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痛風及腎炎的臨床醫案

趙某,男,37歲,於2015年11月20日初診。

患者主訴痛風7年。形體壯實,面部皮膚紅光油膩,現右肘關節,左拇指關節疼痛時發時止,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活動後患處關節疼痛明顯,大便溏薄,肛門覺熱,糞色深黃,小便略黃。無發熱、寒戰、頭痛、心悸和噁心等全身症狀,舌淡紅苔黃膩,脈沉細。

診斷:痛風。辨證:溼熱入絡。

處方:方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化裁。青連翹20克,杏仁15克,赤小豆30克,紅棗20克,桑白皮15克,炙甘草5克,伸筋草20克,土茯苓50克,海螵蛸20克,嫩桂枝10克,7劑。

二診(2015年12月11日):前藥後疼痛大減,守方續進7劑。

按: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出自《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原方主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廣東省珠海市第二人民醫院劉志龍教授在治療本例痛風案時指出:臨床不少醫生認為用此方時當脈浮,其實脈浮有表證時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並非仲景原意,是後人因方中有麻黃、生薑、連翹等走表之藥,所以認為此方有解表功能,從而認為當脈浮有表證時運用此方效果才好。其實仲景原文說的是“傷寒瘀熱在裡”,也就是說“傷寒”(表證或裡證)以及“瘀熱在裡”(裡證)皆可運用。

運用此方時,劉志龍教授見脈沉者常去麻黃、生薑等解表之藥,如本案即是去麻黃、生薑加伸筋草、土茯苓、海螵蛸、嫩桂枝通絡祛溼,主治由溼熱兼表,轉而變為主治溼熱入絡,從而更符合病情需要。海螵蛸一藥臨床常用來收斂止血、澀精止帶、制酸斂瘡,劉志龍教授指出海螵蛸其實還有通經絡的功效,烏賊骨(又名海螵蛸)的配伍應用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的“四烏鰂骨一藘茹丸”,原用於治療血枯經閉,從而可推之本藥有通經絡之效,而《要藥分劑》則直接說明其有:“通經絡,去寒溼”的效果。

(原文發表於中國中醫藥報2016年1月6日學術與臨床板塊)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傷寒論》,原文為“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該方有解表、散寒、利溼之功,用於治療風寒表邪未散、溼熱蘊鬱而致的黃疸。本方組合嚴謹、配伍精當,採取內治溼熱、外散表邪,使表裡證分途而解,各個擊破。

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等腎臟病歸於中醫學“水腫”“關格”“隆閉”“虛勞”“風水”“尿濁”“尿血”等範疇,而水腫是慢性腎臟疾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金匱要略》中講到“風水相搏,身體彌腫,汗出乃愈”,說明用宣肺發汗之法可治療水腫之疾,與慢性腎臟病的病因病機不謀而合。近年來,我們運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治療各類慢性腎臟病,屢有獲驗,拋磚引玉,與同道共享。

病例1 杜某,男,30歲。初診日期:2012年10月17日。

患者IgA確診6年,長期蛋白尿、血尿,24 h蛋白定量小於1克,無高血壓,偶見晨起眼瞼水腫。間斷性服用腎炎康復片。近二週,因上感後,自覺泡沫尿增多、疲勞、眼瞼浮腫,查24 h蛋白定量1.53克,遂來院就診。

刻診:咳嗽、咯少量黃色痰,咽痛;疲勞乏力;自覺晨起眼瞼水腫,午後緩解;餘症平,舌紅苔薄黃,脈弦滑。查血壓125/70 mmHg。

辨證:太陽傷寒證。治法:宣肺止咳,清熱化痰;方以三拗湯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處方:水炙麻黃15 g,杏仁12 g,生甘草3 g,姜半夏12 g,陳皮9 g,茯苓15 g,紫菀12 g,冬花12 g,牛蒡子9 g,連翹9 g,赤小豆18 g,生谷芽15 g。早晚各服。

二診(10月24日):咳止,尿常規示,尿蛋白(±)、紅細胞(+),舌紅苔淨,脈小弦。予參芪地黃湯加蠶繭殼9 g,玉米鬚15 g,荊價炭12 g,小薊草12 g,茜草炭12 g,黃芩12 g,河白草15 g。

三診(11月7日):尿蛋白(+),紅細胞(+);疲勞,眼瞼腫;舌紅苔薄黃、脈小弦。予參苓白朮散加蠶繭殼9 g,玉米鬚15 g,荊價炭12 g,小薊草12 g,茜草炭12 g,黃芩12 g,河白草15 g。

四診(11月21日):尿蛋白(+),紅細胞(++)。方以首診方參苓白朮散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入。

五診(12月5日):尿蛋白(-),紅細胞(3-5)/HP。自訴無不適。舌紅苔淨,脈弦滑。遂長期以本方調理,隨訪至今24 h蛋白定量均正常。

按 IgA腎病有人稱之為“咽痛性腎炎”,很多人都有上呼吸道長期反覆感染有關。常規治療中,感染期清熱疏風,穩定期健脾補腎。

本例由於外感使用清熱疏風后,予健脾補腎,但療效欠佳。後在緩解期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得以穩定。

