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當辨寒熱,不宜盲目使用薏仁、赤小豆

作者/羅嶽良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亞健康調理,

薏仁赤小豆憑藉卓越的祛溼天賦,成為我們生活中當之無愧的祛溼明星。加上它們能藥食兩用,安全性讓人足夠放心,所以當人們懷疑自己溼氣重時,往往會選擇它們祛除體內多餘的溼氣。

但是事實上薏仁、赤小豆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溼氣在體內有溼熱和寒溼兩種存在形式。當薏仁、赤小豆遇到溼熱時,它倆的表現會很出色;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寒溼,它倆會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完成祛溼任務,甚至有可能溼氣越祛越重。

祛溼當辨寒熱,不宜盲目使用薏仁、赤小豆

那麼溼氣重的人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祛溼方法呢?

筆者認為首先要辨明體內的溼氣屬於溼熱,還是寒溼,因為二者的治療方式有明顯的區別,部分治療原則甚至截然相反;其次,我們需要掌握溼熱和寒溼形成的原因,因為了解了成因,才能標本兼治。具體詳述如下:

一、按圖索驥辨寒熱

以下是筆者總結的體內有溼熱和寒溼時的具體表現,大家可以根據這些跡象來辨察體內溼氣屬於溼熱還是寒溼,方法十分簡單,猶如按圖索驥。

溼熱在人體的跡象:舌尖紅,舌苔黃膩,怕熱倦怠,面如油垢,頭髮皮膚油膩,汗出酸臭,口乾口臭,吐痰黃稠,大便穢濁,穢氣觸人,身目鮮黃,尿灼熱感,帶下黃臭等,溼熱症狀雖然繁多,但是總歸在熱濁二字上體會。

寒溼在人體的跡象:舌質淡潤,舌苔白膩或白滑,舌體胖大有齒痕,怕冷倦怠,汗出清冷,吐痰清稀,小便偏清,大便溏薄,腰腿沉重冷痛,身目暗黃,帶下清稀色白等,寒溼症狀雖然多樣,但是總歸在清冷二字上體會。

溼熱和寒溼共同的跡象:頭身困重,四肢酸楚,口黏納呆,胸腹滿悶,陰部潮溼,肌肉煩疼等。

熟悉上述溼熱和寒溼的跡象,再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自然能夠辨別溼熱和寒溼。

二、明確病因治標本

使用祛溼藥物(或芳化,或淡滲,或燥溼)祛除體內已經形成的溼氣,即增加溼氣的去路,為治標;根據溼氣形成的原因使用相應的藥物調理,即截斷溼氣的來路,為治本

臨床上,無論溼熱還是寒溼,使用祛溼藥物治標,容易理解,也易於執行。但是根據溼熱和寒溼的成因,使用相應的藥物治本卻沒那麼簡單。因為這需要我們對溼熱和寒溼的成因有著十分清晰的認識。事實上,溼熱和寒溼形成的原因有著天壤之別,這也導致治療用藥有著方向性的不同,只有掌握溼熱和寒溼形成的原因,我們才能對因下藥,治病求本。

溼熱的成因:

1. 過度食用肥甘厚味,過多的食物堆積到腸胃中或經腸胃吸收後儲存到全身各處,一旦超出腸胃的消化吸收負荷,或者超過身體儲存的極限,便可釀成溼熱內蘊的病理狀態,從而導致身體出現溼熱跡象(前文已經述及,此處不再贅述)。

2.外邪(受涼、中暑、細菌、病毒、真菌等)從口鼻或體表侵犯人體,機體為了應對外邪或者受迫於外邪,臟腑功能進入一種病理生理狀態,由於這並不是身體的正常工作狀態,所以時間一長或者程度太劇烈便會引起津氣的升降出入分佈失常,津阻為溼,氣鬱化熱,釀成溼熱內蘊的病理狀態,從而導致身體出現溼熱跡象(前文已經述及,此處不再贅述)。

治療因為過度食用肥甘厚味所致的溼熱病症,首先要清淡飲食以截斷溼熱的來路;治療外邪侵犯引起的溼熱病症,祛除外邪是關鍵。儘管溼熱病症的病因不盡相同,但是它們都殊途同歸地造成了體內溼熱內蘊的病理狀態,因此溼熱病症都要清熱利溼以分消溼熱之勢,以恢復身體潔淨清澈的內環境。

溼熱輕症可以用清熱利溼的薏仁、赤小豆、蓮子、綠豆煮粥食用調理,而對於新發或者稍重的情況,看醫生是很有必要的。由於溼熱的系統治療是一項很大的課題,限於篇幅,本文不展開論述。筆者會在本公眾號的後續篇章中再作詳細闡述。

祛溼當辨寒熱,不宜盲目使用薏仁、赤小豆

寒溼的成因:

元氣不足便是寒。元氣不足指機體代謝的原動力不足,導致元氣不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年齡增長、過食生冷、過度房勞、過度勞神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人的元氣出現虧虛。元氣一旦虧虛,就無法正常有序地完成體內水液的運輸、分佈、疏洩、固攝、組裝、拆分及溫煦蒸發等,進而導致寒溼之邪竊生於身體的一個或多個部位,久而久之,寒溼之邪堆積到一定程度,釀成寒溼內停的病理狀態,從而導致身體出現寒溼跡象(前文已經述及,此處不再贅述)。

治療寒溼輕症可以用肉桂、茯苓打粉泡水代茶飲來調理。形成寒溼的根本原因是元氣不足,肉桂可以溫陽化氣,為治本之藥,茯苓淡滲利溼能夠讓已經形成的寒溼以小便的形式排出體外,為治標之藥。對於寒溼偏重的情況,看醫生很有必要,由於寒溼的系統治療同樣是一項很大的課題,限於篇幅,本文不做進一步闡述,筆者會在本公眾號的後續篇章中予以詳細論述。

此處筆者要特別強調,寒溼病症不宜使用薏仁、赤小豆一類清熱利溼的藥物調理或治療。因為寒溼症的根本原因是元氣不足,而薏仁和赤小豆的藥性均為涼性,涼性藥物進入人體後會進一步損傷元氣,元氣越虧損,體內水液代謝問題越嚴重,產生的寒溼也就越多,這顯然違背了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

祛溼當辨寒熱,不宜盲目使用薏仁、赤小豆

希望本篇文章能讓大家認識到溼氣分溼熱和寒溼兩種。當我們遇到溼氣時,能夠對照筆者上述的溼熱及寒溼跡象,按圖索驥,將溼熱和寒溼辨認出來。若為溼熱輕症,可以用薏仁、赤小豆、蓮子、綠豆來清熱利溼,幫助身體祛除溼熱之邪;若為寒溼輕症,可以用肉桂、茯苓來溫陽化氣利溼,幫助身體恢復正常的水液代謝。若為新發或者偏重的情況,我們要第一時間諮詢醫生(包括中醫和西醫)。我們這樣祛溼會更加專業,我們的健康自然也就多了一層保障。

2020年3月17日

庚子年二月二十四

湖南·衡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