出,观众对《梁祝》的呼声尤其之高。但起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没有钢琴伴奏。而中央乐团独唱独奏组则是以钢琴为主的伴奏。

巫漪丽回忆:“我们团长说,一定要把钢琴谱弄出来,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结果就跟我说,你要去做。我也没有二话,从资料室借了总谱,苦思冥想,刻苦钻研。好在我对钢琴比较熟悉,钢琴各种表现手法我都很了解,所以凭着当时那一股热情,一定要把它写出来。”

“闭关”三天三夜,《梁祝》钢琴伴奏谱终于完成,而后,又从纸上搬到舞台。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由此,巫漪丽对这曲经典的感情尤其之深。

这是一个中国民族曲调,它有它的优美,有它的悲壮,有它的凄美,也有它的哀伤,所以真的,它深深抓住了我,我想观众也被抓住了,所以大家都这么喜欢。

我对《梁祝》的改编,是一个中西音乐表达手法相糅合的过程,外国听众对它的接受度也很高。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中国乐曲,《梁祝》应该算一个。它的旋律确实非常触动人心。”

巫漪丽“学贯中西”,既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也接受过西式教育。但她向来谨记,“要在中国作品上多下功夫,要‘西洋乐器中国情’。”近些年来,巫漪丽的作品开始陆续整理面世,始终秉承着这一理念。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2008年,巫漪丽首张个人专辑《一代大师1》出版。专辑融汇了她一生的传奇和成就,一经推出便受到业内外的一致推崇。

唱片公司对我说,能够弹奏中国乐曲作品的人中,你是一代大师。这个我不敢当。说我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钢琴家,倒算是符合事实。但我算不算‘大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2013年8月,她的第二部个人专辑《一代大师2》出版并荣获2013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

她专辑中选录的《松花江上》《平湖秋月》《娱乐升平》等乐曲,始终践行着当年师友对自己的教诲“西洋乐器中国情”。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录音师杨四平在完成《一代大师2》现场演奏录音后,激情撰文评论:“这绝不是传教士的声音,而分明是一颗中国心在跳动的声音。这种声音鲜活而纯净,每一个音符都像裹着芬芳的露珠在荷叶上跳动……”

音乐与她是与生俱来的默契

在巫漪丽传奇的一生中,钢琴是她生命存在的意义。

1931年她出生在大上海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兴中会登记在册的会员,外祖父当过上海商会会长,曾资助过孙中山辛亥革命。父亲巫振英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成为当时国内一流的建筑师。母亲李慧英也接受过西式教育,思想开明。

1936年,6岁的巫漪丽观看了一部叫《子夜琴声》的美国电影。电影中一位白发老人弹奏肖邦《幻想即兴曲》的片段,深深吸引了她。“因为他反复演奏,所以我就记住了,然后我就哼。我就觉得钢琴声音很美妙,所以决心学弹钢琴。”

那个年代,即使繁华开放如上海滩,钢琴也是个稀罕物。开始,母亲不同意巫漪丽学钢琴。但小小的巫漪丽缠着母亲,承诺定会好好练习,才得到应允。

“我小时候练琴从没觉得枯燥,也没偷过懒,一弹钢琴就会很开心,这应该是我和钢琴之间的缘分。”巫漪丽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天赋和能力。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巫漪丽九岁童年照

1939年,9岁的巫漪丽参加上海儿童音乐比赛钢琴组并取得第一名。“当时我拿到一个奖品是一座很大的银杯,我搬都搬不动。”回忆起那次获奖经历,巫漪丽笑得像个孩子。

比赛结束后,未满10岁的巫漪丽受到世界钢琴大师李斯特再传弟子、意大利世界级钢琴家梅百器的赏识,而后与中国老一辈钢琴家吴乐懿、朱工一、周广仁、傅聪同门学艺。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巫漪丽(前排右一)与梅百器(二排左七)、傅聪(前排左一)等人的合影

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双手在琴键上起起落落,巫漪丽的钢琴功底日渐深厚。

18岁那年,她第一次登上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舞台,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战成名。巫漪丽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滩,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最年轻的女钢琴师”。