蛋白尿與中醫學所謂的“精氣”“清氣”“精微”概念類似。本例患者之所以出現蛋白尿,多與腎虛有關。腎虛加之感受風邪,形成蛋白尿。風邪外襲,且由外感風邪引發的慢性腎病反覆表現為蛋白尿的重複出現,表現為尿中有大量泡沫,此為風邪鼓盪的典型表現。即葉天士所謂“風能流動鼓盪”。

亦有表現原來尿常規正常者出現尿潛血。《諸病源候論?小便血候》有:“風邪客於少陰則尿血”之說。血尿的產生亦與風邪有關,風邪內入,穿透腎膜、血絡,膜絡受損而開洩,則有血液外滲,發為尿血。風邪在慢性腎炎血尿的產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無論是慢性腎炎的水腫或蛋白尿、血尿均需從風論治。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不僅用於腎炎初起的水腫,即使對於無水腫的慢性腎炎因外感反覆者,投以此方有力挽狂瀾之效,究其原因,實為該方劑乃祛風之良藥。中醫理論認為咽喉為腎之連姻,咽喉為關隘,易犯外邪,少陰腎脈循咽喉、挾舌本,外邪入侵或從呼吸道而入,盤踞於咽喉,鬱結不散、化生瘀毒;毒隨少陰經脈下犯腎之膜原、血絡,致病情加重,難以緩解;腎氣受損、衛外不固,致病情發展、纏綿,形成咽喉與腎的惡性循環。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寓發汗解表、宣肺清熱、祛風利水之意於一體。

病例2 徐某,女,18歲。初診日期:2013年3月8日。

患者於兩年前不明原因出現過敏性紫癜,經抗過敏治療後穩定。半年前,因上感後再次出現紫癜,並伴有泡沫尿。查24 h蛋白定量0.83克,肝腎功能正常。腎穿示局灶節段性腎炎,服用中藥治療,由於蛋白尿長期在0.5~1克之間,並出現月經不調,遂來就診。

訴有經水延後,經量減少,偶有胃脘不適。觀前醫以涼血清熱劑,雖暫獲小效,終非長治久安之法。觀臉色白光白、聲低氣微,小便色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細。

辨證:脾虛不運。治法:健脾和胃。處方參苓白朮散加生谷芽15 g。早晚各服。

二診(3月15日):尿蛋白(+),紅細胞(++)。訴本次中藥色香味俱佳,願意繼續服藥,下週經水將至。舌淡苔薄白,脈沉細。上方加制香附12 g,當歸12 g,紅花6 g。

三診(3月29日):尿常規,尿蛋白(++),紅細胞(+);訴經水如期而到、量可、色正常;舌淡苔淨脈沉細。方擬參茯白朮散加水炙麻黃12g、連翹9 g、赤小豆18 g、蠶繭殼9 g、玉米鬚15 g、當歸12 g、制香附12 g、生谷芽15 g。

四診(4月12日):尿蛋白(-),紅細胞(+);無特殊不適,舌淡苔淨,脈細滑。前方加丹皮9 g、砂仁3 g。

五診(4月26日):尿蛋白(-),紅細胞(5-7)/HP。原方續進。

六診(5月10日):24 h蛋白定量0.05 g。

隨訪至今一年穩定。

按 過敏性紫癜為一種較常見的免疫性疾病,以學齡前及學齡兒童為多見,但也可見於成人。《外科正宗》有“葡萄疫”的描述:“葡萄疫”其患生於小兒,感於四時不正之氣,鬱於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本病屬發斑範疇,治療多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法,選犀角地黃湯、化斑湯之類,臨床雖有小效,但長期服用中健失和,經水延期。故此類病患可以參苓白朮散等方劑健脾和胃,一則立其後天,穩定病情,二則可使患者服藥後胃脘和順,依從性增加。同時,筆者認為,根據本病病位斑發於皮膚、多一夜之間而發、斑發初起有癢感等的表現,均與“風邪”的特徵非常相似。故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治療本病,常獲佳效,況且不會因太過寒涼影響中焦運化及婦女月經,療效穩定。

  3、結語

歷代醫家對於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組方理解,見解不一。多數醫家認為是麻黃湯的變方,如清代柯韻柏說:“此湯為麻黃湯之變劑也。”樊榮強認為,本方是麻黃湯與越婢湯合方的加減。陳明認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麻杏石甘湯的一個變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肺熱,只不過所治為溼熱。方中以麻黃開鬱宣肺,使邪從表而解;配合連翹、赤小豆清熱利溼;桑白皮清熱利水、宣達肺氣,所謂“提壺揭蓋”,使溼熱之邪從小便而解;生薑、大棗顧護胃氣,使脾土健旺,制水有主。全方合用,共奏宣表散邪、清熱利水之功。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臨床廣泛用於多種常見腎臟病。此方雖為《傷寒論》治療溼熱黃疸證的經典方,但時至今日,更多被用於急慢性腎臟病的治療,用於延緩慢性腎病的病情進展。如腎炎水腫、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徵、過敏性紫癜以及紫癜腎、急性腎盂腎炎、狼瘡腎、慢性腎炎大量激素後合併皮膚感染、肝腎綜合徵 等。其作用可能與其中的麻黃抗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等相關。當然,其抗炎機理、免疫抑制等相關機理有待臨床、動物實驗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