此后,巫漪丽的琴声走得越来越远。

1954年,她离开上海,北上抵京,正式加入中央乐团。一年后担任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1962年,她获评国家一级钢琴演奏家,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巫漪丽(二排右三)与周总理等人的合影

在此期间,巫漪丽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除了西藏,各个省份几乎全部去过。此外,巫漪丽还多次代表我国到波兰、丹麦、印尼、缅甸等国演出,或为访问中国的外国领导人演奏。

她记忆最深的一次演奏,是在硝烟滚滚的朝鲜土地上慰问抗美援朝的志愿军。

当时总的领队是贺龙,京剧方面有梅兰芳、程砚秋、盖叫天,有马思聪和周小燕,我就给这些人弹伴奏,自己也弹一个中国作品。那个钢琴他们是从地底下埋了25米挖出来的,所以那个钢琴根本有时候按键都不完整,但志愿军非常热情。”

还有一次特殊的经历是用拳头“划”琴。1954年,印度时任总理尼赫鲁访华,巫漪丽担任欢迎仪式的钢琴伴奏。因天气严寒,巫漪丽的双手“冻成了胡萝卜颜色”,手指冻僵不能屈伸,无法连续弹出So Fa Me Re Do,只得用拳头划过琴键。现在回想,巫漪丽笑谈:“我可没学过用拳头‘划’琴,这都是急中生智。”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巫漪丽三十岁时照片

钢琴和音乐自始至终都是巫漪丽生活的主旋律。

当记者问及钢琴对她的意义时,她有些激动,两眼泛着泪花,“钢琴和音乐就是我的人生啊!”

巫漪丽爱琴如命。初到北京的时候,她和其他团友住在一起,有一架钢琴供团友们练习使用。当时钢琴就摆放在里间屋子,人住在外间。有一次一位团友因为在琴房里烧菜,导致钢琴的钢板开裂。

巫漪丽很心疼。所以每次练琴她干脆不生炉子,严冬腊月里,宁可穿着大衣坐在琴房。“练得热了,就像蚕宝宝一样一件一件脱,最后脱得只剩下一件毛衣。练完之后再把外套一件一件穿回去。”

一生只守一架琴

1993年,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举办独唱音乐会,巫漪丽为他伴奏。新加坡女高音声乐家苏燕卿就在台下,她被巫漪丽的钢琴伴奏打动,一番交谈后,两人相见恨晚。

苏燕卿热情邀请巫漪丽去新加坡。彼时巫漪丽正好有将钢琴教学法用于实践的想法,于是她受邀前往新加坡,没想到这一住就是20多年。

凭借一曲《梁祝》走红网络后,有媒体曾采访到巫漪丽。彼时,她还是一个人独自生活,租住了一个单间,与房东一家同住一个屋檐下,以教琴为生。生活过得有些拮据,一箪食,一瓢饮,一架琴,便是她的日常。但巫漪丽并不在乎。“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只希望有一个能让我保持弹钢琴的环境。”虽然自称“独行侠”,但巫漪丽坦言一个人也会感到孤独,会“弹一些忧郁的曲子”排解。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窘迫的生活非但没有妨碍她对钢琴的热爱和坚持,反而在那段日子里,钢琴成为她最好的依靠。

2018年,在一次活动中巫漪丽结识了同样旅居新加坡的华人冯女士。二人相谈甚欢,久而久之结成了忘年之交。得知巫漪丽的生活状况,冯女士坚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像侍奉自己母亲一样陪伴着她。巫漪丽好友们那颗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着了地。

巫老师是一个非常平和、朴实的老太太,就跟咱们家平常的老太太一样。不同的是,每天上午和下午,你都能听到她弹奏一个多小时的钢琴。所以每天都会有音乐从我们家里流出去。

平日里的她,没有名人的架子,绝不浪费食物,绝不追求奢华,生活很简单。她经常会跟我的孩子们一起讲故事,逗笑,做游戏,所以我常常说她,您哪是八十多呀,您是八岁。

钢琴和音乐,让巫漪丽始终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冯女士自称是一个不懂五线谱的人,但她依然能感觉到,每次巫漪丽一坐到钢琴面前,整个人就会变得空灵、宁静。

她是把她自己完全掏空,融到她的琴里面。你想知道她现在是忧郁的还是欢快的,从她的琴声中就能感受到。这是我跟她生活在一起最深的感受。有时候我在家里的走廊远远望着她,看着她坐在那边弹琴,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掉下来。

除了雷打不动的每日练琴,巫漪丽还收徒教琴。

她坚持“从音乐内容启发学生”,认为感化和共鸣比固化拍子练习更重要。“我觉得音乐要靠交流,我跟我的学生就是交流,上课就是交流。”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巫漪丽教授学生弹琴

在她教授的众多学生中,不少已取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八级考试文凭,以及其他各类殊荣奖项。但有一位比较特殊,那是个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冯女士曾问过巫漪丽,为什么不去招收一些更有才华的学生,有朝一日或许也可以为老师扬名立万。“音乐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巫漪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巫漪丽倡导老年人学钢琴,她的老人学生中年纪最大的有90岁。“谁说老年人不能学钢琴?什么年纪学习钢琴都不晚。人不会因年老而手指不灵活,手指都是越用越灵活。”她积极参加各地的中老年钢琴联谊会。“20多年下来,百人可没有,但50人应该有了。

巫漪丽的一生都献给了钢琴,献给了音乐。她说:“我一辈子想的,跟音乐作伴。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就是有一点,不求闻名于诸侯。希望我能够继续弹钢琴,让更多的音乐作品进入大家心里。”

一生只爱一个人

钢琴,不仅一直陪伴着巫漪丽,一度带给她无上的荣耀,也让她结识了一生的挚爱,中央乐团第一任小提琴首席杨秉荪。

“我们是在上海乐团认识的。后来我调到北京,在中央乐团,他刚好是这里的小提琴家,他的声音特别吸引人,他在音乐学院也很优秀。”提到杨秉荪,巫漪丽眼神里依旧散发着少女般崇拜的目光。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共同的艺术追求让他们走到一起。在北京成家后,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但两人琴瑟和鸣,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很是幸福。当时有人说,巫漪丽在跟杨秉荪一起合作的时候,在舞台上完全是作为绿叶去衬托了丈夫那朵红花。巫漪丽心里很坦然,她甘愿做绿叶。

十年浩劫,一朝梦碎。在那场历史洪流中,巫漪丽被迫离开了心爱的爱人,从此,辗转美国和新加坡,颠沛流离,半生漂泊。后来重获自由的杨秉荪移居美国,重新组建家庭,但巫漪丽却一直单身。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巫漪丽出版第二张个人专辑后,特意托朋友从新加坡给身在美国的前夫杨秉荪带去。即使隔山跨海,人生中的乐事还是想跟最在乎的人一同分享。

2017年5月,巫漪丽荣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然而,与喜讯同时传来的还有杨秉荪病逝的噩耗。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奖杯被放在了角落,巫漪丽默默换上白色上衣,把自己关进录音棚里,再次弹起《梁祝》,不用曲谱,一气呵成。弹到哭坟,她似乎把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指尖,悲伤在琴键上四溅;转到化蝶,她柔情似水,像是告别,又似倾诉。巫漪丽的几位知心朋友在录音棚外默默倾听:这是不可复制的《梁祝》,也是她在弹奏自己的一生。

杨秉荪的病逝对巫漪丽打击很大,精神状态由此大不如前。多年来,两人虽然天各一方,但在音乐里,他们的灵魂始终相通。

“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梁祝》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从相识、相知、相恋,到被迫分离,天人永隔,最终化蝶,与爱共舞。他们的故事宿命般地映照了巫漪丽与杨秉荪的真挚爱情。

追忆巫漪丽: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音乐陪伴了巫漪丽的一生,她的生命也因为琴音也愈发光彩。

而今斯人已逝,那份来自生命和艺术的感动依然留存在每个人的心底。惟愿先生一路走好,天堂仍有钢琴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